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著力點何在?
時間:2014-09-09 09:39: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環境事件高發期,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提出迫切需求。多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一些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環境事件尤其是水環境事件頻繁發生,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是我國探索環境保護新路、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我國環境管理的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污染物初級管理—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總量控制—環境風險防范的發展過程。目前,我國的環境管理正處于總量控制階段,或者說處于從總量控制向環境風險防范過渡的階段。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與太湖藍藻水華暴發,讓環境管理者與科技工作者意識到,總量控制并不能從根本上抑制生態環境惡化,環境質量控制與環境風險防范才是長效的環境保護新路。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確定“十二五”時期我國環境保護以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為三大著力點,第一次在國家環境保護五年規劃中將環境風險防控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全面推進。當前,環境管理逐漸向環境風險防范的戰略轉型已形成共識。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第四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等工作。然而,雖然環境立法推進加快,但還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環境風險防范與預警工作的要求。
首先,要明確我國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構建的總目標。即建立適合我國區域特征和國情的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平臺技術體系,建立預測預報綜合模型,建立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平臺,在重點流域成功示范的基礎上,全國推廣和業務化運行,逐漸建立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信息系統與信息平臺,最終構建國家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體系。
具體而言,到2020年,針對流域不同類型污染源,建立負荷核算方法及總量核定技術,研究點源優先控制清單制定技術,建立非點源關鍵控制區識別方法。開發適合我國應用的污染源生態毒性檢測技術,建立基于污染源生態毒性的風險評價方法。在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及污染控制單元劃分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流域水環境質量評價技術體系,建立包括飲用水水源、水產品等在內的事故型環境風險應急評估技術方法體系,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累積生態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建立事故型水環境風險預測預報模型,建立流域水環境質量安全預警閾值制定的技術方法,建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污染排放—水資源利用—水體水質—水體生態耦合的流域水環境風險預警綜合模型,形成流域水環境風險預測預警技術體系。搭建流域水環境質量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框架,建立科學、合理的流域水環境質量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構建技術體系。
在遼河、三峽與太湖流域等示范區域,研發功能完善、運行穩定的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信息系統,為政府預警決策提供科學基礎,建立發布水環境預警信息平臺,提高示范區域水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在示范區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構建國家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體系,從而達到降低水環境事件引發的生態危害,保障流域水環境安全的最終目的。
其次,要明確我國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構建的路線圖。即以流域水環境管理需求為出發點,通過項目研究,完善現有的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逐步引導流域水環境管理理念創新、提升流域水環境管理能力。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
一是完善常規的流域水環境評估技術。完善流域、區域和不同類型污染源排放負荷核定技術、污染源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水體水質、沉積物和水生生物質量評估技術,以及流域水環境質量綜合評估技術。
二是建立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技術。進行污染源風險評估,建立事故型風險預警技術、累積型風險預測預報技術、水環境風險分區分級管理技術,構建基本的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形成流域水環境風險管理體系。
三是建立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平臺。在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體系、風險管理體系及預警技術體系、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系統構建技術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水環境風險源數據庫、水環境風險評估模型庫、水環境風險決策模型庫的構建技術,研究流域水環境監測數據庫與水環境預警信息系統及水環境風險應急輔助決策系統之間的系統接口,實現示范區的各類數據庫建設及接口設計與開發。
四是選擇遼河流域、太湖流域、三峽庫區和典型跨境河流示范流域,設計和開發穩定、高效的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信息系統。在示范區系統建設及運行經驗基礎上,結合流域水環境風險管理體系及預警管理體系研究成果,制定國家級流域水環境風險評價、風險管理及水環境預警相關標準、規范,構筑國家級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
“十二五”期間,我國重點在流域水生態系統開展了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工作。水環境危機是我國最復雜且具挑戰性的環境問題之一,流域水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是環境管理的重要工作。
鑒于我國水體的情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中將松花江、淮河、海河等流域作為我國10 個重點流域開展污染防治工作。對流域進行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從而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控制重點流域的污染,促進全國水環境質量改善。更重要的是,能夠起到示范作用,帶動全國的水環境管理工作,支撐我國環境管理從總量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
“十二五”期間,我國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有以下6方面:
第一,流域非點源風險評估與總量減排管理技術研究。針對流域不同類型的污染源,建立負荷核算方法及總量核定技術,為污染源的定量評估與風險管理提供技術和基礎數據支持。以流域非點源產污高風險區甄別與預警為目標,研發流域非點源污染產污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風險區識別技術方法。以流域水環境安全和水生態健康為目標,研發流域污染源風險評價評估技術體系,并確定流域優先控制污染物清單。建立包括機制體制、政策法規、社會監督與公眾參與、企業行為與績效等方面的點污染源風險管理體系。研究并構建非點源總量減排指標體系,識別農業非點源總量減排內部驅動因素,研究非點源總量減排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提出流域非點源總量減排分區管理對策,為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和污染源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流域水質退化風險評估與預警管理技術。圍繞水質退化風險管理需求,針對不同類型水體特征與水環境保護目標,建立典型流域水質退化風險防范和預警目標分類目錄。深入研究流域水環境演變規律,進一步完善流域水環境質量評價技術方法,建立面向水質退化風險的水環境功能區達標評價技術。針對不同類型水環境功能要求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特點,構建水質退化風險的分區分類源識別技術。通過深入研究有毒有害污染物在水體環境中的歸趨行為,揭示外來脅迫因子對流域水質安全的影響過程,確定不同類型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退化風險指標體系、安全閾值與表征方法,提出流域水質退化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在風險源識別、環境效應評估以及風險表征等研究基礎上,建立基于源—暴露—受體響應過程的、流域社會經濟—資源利用—污染排放及遷移轉化—水環境質量耦合的水質退化風險管理綜合模型體系,分別構建適用于湖庫、河流流域的業務化模型技術,完成不同類型水環境功能區的水質退化風險評估與預警示范。針對流域水質退化風險的系統性不確定性問題,建立不確定性條件下流域水質退化風險適應性管理技術,完善流域水質退化風險管理的程序與方法,提出流域水質退化風險評估與預警的相關技術規程。
第三,流域水生態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針對流域水環境管理由傳統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的需求,拓展與完善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將預警內容和指標定位于水生態而非局限于水質層面。通過開展湖泊和水庫等不同水體類型的水生態結構研究,從流域尺度上識別出生物類群的環境指示作用,構建流域水生生物質量評價技術體系。研究生物標志物的污染物效應,提出典型污染物的水生生物毒性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在風險源識別、生態效應評估以及風險表征等研究基礎上,建立流域水生態風險評估和預警技術體系,完善流域水生態風險管理和預警的程序與方法。引入適應性管理的理念,研究水生態風險預警適應性管理技術,形成一系列流域水環境風險管理和水環境綜合管理平臺構建的標準、規范。
第四,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平臺構建技術研究。驗證完善已有研究成果,針對研究所獲取的流域水環境生態功能分區成果、水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和預警技術,結合IT領域的最新進展,全面開展并完成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共性理論技術研究,完成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業務化應用基礎平臺設計、開發,為示范流域完成水環境風險評估及預警平臺建設提供完整的共性支撐技術體系。具體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相關標準規范,為不同流域應用系統的開發提供參考標準;完善模型集成技術,形成龐大的模型庫;開發模型的Saas服務平臺,為示范流域提供模型服務支持;開發基于SOA架構的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通用集成框架,具備數據集成、模型集成、業務系統集成等功能。
第五,太湖流域及上游流域水環境監控與預警平臺示范。在流域水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共性技術支撐的基礎上,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目標,完善太湖流域水環境預警技術理論與方法,開展太湖流域有毒有害污染物監測和生態風險的早期預警系統綜合應用技術示范。研究基于環境減災衛星的遙感同化技術,開展大尺度、全天候的水環境監控預警。研究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水環境基礎數據傳輸、基于云計算聯機運行的水質預警模型系統,建設國內一流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監控預警平臺與水環境管理科學決策支持系統,全面實現業務化運行的水環境監控預警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廣到我國其他庫區流域的水環境風險預警管理,為全國水環境管理平臺和管理機制轉變提供科技支撐。
第六,跨境河流水環境監控預警技術研究與示范。針對我國跨境河流基本狀況不清、風險隱患不明確,跨境地區水環境綜合監管能力薄弱、跨境水環境矛盾時有發生等問題,圍繞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流域跨境地區環境外交、國際間環境矛盾協調、水環境綜合監管、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調控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對重點跨境河流的水污染、水資源和水生態等開展深入調查,基本摸清重點跨境河流的生態環境狀況和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國際間水環境談判和跨境地區水環境綜合管理提供背景數據,開展跨境河流水環境安全評估和水環境風險識別。研究并提出我國跨境河流監控預警體系的總體設計方案,構建國際水環境談判支持系統,研究并建立跨境河流水環境綜合協商和調處機制。為國際間水環境談判中的責任認定、突發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以及跨境水環境糾紛的調處提供技術支持,保障我國在國際水環境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研究和分析跨境地區現有經濟發展模式與污染排放之間的關系,以及跨境河流水質變化對污染負荷變化的響應關系,根據跨境地區水環境安全維護的要求及跨境河流重要斷面的水質保護目標,研究并制定針對西北、西南和東北等不同跨境地區特點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與調控方案,為跨境地區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長期維護提供指導方針。
在新疆、內蒙古、云南、廣西等地區,選擇典型跨境河流,開展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對現有監控網絡進行優化,在示范區構建跨境河流水環境監控預警與綜合監管系統,形成我國跨境河流水環境監控、預警、管理模式以及協調機制,從而減少水環境事件引發的國際糾紛,保障我國邊境地區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