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的“五水共治” 能帶給我們多少啟示!
時間:2014-12-22 09:42:00 作者: 來源:浙江在線
總有不少去日本旅游出差回來的國人,驚訝于日本的干凈,并感嘆:日本街道太干凈了、幾乎沒有什么死角;城市能見度就如4K電視,天空常年是“APEC藍”;自來水完全可以直飲,各種料理都透著健康的味道……
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不是污頭垢面卻處處透著小清新,對于飽受水污染、大氣污染困擾的中國城市來說,日本的治理經驗或許可以帶來些許信心——可曾想,半個多世紀前,這片土地和水域也曾飽受洪澇和工業污染之殤,它成功實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徑,并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和環境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近日,在省外辦組織下,記者走訪了日本靜岡、大阪地區的政府環保部門、企業、環境NGO(非政府組織),看看日本版的“五水共治”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至今,在日本的中學課本里,還一直沿用著一幅關于“水俁病”的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托著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著命運的不公。
圖片中的少女是1960年代以來,日本數十萬工業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戰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在全國掀起了工業化的浪潮,但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造紙大市富士市為例,由于監管上的漏洞,工廠廢水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河中,造成當地農業歉收減產,百姓生活環境惡化疾病多發。最嚴重時,當地一個重要港口田子之浦港內污物堆積,連船舶都無法通行。
面對居民的強烈抗議,此后10年,當地政府對港口內的污泥先后進行4次大規模疏浚處理。與此同時,國家層面先后出臺公害對策基本法、水質污濁防治法和新的環境基本法。
靜岡縣專門修建了專供企業排放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的岳南排水渠。排污企業必須先對自己產生的污水進行凈化,凈化到一定標準后,才能將廢水排放到岳南排水渠。如果企業每年排出的廢水中固體懸浮物容量超過2萬噸,需負擔額外的處理費用。政府還會對排水量在50立方米以上或排出有害物質的企業進行專門檢查。
如果企業偷偷超標排污,那么后果是可怕的——一旦發現,政府會關停企業,企業不單要支付造成污染的賠償金,還會被強行要求企業引入相當高額的(價值幾千萬元)處理污水的機器設備。因此企業都不敢以身試法。
這樣通過控制污水總量的排出,田子之浦港恢復清澈,污染歷史再未重現。
有人會問,如果企業在處理污染上投入很多資金,產品成本也會相應漲價,那么在市場上就會沒有競爭力。然而這個“合理”的邏輯在日本是不成立的,在日本,一個企業如果對環保無動于衷,消費者就會不滿,市場就會淘汰其產品。也就是說,環保不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民眾和市場的要求。
日本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靜岡縣所在的巴川流域地勢低平,人口密集,經常遭臺風襲擊。1974年7月7日,受臺風影響,一場大暴雨襲擊靜岡,總雨量達508毫米,由于無法及時排水,洪水淹沒了車輛、房屋,造成當地死亡44人,很多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達213億日元,史稱“七夕豪雨”。
“那是一段可怕的記憶。”在靜岡市治水交流資料館,該縣土木事務所河川改良課職員影山安秀告訴記者。此后,當地政府痛定思痛,開始采取洪水防御、泛濫源管理等一系列綜合治水對策,以防再遭洪澇創傷。
首先,政府對流域內的河道進行了擴修,并花了整整20年新造了一條長達6300米的河道——“大谷川放水路”,這個河道連接巴川的中游和海洋,當有暴雨來襲水位高漲時,可通過這一放水路將洪水排入海中。
另外,在巴川附近,政府建了4個叫“麻機儲水池”的工區,下大暴雨時,它可以用來暫時儲存河流中激增的水量,以防下游發生洪澇災害,而平時,它又作為科普公園、運動場等供廣大市民使用。除了修建麻機工區,當地政府還利用學校的操場來做儲水池。
在大阪三菱麗陽水處理公司采訪時,三菱旗下的幾家水處理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膜過濾、藥物凈化、分離精制等先進水處理技術,不少專業名詞聽得記者不明覺厲——水處理技術這般強悍,難怪日本的自來水能實現直飲啊。可一打聽得知,事實上中國的水處理技術并不低于日本水平,有的技術甚至更高,另外中國水質標準的限定更為嚴格。
為何高技術高標準卻并未帶來更為純凈的水質,日本專家說,除了中國水質本身比較硬外,你們水質標準的制定和執行是兩碼事。中國可能有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但執行不給力,標準不就成了擺設嗎?記者汗顏。
據了解,我國水污染防治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到現在已經很成熟了,而且這些年投入的資金也不少,目前主要還是環境管理機制存在問題,阻礙了技術和資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只有嚴格執法,讓受到污染影響的公眾群體加入到決策和管理的過程中來。周邊老百姓是不會讓自己要喝的水被污染的。這種堅決保護水源的力量,實際上就給水環境保護提供了原動力。
日本很早就醒悟到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因此對環境保護的立法起步很早,且在環保立法的細分化上,已經做到了極致的地步。
日本富士市環保廳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質保護法》和《工廠廢物控制法》; 1967年,通過了《環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同年日本還頒布《公害對策基本法》;1974年日本頒布《公害健康賠償法》,以后更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環保法規。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內閣成立了專門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機構,該內閣因此也被稱為“公害內閣”,“公害內閣”通過了《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等14項環境保護法案。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又頒布了《環境基本法》、《節能法》、《再循環法》、《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以及《21世紀議程行動計劃》等。
另外,日本立法機構制訂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非常具體。詳細的規定使得監測、處罰、治理有詳細而具體的依據,不僅企業難以渾水摸魚,也便于公眾、媒體等進行監督。
日本人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是最值得中國借鑒的。日本人對于水生態保護有一種接近神經質的狀態,每一滴水都不允許被污染。另外日本人也很清楚,水污染是一種全局性和流域性的問題。如果你污染了一條河,那么這條河就將會影響到其他人,同時你所飲用的水也可能來自這條河。所以在面對水污染的時候,是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的。
日本人這種強烈的環保意識在垃圾分類上也可見一斑:記者參觀過日本的小學,垃圾分類的理念從小就被灌輸并實踐了(譬如喝完牛奶,必須把牛奶盒的紙盒剪開,洗干凈疊好,再將盒子、瓶蓋、吸管分別丟入不同的回收箱)。日本街道極少安放垃圾桶,據說是為了防止犯罪分子放炸藥。所以垃圾都要帶回家扔,也因此日本人有隨身帶塑料袋裝垃圾的習慣。
在日本,垃圾分類非常詳細,各個地方政府制定的垃圾分類標準也有所不同,地區政府會在政府網站上公布詳細的垃圾分類方法、丟棄方法以及政府收集各種垃圾的時間表。每個月還把這些資料發放到每一個住戶的信箱。日本許多公寓共用垃圾箱,這些垃圾箱分放不可燃垃圾、塑料飲料制品、玻璃瓶和鐵罐、塑料制品垃圾,以及專門放廚房垃圾(含有水分的垃圾),分類得非常細致。如果你不按規定扔垃圾,就會遭到周圍鄰居的白眼,鄰里的相互監督形成了非常好的機制。
一位住在日本的朋友說,她在家里就需要把垃圾分成6類,然后按要求丟棄。有一次,她把垃圾分錯了,那垃圾袋上貼著她的名字竟在垃圾點擺放了好幾天,想必,這是日本教育那些“馬大哈”的一種辦法,而且,我們得承認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從那以后,那位朋友再也不敢把垃圾分類當成是小事一樁了。據說,日本有些地區甚至對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人進行曝光,在電視上播放。
此外,據富士市環保廳介紹,在日本處理垃圾花的錢是用市政府征收的稅金。如果垃圾總量減少了,需要支出的錢就少了,那么政府就會將省下的錢回饋給居民。這樣的獎勵機制也是對市民環保行動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