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業節水至戰略高度

時間:2014-11-05 09:46:00 作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工業水價格調控戰略不僅包括狹義理解的供水水價,還包括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乃至保護水資源和恢復生態環境補償費等內容。通過調整用水價格和污水排放價格,創造企業節水改造的內生激勵。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節水問題。2012年國務院頒布《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法規,其后對工業節水做了專門部署,提出“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到2020年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的目標,2014年3月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為實現工業節水目標,需要綜合比較各種可行的戰略,并根據不同的現實需求來進行選擇。

我國工業用水效率低下

我國工業用水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用水量增長快。1980—2011年間,工業取水量年均增長4%,占總取水量的比重從10%增至23%。二是用水效率較低。2011年,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51m3,是同期發達國家的3倍。三是廢水排放量大,致使飲用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用水和排放部門集中。我國火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等行業取水量占工業取水量的50%,其廢水排放量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80%以上。

我國工業節水目前存在四個障礙。一是節水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尚不完善。盡管已有國家層面的管理制度框架,但缺乏行業相關的管理條例與細則;此外,在具體管理、工程建設和產品推廣環節還缺乏計量手段和政策保障措施。二是工業節水的經濟激勵機制尚未健全。我國工業水價、水資源費、排污費相對偏低,多數企業用水成本占其生產成本的比重不超過2%,低廉的水價是企業缺乏節水動力的重要原因。三是節水防污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生產經營者對節約用水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企業內部缺乏節約用水的管理制度。四是工業布局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業過度集中在北方缺水地區,加劇了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環境惡化;此外,工業內部結構中,企業規模、產品結構和原料結構不合理,也是工業用水效率低的重要因素。

提高我國工業用水利用率

鑒于我國工業用水的嚴峻形勢,必須將工業節水提升到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管理的高度。按照類別,我國工業節水戰略可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技術創新戰略。工業節水的技術創新活動包括,激勵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節水新技術、新設備,并對這些工業節水和減排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及成果轉讓。

二是循環利用戰略;谘h經濟理論,采用減量化、再利用和再資源化原則,在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的同時,減少廢水排放量。如果將企業層面的水循環利用范圍擴展到園區甚至地區層面,其產生的節水效應會更加明顯。

三是結構調整戰略。通過調整、改善和升級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實現從低附加值、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產業向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低碳清潔產業的轉變。

四是價格調控戰略。工業水價格調控戰略不僅包括狹義理解的供水水價,還包括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乃至保護水資源和恢復生態環境補償費等內容。通過調整用水價格和污水排放價格,創造企業節水改造的內生激勵。

五是水權交易戰略。主要是劃定水權用戶的產權類型與邊界,通過水權市場對水資源使用或者污水排放配額進行交易。目前已經在農業用水和以政府為主的民用水領域進行水權交易,如果能在工業層面展開,企業基于自身利益,會自發地選擇進行企業內節水,或是通過許可證市場來購買配額,因此具有激勵相容的效果,對整體工業節水戰略的意義和效應會非常顯著。

不同目標偏好下應采取不同節水戰略

工業節水戰略的選擇取決于決策者對不同目標的偏好,因此要根據決策者最重要的決策目標來選擇適當的工業節水戰略。

從實施周期來看,短期內可優先考慮價格調控戰略。價格調整十分靈敏,能夠對生產決策者產生及時的影響,但是企業決策行為的改變存在滯后效應。為了應對水價的調整,短期內經營者可能會通過管理手段提高效率,但如果不斷調整水價,很可能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并進而影響競爭力,因此價格調控頻率需要合理把握。

中期內建議采用結構調整和水權交易戰略。結構調整涉及部門眾多,尤其是上、下游相關部門,其影響效應深遠,加上實施所需周期較長,因此適于作為中期戰略。水權交易的實施需要有堅實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制度設計,包括水資源總量限額的設定、初始水權分配、交易機制設計、監測和統計信息等制度,因此同樣適用于中期戰略。

長期內建議選擇技術創新和循環利用戰略。節水技術的研發存在周期長、風險不確定、投資大等特征,因此更適合于長期戰略。循環利用戰略也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發現節水機會和利益,并通過協商、流程改進等措施來達成一致。

從成本—收益來看,水權交易戰略的凈收益最高。其原因是企業會根據自身節水成本和市場水權價格進行權衡,如果節水成本低于市場價格,企業會進行節水改造并將多余的水權出售以獲利;反之,如果節水成本較高,企業會選擇從市場購買水權。無論如何選擇,水權交易都降低了交易雙方的成本和整個社會節水的總成本。

結構調整也能帶來較高的收益,不僅體現在直接節水收益,而且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將獲得外部溢出的間接收益。

價格調控戰略也是較好的經濟激勵,但需控制在適度區間,如果過高或者過低,可能會導致過度激勵或者激勵不足,無法實現決策者初始目的。

從政策有效性來看,技術創新戰略是較為有效的戰略,認識分歧較少,面臨的資源分配矛盾問題不多,實施的障礙相對較少。

價格調控戰略也較為有效。因為政府對價格調控擁有主導權,缺乏相應的行業協會與政府討價還價,水價占工業部門成本的比例又較低,政府部門有激勵來進行價格調控,因而阻力不大。

循環利用戰略由于是幫助企業獲得成本節約、水消耗降低的“雙贏”機會,因此產業層面會有激勵,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收益不對等,政府推動的激勵會相對較弱。

結構調整戰略和水權交易戰略涉及到產業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相應的,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權責也會發生相對變化,因此存在多方博弈,利益相關者較多,實施過程較為困難。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