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質量緩慢向好 滇池治理熱點中的冷思考

時間:2014-10-24 09:31:00 作者:  來源:云南網

“十二五”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關鍵時期。隨著“十二五”收官之年的迫近,無論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均對行將水落石出的階段治理成效倍感焦灼。

富營養化湖泊治理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高原湖泊滇池的富營養化治理更是難題中的難題。面對近年來頻頻出現的輿論熱點和認知分化,只有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規律和反思治理現狀,方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集力量和增強定力,讓滇池治理的步伐邁得更加自信與堅實。

看見:水體質量緩慢向好

“九五”以來近20年努力,遏制住了滇池水質的進一步惡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劉永定,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他1995年考察滇池污染情況時看到的情景:從大觀樓乘船到民族村方向時,沿途看見的,前面是一望無際的“綠色大草原”,船尾是烏黑惡臭的湖水在翻滾。驚起的蚊蟲,黑壓壓一片滿天飛舞。

而今,這樣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滇池水體已經成功告別了烏黑惡臭時代。雖然總體水質仍屬于重度富營養,但綜合污染指數已呈明顯下降趨勢。

攤開地圖,你會發現滇池流域內,沒有像樣點的河流。最長的盤龍江,全長也僅26.5公里。數十條從幾公里到一二十公里不等的小流域短河,呈向心性匯集滇池。這些小流域短河水量很少,但沿途穿越的,卻是云南全省人口最為稠密、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在匯入滇池之前,這些河流被各種水庫壩塘攔截,優質水早已被“吃干榨盡”,最后補給滇池的是各類污水。由于缺乏基本的清潔水源補給,滇池水體自凈、水環境維護及水資源的再生性維持功能瀕臨崩潰。

相關數據顯示,滇池流域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人,高于北京水平;滇池流域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僅為全省均值的1/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60立方米,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和全國平均水平的1/8,缺水形勢比北方的京、津、唐地區還要嚴峻;但在這塊國土面積僅占全省0.78%的流域內,全省44%的工業總產值和1/5的社會商品零售額,卻來自這個彈丸之地。

“滇池封閉性大,湖泊老化發展,自我更新能力低;地處三江之源,源小流短,水量有限;位居地球化學因素磷的富集區,同時又位于生態系統的脆弱帶上,環境承載力太小和自我維持更新能力較低;湖泊被稠密的人口和發達的工農業包裹其間,水資源容量與水環境承載力,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這些特殊的因素,既是導致滇池病入膏肓的客觀主因,同時也成為滇池治理的最大難點!倍尾喝缡钦f。

盡管如此,通過“九五”以來近2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滇池治理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污染負荷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不僅從根本上遏制住了水質的進一步惡化,而且還出現了逆轉的跡象。

今年6月,昆明市官渡區六甲街道辦星海村委會村民楊麗英,看到昆明盤龍江入湖口周邊清水漣漣,生態濕地里魚蝦成群,便這樣對記者說:“原來這里是污水橫流臭氣熏天,村外連個散步的地方都沒有,F在湖水清了,河岸綠了,能變成現在這樣,真是沒有想到!”

云南農業大學教授、云南省專家督導組成員張乃明表示:“滇池地處城市下游,屬于半封閉型湖泊,且自然補水量小,水體更換周期長達4年左右,因此滇池治理的難度遠大于其他湖泊。事實上,昆明人口在不斷增加,經濟也在高速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滇池水體不僅沒有繼續惡化,而且還能夠緩慢向好的方向改善,這本身就是滇池治理取得成效的一種體現”。

期待: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日本琵琶湖情況與滇池類似,該湖一期治理即歷時25年,耗資1220億人民幣。滇池治理同樣情況復雜,不可能一蹴而就。

“從"九五"到"十二五",滇池治理投了600多億元資金,怎么現在水質還是劣五類?”多年來一直關注滇池治理進展的昆明市民張先生,對治理成效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事實上,近年來從治理時間與資金投入方面,對滇池治理成效提出質疑的,不止像張先生這樣的普通民眾,不少主流媒體和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不時產生這樣的質疑。

“富營養化湖泊治理是一個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像滇池這樣處于生態脆弱區、特大城市俯臥湖泊上游的高原湖泊治理,更是難題中的難題。”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云南大學生態學與環境學院院長段昌群說:“結合國內外的湖泊治理經驗和滇池的諸多特殊性,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滇池治理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對此,決策者和社會各界都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與滇池可有一比的是日本琵琶湖,該湖泊是國際公認的湖泊成功治理案例。從耗時與耗資情況看,該湖一期治理從1972年至1997年歷時25年(即“琵琶湖綜合開發規劃”),累計投入資金1220億元人民幣,湖泊富營養化發展的勢頭基本得到了控制;為進一步改善惡化的水環境,1999年又啟動歷時22年的二期治理(即“琵琶湖綜合保全整備規劃”,或稱“母親湖二十一世紀規劃”),頭8年,便累計投入了580億元人民幣的治理資金……

琵琶湖艱巨而漫長的治理歷程,再次生動地闡釋了環保界的一句老話:一年污染,十年難治。對環境問題采取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做法,最終必將付出超乎想象的慘痛代價。

現實:“一湖一策”難以落地

在湖泊治理過程中,如何根據每個湖泊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制定出長期治理規劃及相應的階段性目標考核評價體系,無疑是落實“一湖一策”的關鍵。

“21世紀是一個"復雜的"世紀。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深化,一些原來看似簡單的問題,人們不斷透過現象逐步認識到其復雜本質。湖泊治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敝锌圃核镅芯克彼L劉永定,談及滇池治理過程中的諸多爭議性話題時,這樣告訴記者:“滇池治理歷經這么多年,能夠系統地在集水區、湖盆和湖內生物3個層次解讀滇池及其污染防治的種種關系,揭示其系統性、復雜性、時空差異性與長期性,據此,從截污控污和生態修復方面步步為營的戰略戰術,是一個很大的科技進步。”

“污染表現在湖泊中,癥結卻在流域內;問題出在水面上,根子卻在陸地中!倍尾赫J為,如果我們就事論事、就湖治湖,那么即使暫時取得一點成效,也不能太過樂觀,因為這樣的成效往往很難鞏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也認為,在中國治理湖泊的案例中,成功的幾乎看不到,但失敗的比比皆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都認為湖泊治理就是技術問題,認為不需要關閉工廠、不需要協調部門和地區利益就可以治理好湖泊。一些地方治理湖泊之初,認為只要湖泊恢復了水生植物,再多的污染物排放進去湖泊都能消化吸收,后來發現根本就治不好。

與此同時,現行的湖泊治理績效考核體系,也沒有很好地兼顧湖泊治理的長期性與復雜性等特點,沒有真正體現“一湖一策”。

“現行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用來衡量排污達標與否、飲用水是否安全等方面,當然沒有任何問題。因為該標準體系所涉及的24個基本項目指標中,任何一個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都說明水質不符合相應的要求!眲⒂蓝ㄕJ為,但如果用這個標準體系去指導和評價考核湖泊治理績效,便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使你付出很大的努力,24個指標大部分都得到顯著改善達到五類水標準,但只要其中有一個指標未達到要求,評價下來仍是劣五類,這和什么都沒干一個樣;同時,湖泊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在短短幾年內將水質標準提高一個級別幾乎不可能,這樣一來,年年考核年年不合格,社會對湖泊治理的信心從何而來?鑒于如此難堪的狀況,我國有的地方在1-5類水質標準之間以及五類水質之后,建立了“分檔分級”的細致考核指標,看來有促進不斷進取的作用。

不少地方政府官員對短期內的污染指標升降過度敏感,對工程技術性治理手段很看重,甚至為此不惜采用揚湯止沸的治標之策;而對著眼于整個水環境健康發展,著眼于經濟社會優化管理等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卻鮮有關注。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之所以造成決策者這種舍本求末的傾向,固然與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的政績觀有關,但不夠科學的考核標準體系也難辭其咎。

進步:由揚湯止沸到釜底抽薪

決策者應當把滇池流域內的水資源容量與水環境承載力,當成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產業結構與布局的一個硬約束,嚴肅認真對待。

雖然湖泊污染特別是水體富營養化治理,迄今為止對其成因、誘發要素與治理方略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2009年的世界湖泊大會上,還是形成了這樣一個廣泛認同的科學共識:讓湖泊休養生息,是湖泊水環境問題解決的基礎。

段昌群認為,由于高原湖泊水環境的更新與維持,在根本上依賴流域匯水區內水資源的補充能力和污染物的輸移自凈水平,從而湖泊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能力,取決于全流域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狀態。因此,除了常規的控制污染源和為湖泊休養生息創造條件外,還需要恢復湖泊生態系統健康、為實現流域清水入湖、支持湖泊水環境的根本好轉提供保障!跋胍此|是幾類水,流入湖泊的水質就必須是幾類水”。與污染源控制相比,后一項工作無疑更具長期性與艱巨性。

通過近20年的不懈探索與實踐,滇池治理無論在認識上還是在治理思路上,和以前相比,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實施的“四退三還”、“六清六建”等措施建設環滇池湖濱生態圈和調整流域內產業結構、“河長制”入湖河道綜合治理、滇池流域面山植被修復工程,以及通過牛欄江調水緩解滇池流域內水資源稀缺和為滇池提供生態補水等重大舉措,真正體現了“跳出水體治理水污染”和“跳出湖泊解決湖泊問題”,使滇池治理邁入了“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系統修復”的全新階段。

滇池治理由揚湯止沸式的應急性“治標”,轉為釜底抽薪式的長期性“治本”,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然而,要想在這條科學理性的滇池治理之路上走得更遠更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需要決策者把滇池流域內的水資源容量與水環境承載力,切實當成流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的一個硬約束,嚴肅認真對待。

如果沒有心無旁鶩的定力,決策者的急功近利和社會各界的心浮氣躁,隨時都可能被一些“浮云式”的短期、表面現象所左右,從而讓治理滇池的路子走偏,讓“拯救母親湖行動”的相關動作發生變形。

不畏浮云遮望眼,心有定力步自堅。這恐怕是一切參與和關注滇池治理的各界人士,在深入厘清湖泊治理規律與反思滇池治理現狀基礎上,所應當達到的認知境界。

數據

滇池流域經濟概況

流域面積為全省面積的0.78%,但聚集了全省7.5%的人口,產出全省25.3%的工農業生產總值、44%的工業總產值、1/5的社會商品零售額。

滇池流域水資源概況

自產水資源總量5.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60立方米,為全省平均水平的1/19,全國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25。

滇池治理資金投入情況

“九五”期間完成投資25.3億元

“十五”期間投資31.7億元(含完成“九五”續建項目投資9.38億元)

“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183.3億元

“十二五”計劃投入420億元

“十二五”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將涵蓋六大工程

(1)排水體系完善工程

(2)節水調水工程

(3)水資源保護工程

(4)入湖河道治理工程

(5)生態修復及內源控制工程

(6)農村非點源污染治理工程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