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史上最大的南水北調工程 千億投資從何來

時間:2014-11-18 09:20:00 作者:  來源:荊楚網

長江、黃河,兩條中華母親河,在祖國大地自西向東滾滾奔流,萬古不息。千里調水,來之不易。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在即,中線一期總投資2013億元,世紀工程千億投資從何來?

長江、黃河,兩條中華母親河,在祖國大地自西向東滾滾奔流,萬古不息。

如今,長江流域的漢江水分流向北,在鄭州黃河鐵路大橋以西30公里處與黃河首次“握手”。江濤在黃河底下奔涌,與東流的黃河水構建出十字交叉的江河奇觀,“江水不犯河水”,續寫著人類改造自然的現代神話。

南岸奇觀

9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滎陽市王村鎮李村,站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南岸邙山上,看到在黃色的大地上,漢江水從明渠奔涌而來,清如碧玉。

穿黃工程南岸明渠猶如地峽,F場工作人員介紹,渠頂海拔高160米,與丹江口水庫目前的蓄水位相當,而渠底底板高程為106米,明渠下切深度有50多米,構成了中線罕見的人造大峽谷。由于下切太深,從渠頂到渠底板共建造了4級平臺。

記者下到隧洞入口處時,更是感受到了這項工程的宏大和神奇。遠遠就能聽到洞口傳來的低沉的轟鳴,這是漢江之水進入隧洞發出的喧響。

中國水電11局技術員馬龍正在指揮工人完成南岸尾工。他介紹,穿黃隧洞分為A、B兩個平行的隧洞,兩洞相距32米。兩個隧洞設計流量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350立方米每秒。這意味著隧洞能滿足未來中線二期工程加大流量的要求。

穿黃工程監理劉慶說,黃河底部溫度保持在14-16攝氏度,所以冬天江水穿隧時不會結冰。記者看到在洞口還有鋼質攔污柵,劉慶說,攔污柵同樣有攔冰作用,F場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根據設計,隧洞每年有15~30天檢修期,每3~5年還要安排30~60天大修。半年左右要放空隧洞的水檢查一次。南岸建筑物中,有一個退水閘。維修時,啟用退水閘和抽水系統,把水從洞內排到黃河或渠道里,排空時間為80小時。水排完后,汽車可以開進隧洞去維修、清淤等。

北岸驚濤

離開穿黃工程南岸,記者沿黃河公路大橋走到北岸出口。大自然神奇造化,僅一河之隔,南北地貌懸殊,南岸是六七十米高的邙山天塹,北岸是底平舒坦的沙土地。

南高北低的地勢,使帶著壓力的江水在穿黃隧洞北岸出口自下而上垂直噴涌而出,發出了隆隆轟響,在渠道里掀起了1米多高的浪花。

從紅漆標尺上可見,隧洞出口處的明渠渠底板高程為100米,原來隧洞入口、出口有6米的落差。

“別小看這6米落差。從南水北調中線渠首陶岔到北京共有100米的落差。這些落差都是寶貴的資源,全都用在了沿線的倒虹吸、渡槽等工程上,這樣可以減少單體工程的成本與造價!贝S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來自長江設計院的符志遠解釋。

從一張圖紙上,記者明白了江水是如何穿過黃河的。

穿黃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連接明渠、南岸退水洞、南穿黃隧洞段和進口建筑物(含邙山隧洞)、主河槽穿黃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連接明渠、北岸蟒河倒虹吸、北岸防護堤等,工程總長19.3公里。江水從南岸明渠進入邙山洞口,沿著緩斜坡下潛800米,從海拔106米高程跌到海拔70米左右的黃河底部平行隧道。平行隧道全長4250米,埋深30米,離黃河水最近處25米左右。江水通過黃河底部隧道后,經北岸出口段,從垂直豎井中噴涌而出,進入北岸輸水明渠。

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單洞內徑7米,“可以跑火車”,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

史上第一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單項工程中,投資最大、難度最高、技術最復雜的工程,也是中線的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穿黃工程設計靜態總投資30多億元,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穿黃隧洞,由中鐵隧道集團和湖北葛洲壩集團建設。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湖北老鄉、葛洲壩集團五公司技術員趙重陽。他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說,盾構機從北岸向南岸掘進,先向下掘進227.9米,再水平掘進4000多米長的黃河底部河槽段,最后向上爬坡掘進800米,在南岸邙山露出地面。穿黃工程建設歷時8年,僅盾構機地下穿越就用了4年7個月,可見工程之復雜,技術難度之大!盾構機穿越地層有砂層、土層及砂土混合地層,地層中的砂粒、卵石、鈣質結核等對盾構機刀具磨損非常嚴重,因此需要定期對刀具檢查并進行維修。

符志遠介紹,穿黃隧洞工程地處七度地震區,黃河游蕩性河段。工程設計時,需要面對河床游蕩、河槽深度沖淤、復雜地質條件、砂土地震液化、軟土震陷、隧洞滲漏、大型超深豎井、長距離盾構隧洞施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復雜地質條件下穿黃隧洞工程關鍵技術研究”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

2005年9月27日穿黃工程開工的地方,為位于河南省溫縣境內的兩口豎井。當時,建設者首先在這里開挖兩個深達70多米、內徑16.4米的豎井,豎井為大型圓筒結構,作為盾構機在河床下和地下掘進的起始點,掘進工程完工后,豎井內安裝了管道又作為北岸出水口。

記者從這兩個豎井口朝下張望,其深度令人暈!阌薪20層樓高,巨大的江水撞擊聲從井底傳出。偌大的豎井內,一多半空間被一個直徑八九米的圓形輸水鋼管占據,鋼管緊密連接著底部隧道,帶壓的江水從鋼管里垂直上涌,受半月形鋼制輸水管出口的壓制,發出了排山倒海般的轟響。3_副本.jpg南來之水從穿黃隧洞工程出口涌出4_副本.jpg穿黃隧洞工程北岸出口處的豎井 背景鏈接

“潛龍在淵”PK“飛龍在天”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初步設計,有渡槽與隧洞兩套方案。為什么最終選擇了隧洞方案呢?

據介紹,自上世紀50年代提出南水北調工程,我國專家就開始了穿黃工程研究。在情況復雜多變的黃河“動土”,決策者慎之又慎。為確保穿黃工程萬無一失,水利部指派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分別獨立設計渡槽、隧洞兩個方案,然后再讓兩個部門聯合設計,并從兩個方案中選出一個最佳方案。

人們用“飛龍在天”形容橫跨黃河的渡槽方案,“潛龍在淵”則是對穿黃隧洞倒虹方案的形象描述。聯合報告稱,通過采取措施,隧洞可達到與地面結構相近的檢修條件;隧洞位于地下,與地面結構相比,可免受溫度、冰凍、大風、意外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耐久性好,檢修維護相對簡單,這對穿黃工程長期安全運行是十分有利的。采用渡槽,則可打造世界治水史上最為宏偉的人文景觀,可以成為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最終,專家認為,從技術上看,無論是渡槽還是隧洞方案,都是可行的,并且工程造價也相當。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與黃河河勢、黃河規劃的矛盾,而盾構法施工技術在國內外都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結合兩岸渠線布置,最終采用了隧洞穿黃方案。

世紀工程千億投資從何來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在即,有讀者關心這個工程的投資情況。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一份數據顯示:中線一期總投資2013億元,包括主體工程投資1943億元和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投資70億元。

如此龐大的資金,從哪里來?

省南水北調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南水北調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經營性雙重功能,資金籌集采取“多條腿走路”的方式,既有政府財政性資金投入,同時運用市場手段!赌纤闭{總體規劃》最終確定了南水北調工程由中央預算內資金、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和銀行貸款三部分組成的籌集方案。

其中,1943億元的主體工程投資中,中央投資占312.6億元、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占180.2億元,銀行貸款占407.2億元、重大水利項目基金占1043億元。

十年鏖戰,十年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工期長、項目多、類型復雜,工程建設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承擔,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法人既是工程建設的責任主體,工程建設的貸款主體,又是工程運營的管理者,負責工程的還貸任務。

除了銀行支援,基金成為工程資金來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占總投資的一半以上。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中央財政和受水區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共同承擔,通過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等方式籌集。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待通水后,水價敲定,受益省市將實現“微利經營”,從而逐步“償還貸款、補償成本”。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