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中國積極籌劃建海綿城市防暴雨內澇

時間:2014-11-06 10:31:00 作者:陳夢凡  來源:財新網

 

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一設想正在落地。

11月3日,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稱《指南》)!吨改稀窂娬{,海綿城市建設應統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

李俊奇,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此次《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告訴財新記者, “(城市防澇)地下設施和地表設施都要做,哪個都不能偏廢。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地下和地上都沒做好!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模式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馬里蘭州,是一種創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減少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在臺灣,這種模式又被稱作“海綿城市”——在暴雨來襲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將的雨水儲存起來。暴雨過后,再讓雨水緩慢地流出,從而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雨水聚集帶來的城市內澇問題。

低影響開發模式將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雨水罐、調節塘、調節池、植草溝、滲管/渠、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等一系列低影響設施,根據不同區域水文地質、水資源等特點進行組合,實現雨水的儲存、過濾和凈化。在減少暴雨期間雨水峰值的同時,促進雨水的下滲補充城市地下水,與此同時,暴雨徑流量的減少以及LID設施對雨水的過濾凈化,也減少了城市大雨所帶來的面源污染。

低影響開發同時強調雨水利用。前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2014年2月的《給水排水》雜志上發文指出,中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理念,在城鎮大力推行低沖擊開發(LID)的模式。其中一項便是建立雨水的收集系統,主要在公共廣場、建筑的地下室廣泛裝備雨水收集器具,可以使水資源使用量提高30%以上。

他同時給出了這樣的數據,以北京為例,年降雨量約600毫米,如果能夠收集其中20%加以利用,市域內1800平方公里建成區就可以形成2.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相當于北京市供水總量的14%,可以解決北京市用水缺口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目前,低影響開發模式已經在全國已經在深圳、北京、上海、烏魯木齊等地有多處成功試點,對于防止內澇有明顯效果。但是由于各個地區自然情況不同,規劃和設計團隊的素質亦參差不齊,再加上很多城市地下管網存在諸多問題,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不能僅僅依靠低影響開發模式。

《指南》是繼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以及住建部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的通知》以后,推動城市低影響開發模式的又一指導性文件。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