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之芝加哥武漢 兩座湖城的異樣軌跡

時間:2014-08-21 09:36: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者按 近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是現代化的都市,今后要建設成為東方的芝加哥。從那時起,武漢就被冠以“東方芝加哥”的稱號。

一個是美國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一個是華中地區中心城市;一個是“美國的動脈”,一個是“九省通衢”;一個是“百里湖城”,一個是“百湖之城”;兩大智力密集區、兩大工業重鎮、兩大金融中心。芝加哥和武漢,有著太多相似之處。

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孫先生關于武漢“東方芝加哥”的展望是否已經成為現實?武漢“東方芝加哥”的稱號能否實至名歸?本期“雙城記”帶您走進芝加哥和武漢。

芝加哥

面積:芝加哥城市面積5498平方公里,芝加哥大都會面積28163平方公里。

人口:轄區內人口約290萬,芝加哥及其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人口超過900萬,是美國僅次于紐約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

地理區位:位于伊利諾伊州東北角,美國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為美國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

別名:風城、百里湖城、摩天大樓的故鄉

如果一座城市擁有一片浩瀚如海的湖,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芝加哥就是這樣一座城市,這片海一般的湖就是北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

遠處,蔚藍的天空與湛藍的湖水在天際相接,碼頭上?恐鴶挡磺宓姆陀瓮,湖面上游弋著成群的海鷗和大雁,林立的高樓大廈倒映在湖水中;近處,天鵝在岸邊悠閑地覓食,游客紛紛與天鵝合影留念,好一幅人水和諧的景象。

芝加哥人十分珍視密歇根湖這一天賜的寶貝,而密歇根湖也以自己的博愛,回饋著愛護它的人們。在這里,海的洶涌澎湃與湖的細膩溫婉、人類現代文明與原始自然生態,看似矛盾,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在世人眼前。

百里湖城今猶在

19世紀末期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芝加哥城市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湖濱地區和芝加哥河兩岸布滿了鐵路、碼頭、倉庫和工廠,廢水的直接排放導致密歇根湖和芝加哥河污染嚴重,芝加哥人改善生活質量的呼聲愈來愈高。

1871年,一場大火使全市1.8萬棟建筑化為灰燼,近10萬人無家可歸,這場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芝加哥大火,同時也給芝加哥帶來了重新規劃和建設的機會。1909年,受芝加哥市政府委托,美國著名規劃及建筑師丹尼爾·伯納姆提出了著名的“芝加哥規劃”。這份規劃對芝加哥城市面貌的改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重湖濱地區保護與發展

伯納姆的設想是,通過規劃將芝加哥建成一座美麗的城市——既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又能使他們充分享受自然景觀帶來的樂趣。因此,他在規劃中頗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公共空間綠地應覆蓋整個城市”、“一切從湖濱開始,湖濱屬于市民”的理念。

對密歇根湖湖濱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是規劃中最著名的部分。伯納姆將湖濱地區從鐵路、倉庫、工業手中“奪”回來,規劃成一系列半島、沙灘、游樂場、公園等,作為城市的永久公共空間。正是由于其漂亮的湖濱地區規劃,使規劃在進行投票時,選“Yes”幾乎成了必然的選擇,他的規劃報告甚至被選入當時初級中學的市政課程教科書。

當然,規劃并非沒有爭議,其在執行過程中也曾遇到過阻力。規劃原本是向湖中對稱地伸入兩處狹長的親水臺,作為城市紀念性建筑和公眾活動場地,但是代表政府的碼頭委員會更傾向于將湖濱地帶發展成為商業運輸中心,并于1950年將鐵路延伸至海軍碼頭的東端。

隨著水運交通量的日益下降以及貨物運輸對湖水污染的日益加劇,重建海軍碼頭擺上了政府議程。經過幾屆政府的努力,新建的海軍碼頭于1995年7月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年吸引700萬人(次)的游客。

一系列法律法規保障規劃實施

“芝加哥規劃”催生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多與湖濱地區有關。如1919年芝加哥規劃委員會通過的《湖濱地區保護大綱》,1970年在芝加哥區劃法中增加的新章節——《密歇根湖以及芝加哥湖濱地區保護條例》等。這些具有法規性質的文件對于湖濱地區的保護與開發起到了主要的指導性作用。

例如,當地法律明確規定,沿湖1公里寬、60公里長的范圍內,不允許有任何的私人用地,不允許做任何商業用途。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濱湖區雖然在不斷豐富,但濱湖只建了兩類建筑,一是博物館,二是會展中心。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芝加哥市政府選擇的是公眾利益優先。

正是因為有了嚴格的規劃約束,才能看到芝加哥雖然高樓林立,卻絲毫不顯擁擠局促。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芝加哥湖濱地區不僅成為全市的公共活動中心、文化娛樂中心,更成為全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和展覽會議中心。據當地人介紹,有時候還能看見戴利市長騎著自行車在湖邊漫游。

規劃出臺后的一百年間,芝加哥又進行了4次規劃,但始終堅持1909年規劃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今天看來,伯納姆的“芝加哥規劃”在許多方面并非傳說中那般神奇,但規劃中有關湖濱地區保護與發展的規定,以及后來出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對芝加哥乃至美國城市未來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武漢

面積:市域面積84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4。

人口:截至2012年末,常住人口1012萬,戶籍人口821萬。

地理區位:位于中國腹地中心,華中地區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及港口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稱。

別名:江城、百湖之城

如果一座城市擁有大小湖泊上百個,水域面積占全市市區面積的1/4,濕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0%,又會是怎樣的景象?武漢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不過,這些數據還停留在過去。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中心城區共有127個湖泊,目前已減至38個,平均兩年消失3個湖泊。如今的武漢,“百湖之城”已是盛名難副。

一邊是湖泊數量和面積銳減,另一邊是城市建設面積因填湖造地而增加。沙湖是武漢市中心城區內第二大湖泊,“金沙豪庭”、“沙湖金港苑”、“夢湖水城”、“水岸星城”……一棟棟湖景房拔地而起,它們因沙湖而建,卻也在一點一點地吞噬著沙湖。楊汊湖、范湖等曾經廣為市民所知的名字,如今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出現在公交站牌上。

百湖之城不復還?

沙湖,武漢市中心城區內第二大湖泊,被稱為武漢市的腎臟。近幾年,伴隨著武漢長江隧道和沙湖大橋的相繼通車,便利的交通讓沙湖成為眾多房地產商眼中的香餑餑。而沙湖周邊湖景房價格也是“漲聲一片”,紛紛突破每平米萬元大關。不過,隨著盤踞沙湖沿岸的商品房一窩蜂地拔地而起,人們對沙湖的未來卻是越來越擔心。由于持續的填湖,沙湖水域的面積已經比10年前幾乎縮小了一半。

利益驅動導致填湖愈演愈烈

武漢湖泊數量減少、面積銳減,既有特殊歷史背景下圍湖造地、圍湖養魚的“歷史之殤”,也有因城市建設需要而填湖占湖的“發展之殤”,更有屢禁不止的違法填湖的“現實之殤”。

“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因素消失的。無論哪一個年代的填湖行為,都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的!睂<业脑捯会樢娧。今天,愈演愈烈的填湖造地對武漢湖泊的侵吞和破壞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從人們的需求來說,濱水地區有著更優美宜居的環境,人們喜歡臨湖而居,房地產開發商正是抓住人們這一心理,在濱水地區填湖造地蓋新房。正是這種破壞性的開發利用,導致武漢的湖泊資源不斷萎縮,也把公共資源不斷變成少數人享用之物。

據了解,“百湖之市”武漢已經有20多個涉及湖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什么剎不住填湖之風呢?

除利益驅動外,違法成本太低也是導致填湖造地之風愈演愈烈的一個原因。根據《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要想獲得填湖所得土地的合法使用權,房地產開發商只需要向有關部門上繳最高不超過20萬元的罰款,再補交相關土地性質變更費用,以及報批手續費用即可。

武漢本地一位律師曾以后湖為例算了一筆賬:后湖地區的拆遷成本為每平方米3000~6000元之間,加上建筑等其他成本,商品房單價最低也在8000元左右;但是圍湖建房的成本,即便是加上罰金以及土地改造所追加的建筑成本,每平方米也不會超過3000元。由此看來,填湖造房可以繞開征地費用以及拆遷的麻煩與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重拳出擊還湖泊一片清波

沙湖的規劃在《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上顯示的是公共綠地,但在現實中卻變成了商品房小區,這是為何?武漢市國土資源與規劃局工作人員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全市要推進城中村改造,如果堅持做綠化,這個城中村改造就沒有辦法實施了。這樣的更改是否合乎法定程序,我們不得而知。

從2002年的《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到2005年的《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細則》,再到2011年的《武漢市水資源保護條例》,不斷出臺的嚴厲政策彰顯著城市管理者保護湖泊的決心?蔀楹握叩南嗬^出臺依然改變不了湖泊被鋼筋水泥吞噬的命運?對此,專家無奈表示:“我們是做了規劃,武漢市關于湖泊的規劃,湖泊的相應管理辦法也已出臺,但是規劃不是很強有力,讓人看了以后,感覺不到這個湖泊動不得!

武漢市政府對于湖泊破壞的現狀高度重視,已經開始加大保護力度。實施12年的《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今年全面修訂,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修改意見!段錆h市湖泊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日前已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草案將原來針對違法填湖和環湖違建者1~5萬元的處罰標準翻了10倍,最高達到50萬元,這一舉措在審議中獲得肯定。代表們一致同意,“湖泊保護必須嚴上加嚴”,“對填湖、污染湖泊者不能‘仁慈’”,不能為填湖“開口子”。

期待重拳治理之下,“百湖之城”的明天仍是一碧萬頃、清波蕩漾。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