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水源缺少和污染已成飲水安全頭號問題
時間:2014-11-20 09:31:00 作者: 來源:新華社
蘭州、武漢、靖江……短短一個月之內,我國就有三座城市發生飲水安全問題,再次牽動人們的神經。
這只是我國飲水安全環境日益脆弱的一個縮影。近幾十年來,因工業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造成的水資源過度開發和水污染,已經開始威脅城市千家萬戶的飲水安全。
水利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分布不均,北方缺水尤為嚴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但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
國際公認的極度缺水警戒線是人均500立方米,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
目前全國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嚴重缺水。除了水少,水還在變“臟”,讓自來水水質雪上加霜。
即使水廠的出水水質合格,但在輸水過程中,仍可能遭受“二次污染”的威脅。
南昌水業公司投入一千多萬元用于添置滿足新國標需求的檢測設備,經檢測其出廠水質達標。但仍有不少南昌市民反映,水里有異味難以飲用,有關部門發現,問題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設備上。
放眼全國,盡管進行了大范圍的管網改造,但仍有不少低質管網和超年限服役管網。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老舊水管易腐蝕、結垢,產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
據業內調查,個別城市的供水設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過50年,跑冒滴漏現象普遍。
由于市政供水管網壓力不夠,一些老舊小區六層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壓實現供水,有些二次供水水箱處于無人看管狀態,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蓋加鎖,影響了水質。
水龍頭鉛超標也是一個隱患。溫州市家庭作坊生產的“毒水龍頭”被曝光,經檢測其鋅含量大大超出國家標準。
專家認為,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的根本在于確保飲用水水源地安全。
“國家應建立飲用水安全信息統一公布制度!敝锌圃赫吲c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說,一旦信息公開制度形成并成為常態,在出現水質污染時便可有效應急,將危險降到最低。
“為保障飲用水安全,制定專門法勢在必行!比珖ど搪摥h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飲用水安全管理法律體系亟待健全,應盡快制定《飲用水安全法》,對水源地、水輸送、水生產、水消費等都作出規范。
令人欣慰的消息是,環保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緊鑼密鼓地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重點是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體,消滅劣Ⅴ類等污染嚴重水體,加強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規劃考核斷面水質監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說,自來水從水源地、水廠、管網到用戶家中,都要有相應的管理規范,政府、企業、公眾包括物業公司均須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