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萬物而不爭京津冀水資源一體化亟待新思維

時間:2014-10-11 09:17: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庫,經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點解決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億立方米。

規劃半個世紀,施工十余年,南水北調北京段工程完工在即。湯湯漢水,自楚山之間逶迤向北,歷經四省份20余城市千余公里,近期即將抵達中線的終點—北京。

2003年12月30日,永定河倒虹吸工程破土,北京段工程啟幕。自房山北拒馬河,經房山,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干線全長80余公里。未來,這條暗渠每年將為北京引來10億方水。

靜待“來水”入京

我國最大生態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于近期正式通水。記者從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做好南水北調接水準備工作,首批參與接水項目均已具備接水條件,靜待江水進京。

據悉,為確保南水北調來水“調得進、用得上”,北京從2009年4月開始全面建設配套工程以接納來水,主要建設項目包括約200公里的輸水管線工程、總調蓄庫容約4000萬立方米的調蓄工程、日供水總規模約400萬立方米的新建、擴建和改造水廠工程等。

截至目前,大寧調蓄水庫、南干渠、團城湖調節池、水廠工程等首批參與接水項目均已具備接水條件,滿足通水需要。

其中,大寧調蓄水庫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已開始發揮調蓄功能,汛期保持蓄水1100萬立方米,形成180萬平方米的生態水面。該工程位于房山區長陽鎮大寧村,調蓄庫容3753萬立方米,屬中型調蓄水庫,可起到調節干線來水、增加供水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改善區域環境的作用。

此外,團城湖調節池主體工程業已完工,通過蓄水驗收,具備蓄水條件。該工程位于海淀區四季青鎮玉泉村,調蓄容積127萬立方米,連接著南水北調來水和密云水庫兩大水源,具備調蓄、分水和突發停水時應急水源保障的功能。

配套水廠工程中,新建的郭公莊水廠正在進行試運行,6月起具備城市供水能力,現已具備日處理50萬立方米的接水能力;門頭溝城子水廠改擴建8月30日完成,成為首個接納南水北調來水的郊區水廠,增加4.3萬立方米日處理能力;田村水廠、第九水廠、第三水廠等也進行了改造升級,做好了迎接江水的準備。

同時,北京自來水集團已提前著手水質適應性研究。早在2011年,北京市就在丹江口庫區建立了水處理試驗基地,包括北京現有地表水廠的所有工藝,并將北京不同地區在用的供水管道運到基地,進行浸泡實驗,研究管網的適應性問題。針對水質變化情況,確定了迎接南水北調水源的30多套制水工藝方案;同時完成市區200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改造,為江水進京后首都供水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南水北調工程沒有“試用期”

在南水北調的受水地中,首都北京一直是最受關注的。其供水安全是城市保障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多年來,北京的水務人士八方找水,勉力維持這個特大城市的用水。南水北調,江水進京,讓他們可以暫緩一口氣。

然而,北京的供水任務依然艱巨。作為一個已經從事南水北調相關工作20余年的老水務人,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最大的感觸是:“在北京,水沒有不關鍵的時期。水的問題年年有壓力,一直就沒有減壓!

“城市生活用水特指在自來水廠處理完之后,通過城市標準的基礎設施管網供應的水,F在北京核心城區應該用的是這個水,但管網達不到的地方用的是自備井。北京山區有局部干旱的地方仍然是送水,農村有縣城自來水廠、鄉鎮集中供水、村級供水,因為水資源狀況不一樣,供水的水平、標準也不完全相同!睂O國升介紹道。

因此,現在供水目標應該定性為生活用水,實現城鄉統籌,而不只是城市生活用水。

同時,孫國升表示,對于北京市原有的水利工程也要恢復其功能,不能讓原有水利工程變成病人。在來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不匹配的情況下,比如晚上沒人用水了,或者用水量下來了,我們要把珍貴的水存起來,存到密云水庫,而不能放掉或者沒有計劃地去用。

近日,北京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東干渠項目工區,中鐵隧道集團工人正在緊張施工。目前,該標段主體輸水管道工程全部完工,即將進入管道設備安裝調試階段。據介紹,北京市南水北調東干渠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外調水(南水北調來水)、本市地表水(密云水庫)、地下水聯合調度的必要條件,是保證北京市中心城和新城主要水廠具備雙水源供水的重要條件,對于保障首都的供水安全和支撐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北京已建立聯合水質監測預警機制,為確保有問題的來水“不進城,不進京,不進廠”。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南水北調是國家重大工程,應采取多種措施,確保工程質量。

一是保證上游生態投入。南水北調工程的上游地區為了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防護水土流失,保護好水源水質,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很大的代價。國家應安排專門資金,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從而實現南北地區共享發展機遇。

二是理順水價形成機制?梢园凑战洜I與公益雙重性原則確定水價。對于居民生活和工業供水的水價,應按照“還貸、保本、微利”的原則制定水價標準;對于農業與生態用水,因其具有公益性質,需要公益性補貼政策,水價可以由地方與國家共同分擔進行補貼。

三是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同時,提高全民節水意識,促進全社會節約用水。

供水新格局

據北京南水北調辦副巡視員蔣春芹介紹,從1999年開始,老天爺對北京就“不照顧”,北京連續多年干旱。除了自然因素,還因為日益龐大的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造成用水過快增長。同時,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河道自然徑流基本斷流,懷柔、平谷、昌平等應急水源地的地下水資源已近開采極限。而南水北調通水后,具有諸多共性的京津冀地區將有望形成互通共濟的供水新格局,聯合統籌水資源調配。

同時,孫國升指出,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對三地的水資源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認為,京津冀共性很多,一是同處海河流域,歷史上水系發達,水系邊界相對清晰;二是都已建成相對完備的水利工程設施,方便采用工程措施打通水系通道、優化水系布局和統籌水資源配置,具備水資源互通互聯的有利條件;同時,三地又都是剛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于500立方米國際公認的極度缺水下限,對外調水有著強烈的需求,并且三地通過外調水補充水資源均已納入國家戰略。

“將來京津冀地區應研究如何統籌水資源調配,先把水資源底數摸清,再在國家戰略基礎上,遵循水資源規律,協調配合,實現低水低用、高水高用、一水多用、循環利用,達到高效用水的目的!睂O國升說。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蘭表示,“南水”的到來,對于一直嚴重缺水的京津冀來說非常重要,為兩市一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戰略保障,但僅靠調水,無法解決這一區域干旱缺水的狀況,未來必須要加強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

傅崇蘭建議,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在水利工程建設、水源保護、工業用水再循環、治理水污染等方面也要加強協調和溝通,水源保護和工業用水再循環等問題要擺脫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從區域的角度進行規劃!艾F在京津冀三地工業用水的重復率大概在75%-80%,三地如果能夠統一規劃和調整工業水源,加強水循環合作,應該可以把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5%左右!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也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也應該協同發展。他指出,京津冀的水資源系統過去是三個系統各自為政,現在放在一起考慮,就出現了一些優化的余地。他提出,“統一解決京津冀缺水問題,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應有之意!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