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北京》對外發布 填補中國領域科普空白

時間:2015-02-12 08:30:00 作者:王建蘭 胡利娟  來源:科技日報

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所長崔麗娟主編的《濕地北京》近日對外發布,該書填補了我國濕地領域科普之空白,并榮獲了2014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

《濕地北京》通過濕地之城、濕地之用、濕地之行、濕地之戀、北京濕地之生這五個章節,以通俗易懂、簡潔明快、感情濃郁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北京濕地變遷、北京濕地文化與濕地科技等。

目前,北京濕地成了稀缺資源,嚴重“縮水”,總面積僅存5.14萬公頃。據《濕地北京》披露,1950年到2009年60年間,北京濕地縮減率達79.5%,其中水稻田和沼澤濕地縮減幅度最為明顯。

為拯救濕地,北京市現已頒布了系列濕地保護條例,并通過每年的濕地科普活動,以及北京市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等系列科學研究、濕地恢復示范基地和濕地資源本底數據庫的建立,濕地分布圖的繪制等系列工作的開展,使北京濕地狀況正在逐步改善。同時公眾濕地保護意識也在日益增強,濕地使者行動等就是最好的體現。

相關鏈接:

濕地關乎我們的未來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胡利娟)

2月2日,是第19個“世界濕地日”。今年濕地日的主題是“濕地,我們的未來”。這一主題旨在詮釋濕地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系,倡導濕地保護從青少年抓起。

“濕地作為具有多種重要功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在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中承擔著更加艱巨的任務。”當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在2015年世界濕地日活動啟動儀式上強調,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進入關鍵時期,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眾對良好自然生態和各種生態產品的期待更加迫切,這也為濕地保護事業給定了出發點,確立了落腳點。力爭到2020年,全國濕地保有量達到8億畝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5%。

樹立典范

多年來,經過努力,我國濕地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保護實踐和成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被濕地公約前秘書長安納達先生評價為“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典范”。

張永利介紹說,除了以中央財政濕地補貼為主、部分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為補充的投入扶持政策逐步完善,為濕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之外,《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規定》、20個省級濕地保護條例和部分其他地方性法規的頒布實施,也為依法治濕打下了堅實基礎。

同時,還實施濕地保護恢復重點工程,開展了兩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以摸清資源本底,使決策有了更加科學的依據。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570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900多個濕地公園,其中國際重要濕地46個,國家濕地公園569個,共有2324萬公頃濕地得到了不同形式的保護,濕地保護率由10年前的30.49%提高到現在的43.51%。

“尤其是杭州西溪,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十年努力,探索出了一條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相結合的成功路子,在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睆堄览Q,保護和利用并舉的“西溪模式”已成為國內外爭相效仿的樣板。

據了解,10年來,通過實施綜合保護工程,西溪濕地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濕地堅持疏浚、截污、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齊下”,使濕地水體長期保持Ⅲ類以上標準,比2005年開園之前提高了三至四個標準,部分核心區域達到Ⅰ類、Ⅱ類水體標準。同時,還規定生態保護和恢復區內禁止游客進入,為鳥類和其他生物營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環境。

據統計顯示,2005年開園至今,植被植物由221種增加到566種;鳥類由89種增加到153種;昆蟲由477種增加到703種。已累計接待游客3100余萬人次。僅2014年,接待游客達445萬人次,經營收入超過2億元。

威脅仍存

“雖說我國濕地保護已取得了這些成績,但是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全國濕地仍然面臨著面積不斷萎縮、生態功能持續減退、物種多樣性日漸減少等多種威脅!睆堄览赋,從治理角度看,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尚未出臺,一些關鍵性的制度仍不完善,濕地保護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仍顯不足,濕地保護投資與需求相比缺口依然很大,濕地保護恢復的科技支撐仍然薄弱,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準確把握了新常態的內涵和要求,方能理清濕地保護的新思路。

“要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睆堄览硎,建立和完善新常態下的生態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必須探索生態保護的新路子。這為濕地保護事業找準了切入點,明確了著力點。

扎實推進

“為扎實推進濕地保護的重點工作,今后一段時期,應努力完善濕地保護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睆堄览缡钦f。

張永利解釋,重點將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劃定落實濕地保護紅線,明確界線范圍,實施嚴格的開發管控制度,禁止任何可能危及生態安全的開發行為,確保紅線區濕地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退化。并積極發展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不斷擴大保護面積,提高濕地保護率。

其次,積極恢復擴大濕地面積。以濕地恢復為重點,組織編制好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大力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功能退化的沼澤、河流、湖泊、濱海濕地,進行綜合治理,恢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積極開展退耕還濕試點,為擴大濕地面積拓展空間。

再次,健全濕地保護的法規制度。盡快出臺全國濕地保護條例,對濕地性質及破壞行為的處罰等作出明確規定,使濕地保護走上法制化軌道。完善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重要濕地建設管理規章制度,實施動態監測和預警,實現濕地保護規范化管理。

最后,強化濕地保護的科教宣傳。針對濕地退化機理及修復關鍵技術、濕地合理利用模式等,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同時,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從而形成珍愛濕地、保護濕地、支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濕地關乎文明興衰,關乎人類未來!睆堄览麖娬{,新常態將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格局,孕育生態建設的新機遇,濕地保護事業擔負的使命更加光榮,必將大有可為。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