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形勢嚴峻!沿淮城市守著大河卻喊“渴”

時間:2014-12-16 09:42:00 作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淮河流域跨省河流多,在水資源規劃協調、水資源調度、水事矛盾調處等方面難度加大,目前水資源管理僅僅依靠水利部門一家,難以形成合力,力量相對薄弱

我國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歷史上旱災頻發,僅建國以來就多次發生嚴重旱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沿淮地區水資源短缺危機進一步加劇。此外,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滯后,水污染形勢嚴峻,地下水長期超采形成“漏斗區”等生態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

人均水資源量少

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政水資源處副處長欣金彪告訴記者,淮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5。耕地畝均占有水資源量不到全國畝均的1/4,“部分缺水嚴重地市連這個標準也達不到!

以淮北市為例,該市水務局水政水資源科科長俞晶娜介紹說,該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98立方米,位列全國114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預計到2020年淮北市缺水量將達到2億立方米。

淮河水利委員會的研究顯示,淮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量達51億立方米,缺水率達8.6%,遇干旱年缺水形勢更加嚴重。旱災發生的頻率和范圍有增加的趨勢。

淮河流域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水資源年內變化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劇烈。70%的徑流集中在汛期,最大年徑流量是最小年徑流量的6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變化劇烈,使水資源短缺的形勢十分突出。

此外,淮河流域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快,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部分地區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對水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和水生態惡化。

淮河水污染形勢嚴峻

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政策規劃處處長賈力表示,目前淮河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存在直排、超標排放現象;主要支流仍嚴重污染,部分水體功能下降甚至喪失;工業結構性污染突出,化工等主要污染行業工業源排放的化學耗氧量(COD)和氨氮分別約占全流域總量的85%和90%;城鎮生活污染排放比例不斷提高,污水處理率較低;生態用水被擠占導致河湖有水無流或干涸萎縮,中小河流水生態系統破壞嚴重。

淮北市水投公司總經理李慶海介紹,淮北市對51處地表水水質進行監測結果表明,除閘河水質為三類外,其它均為四五類,非汛期部分河段水質甚至為劣五類,主要是氨氮、氟化物、化學耗氧量超標,幾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地步。

蚌埠市位于淮河干流沿岸,同樣面臨水環境污染嚴重。該市水利局水資源科科長方建軍說,目前蚌埠水質受固廢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嚴重,少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存在農業面源污染、禽畜養殖污染和圍網網箱養殖污染等問題,“導致蚌埠無好水可用,甚至影響居民飲水安全!

此外,水利工程少,水資源配置體系尚不完善,無法有效對來水調蓄利用,干旱、雨澇都對沿淮城市產生巨大影響。淮河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引江濟淮等調水、引水工程建設滯后,建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配套工程又老化失修,嚴重影響水資源配置和調度能力,制約了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

與此同時,地表水缺乏導致沿淮地區地下深層巖溶水超采。在安徽省,除沿淮的蚌埠和淮南外,宿州、淮北、亳州和阜陽等淮北城市都把深層地下水作為主要開采水源,甚至是唯一水源。

俞晶娜告訴記者,目前淮北市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等基本依賴開采深層巖溶水。由于火電企業大規模集中開采,深層巖溶水開采量逐年加大,致使淮北市區西部巖溶水長期處于超采狀態,已形成了面積達26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如果長期發展,可能會帶來塌陷等地質災害!

水資源管理存在問題

沿淮城市嚴重缺水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歸咎于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淮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淮河流域跨省河流多,行政區界控制斷面復雜,流域控制性大工程少,以致在水資源規劃協調、水資源調度、水事矛盾調處等方面難度加大。現行國家與區域管理的法規和制度有沖突,影響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國家的法律法規相對宏觀,地方從本區域利益出發制定地方法規,且大多數水資源工程由地方掌握,地方具有事實上的管理權和分配權,流域難以對水資源調度起到監管作用,造成無序取水和水事矛盾。

另外,基層水利干部表示,水資源管理涉及水利、環保、城建、國土、農業等多部門,是綜合性的社會工程。但目前,水資源管理僅僅依靠水利部門一家,難以形成合力,力量相對薄弱。水政執法勢單力薄,管控和效果不到位!耙曰幢睘槔,水政隊伍只有10多人,城市農村這么大地方,怎么管得過來。”李慶海說。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