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環境污染魔咒 我國城市群=污染群
時間:2015-01-09 09:49:00 作者: 來源:一財網
編者按:與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相比,我國城市群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
眼下,能同時讓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共同關注的話題并不多,“城市群”是其中的一個。
2014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三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同時出現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城市群發展”上。此外,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陸大道,國務院參事牛文元等也悉數到場。
讓這些大牌專家感到危機的,是正在迅速蔓延、擴張的城市群已日益演變為“污染群”,在各地,環境污染的魔咒越念越緊。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是“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的名譽主席,也是國內較早關注城市群發展的院士。在上海擔任市長期間,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就是徐匡迪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徐匡迪說,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由于人口過于向要素、市場發達的大城市集中,“城市病”近年來在我國越發顯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升高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擴張,以中小城鎮為基礎、以城鎮群為主體形態推進。”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目前也有至少十個課題組在研究城鎮化、城市群的課題。
在中國科學院,城市領域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進行。
上海交通大學此前發布的《城市群藍皮書中國城市群發展指數報告2013》介紹,從2007至2010年,我國三大城市群的綜合指數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最突出的是京津冀和長三角。在三大城市群綜合指數排名上,目前珠三角城市群位于第一,長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津冀處于墊底位置。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介紹,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質上是一個在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整體結構上具有合理層級體系,在空間邊界、資源配置、產業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補和良好協調機制的城市共同體。而不是某項指標“單子化的膨脹和擴張”,尤其不能以西方學者最看重的經濟和交通來衡量。
城市群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核心與支配地位。研究表明,當今世界40個主要城市群的經濟產出總和已經占世界經濟總量的66%。盡管目前我國城市群的數量已經為數不少,但與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相比,我國城市群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群普遍遇到三大問題:
環境污染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城市群由于集聚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更加突出。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此前對記者表示,在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大氣污染不再局限于單個城市內,城市間大氣污染變化過程呈現明顯的同步性,區域性污染特征十分顯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長三角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使這一地區資源及生態環境問題趨于共性化。如礦物資源嚴重短缺,工業原材料大都仰賴外部供給;耕地資源被大規模非農用占用,受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的土壤增多等。
近年來,長三角跨界水污染問題非常嚴重,京杭運河長三角地區段、太湖、長江中下游段、錢塘江段等水資源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長三角核心區域的16個城市中,有14個屬于酸雨控制區,江蘇南部、上海和整個浙江更是酸雨的重污染區;核心區域1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因長期超抽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表裂縫等災害。
盡管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增長指數在三大城市群中最高,但受生態指數的拖累,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其一直暗許的中國首位城市群及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夢想。
劉士林表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環境問題是通病,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污染同樣十分嚴重,三大城市群只不過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關系,誰也不可能笑誰。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不是新問題,而是與我國城鎮化進程相伴生,并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完全解決的問題!眲⑹苛终f,當前,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城市群陸續崛起,環境保護與城市群經濟的矛盾也出現了自東向西蔓延的趨勢。
另一個問題是,我國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簡單化”和“粗放型”。受我國城鎮化進程整體水平和歷史條件局限,我國幾大城市群仍停留在較粗放的發展階段,缺乏長遠眼光,效率較低。
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各城市群在推進區域一體化和協同發展上不斷取得共識,相關政策與制度措施不斷推出。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中的各成員合作意識逐漸強化,在區域合作方面均有進展。
但研究發現,從總體上看,各大城市群的一體化進程尚處于淺層、表面的“淺表合作階段”,有時候甚至是“面和心不和”、“明爭暗斗”。珠三角城市群由于隸屬于同一行政區,各種合作比較容易實現,而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相對就比較難。
《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城市群作為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規劃連續十年把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也連續十年把城市群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市群總面積占全國的20%,但卻集中了全國56%的總人口、80%的經濟總量、70%的固定資產投資、7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92%的移動電話用戶和98%的外資,是今天和今后中國各大經濟區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
陸大道介紹,在全球化和新信息技術支撐下,世界經濟的“地點空間”正在被“流的空間”代替,世界經濟體系的空間結構已經逐步建立在“流”、連接、網絡和節點的邏輯基礎之上。處于世界性“流”節點上、以高級服務業為主體的“門戶城市”,對于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地位比相同級別的制造業大城市更重要。
“我國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群已經具備條件,可逐步建設成為對東亞、對世界經濟有明顯影響的全球性大城市群!标懘蟮勒f。
“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城市帶、城市群、城市連綿區發展案例及其化解‘城市病’的有效措施,值得借鑒。”徐匡迪認為,從現在起到2030年,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重點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城市化”以及“長江經濟帶城市群”。
徐匡迪認為,新時期的城鎮化要以人的城市化為核心,注重城市群之間的分工、協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并將生態修復與水資源保護、綠化隔離帶建設放在城市群規劃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