環境時評:污染物的排放應該是環境管理的起點
時間:2015-04-03 09:00:58 作者:王會龍 來源:中國環境報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3月3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調研時強調,要在有效管控污染排放的同時,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環境管理是指運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監督等手段,為達到預期環境目標而進行的一項綜合性活動。筆者近日重讀《資本論》,結合當前環境形勢對環境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個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但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并不是直接從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以人的經濟行為起點分析,而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如同研究人類社會的起點應該是生存行為一樣。這可能是馬克思認為行為是主觀存在,而商品是客觀存在,以解決矛盾的行為為起點分析人類社會就會犯唯心主義錯誤,走向主觀臆測。在商品經濟社會,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與商品的生產、消費有關,從唯物主義出發,以商品為起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能夠揭示人類的本質。
同時,也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孕育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胚芽。只有首先從分析商品開始,才能了解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經濟基礎,才能把握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從而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性。
那么,環境管理的起點應落在哪里?一曰規劃是先導,應從規劃開始;二曰決策是龍頭,環保要深度參與綜合決策;三曰環境影響評價是起點,要把好這個門檻等。這些觀點不無道理。按照馬克思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方法,規劃、綜合決策、環評這些行為都是人的主觀行為,以解決矛盾的行為為起點來分析環境管理容易犯唯心主義錯誤。規劃有綜合規劃,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有單項規劃,如各級各部門的規劃;有的一個部門內還有很多單項規劃。將環境保護的內容滲透到所有規劃中去,并保證落實,顯然做不到。此外,參與綜合決策,經濟活動中的決策很多,大到法律法規、綜合規劃,小到具體政策制定、項目資金安排,環保部門參與其中就是參與了綜合決策,還是體現了環保的內容就算參與了綜合決策?答案也是模糊的。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登記表)的審批,環評機構和環保部門做了30多年,現在還在做,環境管理事實上是從這個環節開始的。審批了就是合法的,沒審批就是不合法的。隸屬環保部門的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作為審批前置對項目是不是符合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規劃選址、技術可行性、達標排放等一一審查把關,然后交由環保部門進行審批。這些原本屬于環評機構和業主做的事情,環保部門和評估中心做了,審查的和審批的都脫不了干系。而業主和環評機構只要拿到批文,一旦出現了問題,則一言以蔽之:“我們是合法企業,你們審查審批了的!
那么,環境管理的起點應該在哪里?筆者認為應是污染物的排放。因為排污單位排放了什么污染物和排放了多少,這是行為的后果,是客觀事實。環境管理應該管結果,而不是管過程,過程管理是企業的事。項目建設是否符合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能不能達到環境標準等,由業主和環評機構負責,環保部門只認最終結果。經驗收達不到排放要求,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的,不準投產。只有這樣,業主對項目的投資才會非常慎重,就會主動地找環評機構做環境影響評價,環評機構因對投資承擔連帶風險,才會對環評非常負責,不敢馬虎和做假。
環保部門通過什么方式監管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建立健全排污許可證制度。未經許可,企事業單位不得排放污染物,排放超出了許可范圍和排放標準,就應勒令停止排放行為,承擔排放后果。環保部門的工作重點應放在環保法律法規、規章、環境標準等游戲規則的廢改立和污染物排放的執法監管上,而不應該放在項目審批上,甚至可以放棄審批,由項目建設單位依法依規自主決策、自覺守法。
作者系湖南省環保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