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工業廢水治理現狀及投資測算
時間:2014-11-11 09:26:00 作者: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造紙、化工、紡織、鐵鋼等行業是工業廢水排放的最主要來源。根據統計數據,2012 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221.6 億t,其中造紙、化工、紡織、鋼鐵合計排放占比約為48%,成為工業廢水最主要的排放來源。同時,這4 個行業也是廢水處理能力最為集中的地方。
根據環保部數據,2012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84.3 億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占比為32.4%,比2002 年下降了14.7個百分點。近些年在我國積極實施淘汰工業落后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節能減排等政策以及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業廢水排放在經歷2007 年的峰值后開始呈緩慢下降趨勢,但數量依然十分龐大。工業廢水實際排放達標率與重復利用率較低。
根據環保部數據,2010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就已達到95.3%。但環境狀況公報仍顯示出我國的水污染還比較嚴重,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同時,根據業內權威人士的調研,實際上很多工業廢水處理設施處于非正常運行狀態,無證排污、偷排和超標排放的情況屢見不鮮,在部分地區還相當嚴重。我們認為,由于存在工業廢水運營服務體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統計局限性等問題,工業廢水實際排放達標率要遠低于統計數據。另外,統計顯示,2012 年我國工業廢水的重復利用率85.7%,但陶氏同期發布的《中國渴求水資源》報告指出,中國工業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僅為25%。
《2014-2019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市場態勢與投資前景報告》指出:我國在10多年前就已開始治理工業廢水,并不斷加大投入,大部分工業企業也都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同時,國家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要求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廢水的企業事業單位,應取得排污許可證。但由于違法成本低,加之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等原因,工業企業偷排、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現象仍舊頻頻發生。廢水污染事件引發社會輿論持續關注,并將進一步成為推動政府出臺更嚴格治理政策措施的催化劑。
近幾年我國發生的廢水排放污染事件
從2008 年開始,我國進入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密集期,到2013 年包括造紙、化工、紡織、鋼鐵、醫藥、有色等主要排放行業在內的大部分工業行業,共計41 項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得到修訂更新/首次發布,其中部分標準還增設了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新標準收嚴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既體現了廢水污染排放控制的新要求,也預示著工業廢水治理提標改造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另外,2013 年國務院發布《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要求“十二五”期間,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至少要提高4.3%,這將更進一步放大工業廢水治理改造的需求。
第三方治理漸行漸近,治污模式轉變為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環境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業與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合同協議,通過付費購買污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的目的,并與環保監管部門共同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第三方治理模式將改變長期以來“誰污染,誰治理”的分散、低效治污方式,通過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將提高治污效率,同時降低污染治理及環保監管的成本,對推動工業企業廢水治理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據浙江省環保局的不完全統計,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運營后的達標排放率可達70%~80%,有的甚至可達90%以上,與污染企業自己運營相比,達標率提高30%~50%,運營成本節約10%~20%。
環境第三方治理有望獲政策支持:據相關媒體報道,“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報告目前已報國務院討論以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另外,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透露,未來還將設立國家環保基金,通過提供低利息長周期的貸款來推動工業廢水第三方治理。我們認為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推廣、治污運營方式的轉變,必將進一步壯大工業廢水治理市場。
工業園區或成為第三方治理突破口:目前由國家商務部批準設立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就達1,700多個,市級及以下的工業集中地的數量更是在5,000個以上。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之一,成為繁榮區域經濟,推動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但由于廢水成份復雜,治理難度大,要求處理技術復雜,治理需投入大量成本,加之監管失位等原因,原本被視為地方經濟發展助推器的工業園區,卻逐漸成為了污染聚集區,廢水直排、偷排現象時有發生,給當地水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更為有效的治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工業園區廢水排放量大、污染物集中、易實現規模效應等特點,使其具備了專業治污條件。因此,我們認為工業園區有望成為第三方污染治理的一個突破口,并為工業廢水治理市場帶來新的契機。
工業廢水治理有望成為“水十條”核心內容,行業或迎黃金發展期!八畻l”目前已報請國務院審議。據此前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向媒體透露,“水十條”計劃將消滅劣V 類水,且時間由原定的2020 年提前到2017 年,工業廢水處理將是其核心內容之一,治理投資分為新建項目“三同時”投資和存量企業的廢水治理技術改造投資兩部分!八畻l”政策將強力推動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將啟動,行業或迎來黃金發展期。
2014-2018 年工程市場投資需求1,573 億元,其中2014-2015 年投資需求524 億元。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近幾年呈緩慢下降趨勢,但總體下降幅度較小,考慮到我國工業化進程還在加速過程當中,工業總體規模還在增加,用水需求也會增加,預計未來工業廢水排放量波動較小。2012 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21.6 億t(約6,071 萬t/日處理規模),按噸水處理投資1,600 元,2014-2018 年廢水處理設施改造完成比例10%、20%、40%、60%及80%測算,未來5 年改造投資市場需求為777 億元,其中2014-2015 年為194 億元。
對于新建工業項目(“三同時”項目)的廢水處理設施投資需求,涉及行業眾多,但在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要求的大背景下,預計未來大部分工業行業將不會新建產能。新增廢水處理設施投資將主要集中在電力(包括火電與核電)、石化、煤化工、鋼鐵等行業,初步估計2014-2018 年這幾個行業的廢水治理投資需求分別為436 億元、210 億元、120 億元和30 億元。即保守計算2014-2018 年工業行業新建項目廢水治理投資市場需求約796 億元,年均159 億元。
2014-2018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投資需求預測
2014-2018 運營市場潛在規模4,932 億元,其中2014-2015 年市場規模1,697 億元。2004-2012 年,工業廢水運行費用從245 億增加至668 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4%,考慮到第三方專業治理對降低運營成本的影響,預計2014-2018 年運營市場增速為10%,由此測算2014-2018 年工業廢水運營市場潛在規模為4,932 億元,年均986 億元,其中2014 年和2015 年分別為808 億元和889 億元。目前我國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僅有5%左右,若2014-2018 年第三方運營的比例年增加5 個百分點,測算期間市場規模將合計達1,033 億元。
2014-2018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運營規模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