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南水來了,應急處置準備好了嗎?

時間:2014-12-24 09:24: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供水行業應開展應急處理信息收集工作,對污染物的濃度、持續時間、影響區域、遷移轉化規律進行深入研究

應急處理技術選擇應該滿足多項目標要求,如處理效果顯著,便于建設,能夠快速實施,易于操作,費用成本適宜等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日前正式通水,將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水量。工程采用“雙封閉”渠道設計確保沿途水質安全。據了解,中線工程全程有30多個水質監測站點,全天24小時監測水質,一旦發現水質的變化就會做出相應的舉措。

但是,調水全程安全保障管理依然挑戰重重,各界對水質安全仍有擔憂,水質監測和供水應急處理成為政府和業內關注重點。

在突發水源污染事故時,自來水廠的應急處理事關公眾生命和健康,什么樣的技術才是適宜的凈化處理技術?采用應急處理技術去除污染物時應該注意什么?有哪些關鍵設備及工程設計需要采用?

在近日舉行的2014中國水博覽會“第三屆水質監測技術與管理論壇”上,記者就城市供水應急處理技術和實施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教研所副研究員陳超進行對話。

供水安全要應對哪些污染源?

突發自然災害;水污染問題嚴重;工業事故排放與運輸事故泄漏難免發生

記者:近年來,供水污染事故頻發,主要污染源是什么?短期內會有改善嗎?

陳超:事故頻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突發巨大自然災害時,城市供水工作往往受到巨大沖擊;環境形勢嚴峻,水污染問題嚴重;工業事故排放與運輸事故泄漏;城市供水行業缺少應對水源突發污染的能力等。這些原因,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

比如,工業事故中的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城市供水受到沖擊的重要原因。根據相關部門2006年的一項調查,全國總投資近1.015萬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這些風險源都威脅著飲用水水源和供水安全。

此外,近10年來,雖然工業事故污染物排放的頻率逐漸下降,但是很多地區交通事故中污染物泄漏的比例在上升,這些事故也直接造成供水污染并急需采取應急供水處理。

同時,在長江以南一些有色金屬礦藏比較豐富的地區,比如湖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云南等地區,發生水污染事故的頻率也較高。由于其中一些地區經濟欠發達,對于安全環保的投入較少,導致事故突發頻率較高。

應急供水薄弱環節都在哪兒?

缺乏有效的應急處理技術常規工藝和規范化的應急處理工程建設指導,城市供水行業必須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記者:當前應急供水中,供水企業不能及時高效供水,薄弱環節在哪兒?

陳超:應急供水主要面臨3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包括缺乏有效的應急處理技術常規工藝,缺乏規范化的應急處理工程建設指導,以及城市供水行業必須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目前,很多供水企業在應急供水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應急處理技術常規工藝(在很多情況下包括深度處理工藝),從而無法有效應對突發性污染事故。這主要是由于目前缺少系統的應急處理技術,事故發生時供水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有效的應對處理工藝。

在突發水源污染事件時,公眾常會認為沒有合格的飲用水的全部原因是自來水公司處理工作沒有做到位,但實際上往往是自來水公司沒有合格的原料(即合乎標準的飲用水水源),卻還要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即達標的自來水),要達到這一要求對供水企業來說非常困難。

同時,我國還缺乏規范化的應急處理工程建設指導,缺少應急處理設施設計和建設的規范化技術指導。

記者:供水行業在自身能力建設方面有什么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

陳超:城市供水行業在自身能力建設方面還很欠缺,必須加強建設。針對供水行業在應對水源突發性污染事件中的薄弱環節,城市供水行業應該開展應急處理技術研究,強化應急處理系統建設,以便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水源污染事故,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此外,供水行業還應開展應急處理信息收集工作,對污染物的濃度、持續時間、影響區域、遷移轉化規律進行深入研究。

水廠是應急供水處理的最后一道防線,應該開發高效的應急處理技術,以及便于操作的應急處理設施,幫助自來水企業控制污染。此外,供水企業還要重視應急組織管理,把應急處置的各個工種、要素整合起來,在管理上進行提升。

記者:在應急組織、城市規劃等方面政府還應該進行哪些工作?

陳超:政府在水廠建設和城市規劃上需考慮到應急處置的需求,在規劃時留出應急處置的水源。此外,還應兼顧應急處置水廠的建設能力,以及管網建設能否提供在突發情況下的快速處理等因素。

供水不僅是企業行為,還涉及政府行為和公眾行為,其公眾性的屬性會在應急供水上得到突出體現。突發事故時,需要考慮到從政府層級調動多水廠的切換、多水源的調取工作。同時還應進行集成性工作,把單項技術集成在一起,并列明應對污染物種類和濃度的清單。此外,多種污染物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應急處理,以及對后續工藝的影響等問題也需要研究解決。

哪些是應急處理重點?

明確應急處理的污染物質種類,并完善相應標準;關注藻類等熱點污染物質

記者:我國目前與飲用水相關的標準有哪些?在應急處理方面,標準是否還需要進行補充和完善?

陳超:首先應該明確應急處理的污染物質種類,并完善相應標準。我國目前共有4個與飲用水相關的標準,分別是《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地下水質量標準》、《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這些標準共有的152個指標中除綜合性指標和感官形狀類指標外,所有的污染物項目共有128種。

我認為應該適當增加飲用水標準之外的熱點污染物質,如:藻、2-MIB(2-甲基異茨醇)、土臭素、硫醇硫醚類等。加上各標準中的污染物項目,飲用水取水、供水環節污染物的種類共約150項。有些污染物是關注重點,比如藻類,但是藻類細胞從未列入到任何標準,成為水質中一種重要的污染物。

記者:近年來,我國有不少湖泊、水庫暴發藻類污染事件,藻類暴發有什么危害?針對藻類污染有沒有成熟有

效的技術?

陳超:藻類造成的水源污染必須加以重視,比如在太湖、巢湖、秦皇島等地區都發生過水庫中的藻類發生事件。藻類暴發帶來水廠運行困難、出廠水藻含量偏高、一般嗅味問題、藻類代謝嗅味物質(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等)、惡性臭味事件、惡性生物毒性事件等問題。

針對藻類暴發產生的藻細胞、致嗅物質、惡臭物質、藻毒素等各種特征污染物,可以綜合采取化學氧化、粉末炭吸附、強化混凝沉淀/氣浮等技術,來實現各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避免相互干擾。

基于現實設計應急處理工藝

處理效果顯著;能與現有水廠常規處理工藝相結合;便于建設,能夠快速實施,易于操作;技術經濟合理

記者:如何選擇適宜的應急處理工藝和設施?

陳超:應急處理技術選擇應該滿足多項目標要求,如應急處理技術的處理效果顯著;能與現有水廠常規處理工藝相結合;便于建設,能夠快速實施,易于操作;費用成本適宜,技術經濟合理等。

應急供水處理技術首先需要高效,能與現有水廠常規工藝相結合。因為90%的水廠都采用常規工藝,一些突發污染事故發生在在邊遠地區,條件惡劣,所以必須基于現實設計應急處理工藝。

同時,應急處理設施應便于建設,能夠快速實施、易于操作。此外,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費用成本應該適宜,技術經濟合理。因為,在突發污染事故之后為應急處理埋單的往往是供水企業,企業需要背負一定成本,因此成本必須要合理適宜。

此外,我國應該重視應急處理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應急處理技術可以轉化為設備生產。另一方面,應急處理也需要監測設備、監測儀表進行支撐。先進的處理技術無論對設備廠商還是水質監測廠商的生產工作都能起到推動作用。

相關鏈接

應急處理技術有哪些?

活性炭吸附技術:對水中非極性、弱極性有機物質有很好的吸附能力。適宜處理非極性、弱極性物質,如芳香族有機物、農藥等。對于酸類、醛類、醇類、糖類等較強極性、水溶性較好有機物的吸附性能一般較差。

在應急凈化中應采用粉末活性炭,因為粉末活性炭可快速實施,投加方便,劑量可調,在幾小時內就可迅速投入運行。投加位置應選擇取水口,以長時間吸附為宜。

化學沉淀法:針對金屬/類金屬污染物,在飲用水處理中一般采用堿性化學沉淀法,使污染物形成氫氧化物、碳酸鹽沉淀,而后通過混凝、沉淀去除。在工業用水中可用硫化物沉淀法,工藝簡單,但由于硫化物也是污染物、操作環境嚴格,目前國內外尚無使用先例,可作為儲備技術進行研究。

化學氧化/還原技術:應對還原性/氧化性污染物,對于有機物的氧化去除通常所采用的氧化劑的氧化能力有限,并且可能產生二次污染。對于含有較高濃度的突發有機污染物,首選方案是吸附法,只有在吸附法不適用,或者污染物超標不很嚴重的條件下,才考慮采用化學氧化法。

值得注意的是,游離氯對有機物有一定的氧化功能,但過高投量會產生大量消毒副產物,因此使用氯來應對突發有機污染要慎重。此外,臭氧的氧化能力強,但需要現場制備,因此只適用于已經設有臭氧設備的凈水廠。

強化消毒技術:用于應對微生物污染,應急強化消毒所用消毒劑的首選藥劑為氯。為增加消毒接觸時間,建議增大預氯化或前加氯的加氯量。

曝氣吹脫技術:利用水和氣兩相界面的相間傳質過程,將揮發性的污染物從水相轉移入氣相排出。目標污染物主要是揮發性的鹵代烴、硫化氫等污染物。

應急綜合處理技術:針對藻類暴發產生的藻細胞、致嗅物質、惡臭物質、藻毒素等各種特征污染物,綜合采取化學氧化、粉末炭吸附、強化混凝沉淀/氣浮等技術,從而實現各種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避免相互干擾。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