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最大淡水湖生態惡化 威脅南水北調

時間:2014-08-19 09:41:00 作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8月8日,山東省微山縣的天氣預報顯示“微風,晴”。這是汛期里南四湖迎來的又一個無雨之日。上午10點,艷陽正牢牢烤在南四湖上方,漁民史業明對記者說,“漁民養的魚蝦蟹早都死光了”。

從芒種之后開始,一場襲擊了中國13個省區的大旱,給位于四省交界以及南水北調東線關鍵位置的南四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全縣80%以上的漁業養殖遭受毀滅,經濟損失在30億元左右!蔽⑸娇h副縣長龍萬華告訴記者,“有的鄉鎮整村養殖全部毀滅!

水位的急遽下降還帶來了連鎖性的生態惡化效應!八婧蜐竦卮竺娣e萎縮導致水質緩沖能力差,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蔽⑸娇h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書根告訴記者,“南四湖的生態治污功能在逐步喪失,造成水質惡化,這嚴重威脅了南水北調的水質安全!睋私猓糠炙蛞呀洺霈F了劣Ⅴ類水質。

由于歷史上所形成的區劃原因,使四省交界的南四湖處在復雜的流域、區域多頭管理之下,這使得南四湖生態保護戰役舉步維艱且代價高昂。

旱情危象

魚塘絕產10萬畝 南四湖告急

南四湖又名微山湖,從南向北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相連的湖泊組成 (以下統稱為南四湖)。1960年,在昭陽湖腰建成二級壩樞紐工程,將全湖分為上、下兩級。

南四湖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淮河以北地區面積最大、結構完整、保存較好的內陸大型淡水、草型湖泊濕地。

以濟寧為界,歷史上還曾存在過一個“北五湖”,與南四湖南北對應,然而由于水資源的枯竭,北五湖目前已經枯竭消失。

眼下,南四湖正在遭遇一場持續多年的生態危機。

近半魚類絕跡南四湖

20世紀80年代水生生物資源調查表明,南四湖內共有魚類78種,底棲動物53種,浮游生物248個屬種,水生維管束植物74種。水產品有數十種之多,如鯉、甲魚、烏鱧、翹嘴鲌、鱖、刀鱭、青蝦、黃鱔、河蟹、銀魚和水蛭等。

“從去年開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我們這里進行了一個關于水生生物種類的科研調查活動,到今年6月份為止,總共才統計出了不到40種魚類,不僅一些對水質要求高的魚類已經絕跡,一些過去十分常見的魚類也消失了!蔽⑸娇h漁管委總工程師張保彥告訴記者,“在湖里設置了48個調查站位,4個航次的大規模調查,像赤眼鱒這種過去常見的魚類,這次一條都沒找到。”

近半魚類絕跡南四湖,張保彥認為,直接原因在于1990年和2002年的那兩場讓整個湖徹底干透的大旱。

“全部湖底裸露,騎摩托車就可以從湖這邊開到湖對岸,那場大旱讓湖里幾乎所有的魚類和水生植物都遭滅絕!睆埍└嬖V記者,“隨后慢慢進行恢復,現在剛剛就物種保護開始科研合作,又遭一場大旱”。

記者了解到,今年自進入汛期以來,南四湖周邊地區持續高溫少雨,蒸發量大,水位急劇下降。微山縣水利局出示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截至8月4日,南四湖及河道、水庫均處于死水位以下,大部分河道斷流,26座水庫干涸。

資料顯示,經過幾十年的開發建設,南四湖已經成為一個集農業灌溉、水產養殖、調蓄洪水、內河航運、觀光旅游以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蓄樞紐等多種功能與一體的綜合性湖泊。

然而,2014年的這場大旱使南四湖的水產養殖、內河航運遭受重創。

“6月至7月兩個月的時間里,南四湖沿岸受到嚴重影響的魚塘達到了55萬畝,干涸絕產的魚塘達到10.2萬畝,5萬多漁湖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水位下降致使南四湖通航能力大幅降低,大量船舶停航減載!蔽⑸娇h縣委副書記張洪雷告訴記者,“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一個月時間內,港航業損失達5200萬元,12萬漁湖民難以出行,7月21日,南四湖全面斷航,每天損失超過3000萬元!

“要讓魚不死,只有打井抽水,但是只打一個井的話,人家打井隊是不來的,必須十多家聯合起來,多打幾口井,人家才會來!币晃粷O民告訴記者。

在微山縣昭陽街道后學南村,為了挽救涸澤之中垂死的魚蝦蟹,漁民們不得不以4000~5000元的價錢請人來打井,每天給魚塘加水,并停止喂食飼料,勉力維持一些種苗的生命。8月8日,記者在南四湖見到,湖區部分地方湖底大片裸露并呈龜裂紋,大量干死的河蚌、螺螄和魚類嵌入湖底淤泥。在高樓鄉濕地外,數十輛航運駁船連成長長一片停靠岸邊,船主躲在陰涼處抽著煙,不知何時可以啟航。而在昭陽街道愛湖村,多艘大型漁船靠在岸邊,由于水淺而無法駛入湖區,而其用來養殖的網箱,里面已經長滿綠油油的野草。

在航運和漁業的經濟損失之外,生態惡化的損失則是難以估算的,并已影響到了南水北調東線水質。

水質命懸南四湖

在總長達1191公里的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干線上,南四湖是地位最為重要的中間湖。

根據規劃,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江都三江營附近長江干流引水,過13個梯級(江蘇境內9個梯級、山東境內4個)泵站將長江水提升65米,逐級提水北上,串聯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調蓄湖泊,將水送至天津和山東膠東半島。

在其中,南四湖以其廣大濕地和湖泊蓄水能力,對提級北上的長江水進行凈化,使其符合三類水標準。但是在此之前,南四湖曾經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治污時期。

不同于南水北調的中線和西線,東線工程成敗的關鍵就是治污。

2001年9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實地考察尚未開始建設的東線工程,指出“治污搞不好,長江水引到北方成了污水,這個工程就失敗了!蹦菚r,沿線河流湖泊水質多數為V類或劣V類,水污染主要的衡量指標COD、氨氮超標數倍。

受污染嚴重的南四湖,用了10年走完治污之路。在整個南水北調東線,10年內投入了154億元用來建設治污項目。2013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首次試調水運行,并將于今年10月正式運行。然而,投入巨大的南水北調東線,卻在今年6月遭遇因大旱帶來的污染問題。

6月份以來,由于水位急遽下降,南四湖凈化能力下降、水質出現惡化。

微山縣環保局監測數據顯示,今年6月南四湖水質主要污染物COD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5.5%、氨氮較去年同期上升了54.8%,目前,上級湖水質均值與上月相比COD上升1.87mg/l、氨氮上升0.48mg/l;下級湖水質均值與上月相比COD上升5.6mg/l、氨氮上升0.52mg/l。而去年同期上下級湖水質均達到三類水質標準。

“水位持續降低,造成水面和濕地大面積萎縮,水溫升降較快,導致水質緩沖能力差,水體自凈能力降低,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給南四湖的生態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樣性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且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微山縣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書根告訴記者。據了解,部分水域已經出現了劣Ⅴ類水質。

“經過持續多天的高溫,7月22日,我們在微山島鎮周圍檢查的時候發現,只達到膝蓋位置的湖水,居然燙得下水的人小腿發紅。”張保彥告訴記者,“那幾天,水里的魚、螃蟹都是被熱死的,水體減少,水溫快速升高,中午水溫達到50攝氏度以上,同時水質又因腐爛物大量出現加速惡化!

微山縣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書根告訴記者,隨著水體減少,水生物和養殖的密度被不斷加大,導致出現了生態失衡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現象,如果干旱持續,隨著南四湖的生態治污功能在逐步喪失,水質將繼續惡化,將嚴重威脅南水北調水質安全。

數據顯示,7月下旬至8月初,湖水水位以每天4厘米的速度迅速下降,下級湖北部大部分區域已顯露湖底,南部水域水深僅有0.5米左右;上級湖水深僅0.4米左右。南四湖總蓄水量僅有3.01億立方米,而在往年汛期,南四湖蓄水量可以達到18億立方米。

張保彥告訴記者,根據南四湖區的氣候規律,每隔12年左右就要出現一個連續2~3年的干旱期,降雨稀少,湖泊水源補給嚴重不足,按照南四湖區的氣候規律和2013年下半年以來降雨特征推測,2015年南四湖將會出現全面干涸,湖泊生態結構、功能和過程將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一些生命周期較長或生態幅 (生物對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較窄的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將會滅絕,一些水生植物數量和分布格局將發生極大變化,鳥類棲息環境和生存條件惡化。

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不容樂觀。然而挽救南四湖生態、挽救南四湖蓄水的行動,卻受多方掣肘。

治理難題

南四湖現多頭管理 生態行動舉步維艱

南四湖地處魯蘇皖豫四省交界,沿湖區共有8市34縣。攤開地圖來看,53條細密如蛛網的河流從南四湖四周輻射開來,3100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分別分布在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

1953年,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故建微山縣,轄1600多平方公里水域入山東。湖面西岸,出水上岸即為江蘇界。

1961年前以水面為界的劃分方式,不僅間接導致了今天南四湖多頭管理的局面,而且使得維護南四湖生態的行動舉步維艱。

7月14日,南四湖旱情嚴重,5萬多漁湖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12萬漁湖民難以出行,大量水生植物、動物死亡,上級湖、下級湖水位不僅低于死水位,而且全部低于生態水位.低于生態水位也就意味著,水體的急遽減少已經對湖內生態造成了難以估測的損害。

引長江水花費巨大

一時之間,南四湖生態告急。

在此情況下,經微山縣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揮辦公室上交報告,7月14日濟寧市防總組織有關市局和專家進行會商,在分析近期降雨趨勢和水情后,向省防總上報《關于調引長江水補充南四湖生態用水的請示》,7月19日又向山東黃河河務局上報了《關于濟寧市抗旱應急引黃調水的請示》。

7月19日,5000萬立方米的黃河水便通過梁濟運河、洙趙新河、東魚河補充進奄奄一息的南四湖上級湖。

然而引長江水補充下級湖的申請,卻遠沒有在山東境內內部協調的引黃申請這樣順利。從上交報告到8月5日“引長”成功,這份申請在四個部級機構以及至少十多個下級部門間走了20多天。

“南四湖湖面的行政區劃是微山縣的,但是水利設施的管理、水資源的調配是屬于水利部直管的,調引長江水又涉及江蘇方面。”一位微山縣政府人士告訴記者,南四湖水利設施的管轄權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委員會下轄沂沭泗水利局,沂沭泗水利局又下轄南四湖局。

如果要調引長江水,則還需經過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及其下轄各級單位,以及國家防總、江蘇防指、山東防指的各級協調。

“引長江水,是把江蘇境內的水引進山東,不僅是兩省的相關部門都要對接起來,最主要的還有水利部門和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因為調引長江水走的線路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就比山東境內調引黃河水所牽涉的部門多出許多,而部門之間的對接、方案的研究都是需要時間的!鄙鲜鑫⑸娇h政府人士告訴記者。

“引長江水,因為是下級提水,其耗費是十分巨大的,而從黃河調水是順流而下,其成本低廉,兩者不可相比!彼炕春铀瘑T會沂沐泗水利局防汛抗旱辦公室唐勁松處長告訴記者,“這樣一個耗費巨大的項目,加之又在汛期,汛情也許是千變萬化的,這是需要時間和論證的。”

但對于一個在高溫下垂死掙扎的湖泊而言,每一分鐘都在蒸騰、毀滅著生命。漁民史業明水產養殖所在的水域,正處于“引長”才成功調水的下級湖!7月初漁民養的魚蝦蟹就開始陸續死亡。”史業明告訴記者,“我自家的100個1000多斤的網箱,養的花鰱、白鰱和小龍蝦,在7月25日發現幾乎全部死亡,網箱戳在湖底,幾乎全部露了出來”。史業明所在的村子,其村民所養殖的上萬畝水產,“全部絕收、全軍覆沒。”史業明這樣形容自己村子漁業養殖的慘烈。

南四湖資源爭奪激烈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一首《鐵道游擊隊》插曲,勾勒出微山湖靜謐安寧之美。

資料記載,1953年微山縣建縣時,確立江蘇、山東兩省在南四湖地區的邊界線以湖田為界。然而,隨著旱澇季節的變更,雨季水漲,旱季水退,流動的界線使得江蘇、山東兩省的區域面積也時常變化,當地人將這種現象描述為:水漲到哪里,哪里就是山東;水退到哪里,哪里就是江蘇。

南四湖水產富庶、岸邊土壤肥沃,素有“日出斗金”之譽,而這種以水面為界、湖面出水即為江蘇的劃分方式,則使居住其周圍的百姓為了搶奪資源屢次爆發沖突,F在,隨著農業種植比較效益的降低,以及江蘇、山東兩地相關部門的努力協調,兩地百姓已經不再為搶奪農業資源而發生沖突,但是,在大旱到來時,對水資源的搶奪又使得兩地關系再度緊張。

“這次引入長江水8000萬立方米,山東省政府要為此掏出每立方米0.38元總共3000多萬元的費用,但實際上,包括江蘇、各級水利樞紐所要付出的成本,此次調水實際花費要遠超3000多萬元!蔽⑸娇h政府防辦主任魯福安告訴記者,“這是一次生態調水,也就意味著,這是為緊急保護南四湖生態而進行的補水行動,再計算進調引黃河水的花費,為了保護生態,整個花費要超億元!

然而,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煞費苦心的保護南四湖生態戰役,卻在GDP邏輯下舉步維艱。

“這個邏輯很好理解,南四湖水域是劃分給山東管理,而湖西離岸即為江蘇,說實話,南四湖治理得好,其經濟貢獻是給山東的,但因此要關停江蘇境內的污染工廠、旱期不許他們抽水澆水稻的話,那影響的自然是當地的經濟,當地因此而缺乏治理和管理的動力!鄙鲜鑫⑸娇h政府人士告訴記者。

“越是干旱年份,沿湖廣大的水稻種植區用水量就越大,毫無節制地抽取湖水,而且這些水稻種植區的河底普遍低于南四湖底,在每年6月麥收之后,南四湖水位每天的下降速度可高達15厘米以上,最低3~4厘米,直到將湖水抽干!蔽⑸娇h漁管委總工程師張保彥告訴 記者。張保彥所指的“這些水稻種植區”以及“河底低于南四湖底”的區域,便是南四湖西岸的江蘇沛縣、豐縣等地。

如果用衛星地圖察看,可以看到沿著南四湖西岸,有一條長長的西堤,在西堤西邊,由北至南又修筑了一條順堤河。 “我8月6日去了湖西堤的稻田區,他們的水渠里的水都是滿的。”張保彥告訴記者。

實際上,由于蘇魯地區北高南低的地形,沿著南北向的湖西堤修筑的并且河底低于南四湖湖底的順堤河,在大旱時只要將其北邊閘門打開,南四湖上級湖的水自然流出。

“我們花錢買來救湖的水,有60%都被江蘇地區抽走了”,一位微山縣政府人士為此感到不平。

“我們已經就江蘇水稻區抽取南四湖水問題向淮委做了反映,對方答應進行管理,但是誰都知道,這事情管起來難得很!濒敻0哺嬖V記者。

解決之道

南四湖困局待解水權問題未明確

資料顯示,現在國內七大流域都設置了流域管理委員會,作為水利部的派出機構,負責協調省際水事糾紛,并制定水量分配方案。1981年,國務院批轉水利部關于對南四湖和沂沭泗水利工程實行統一管理的請示,成立了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屬淮河水利委員會,對沂沭泗流域的主要河道、湖泊、樞紐工程及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

按照管轄規劃,南四湖大的防洪工程由沂沭泗局控制,但是,一些取水工程卻并沒有掌握在流域機構手中,而是由區域機構管理,即被蘇魯兩省水行政部門控制。

事實上,淮河水利委員會下設的沂沭泗水利管理局里的南四湖管理處、山東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和濟寧市南四湖水資源管理處對南四湖實施分級、分層管理。多頭管理之下,南四湖的規劃、建設、工程管理,水資源管理等分別屬于不同部門。

資料顯示,在南四湖大小53條入湖河流中,由于諸多入湖河道沒有控制口門,為了排水、引水方便,沿湖地方政府多次疏浚開挖,一些取水工程挖得甚至比湖底還要低,致使入湖河底高度低于湖底,形成自流引水。據統計,目前從南四湖湖內和入湖河道取水的取水口共有200余處,取水工程大都由蘇魯兩省地方水利部門管理。

“為形成閉循環而救湖,山東境內的取水閘門都已關閉,本地百姓的莊稼,都是靠雨水和打井來澆灌!濒敻0哺嬖V《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本次大旱中本地莊稼總能幸運地遇到及時雨,而干渴的地面吸光了雨水,卻沒有形成可以流進湖里的徑流,河道依然干涸。

對于大旱時期依然被抽取南四湖救命水的問題,盡管沂沭泗管理局對南四湖及從南四湖取水的河段依法擁有取水許可管理權限,但事實上,由于沂沭泗局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并不屬于地方政府行政系列,在水行政管理事務中難以剛性行使權力,往往受制于地方。

淮委沂沭泗水利局防汛抗旱辦公室唐勁松處長告訴記者,“沿湖確實有很多的取水口,也確實存在過量取水用于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的問題,這個問題山東、江蘇都會存在。因此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淮委是與江蘇、山東建立了三方聯合調查機制!

“長期以來,南四湖實際上被多個縣市區開發利用。據初步統計,目前被其他縣市區控制或利用的水域灘涂面積約50萬畝,形成復雜的利益格局和矛盾隱患,難以實現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沿湖縣市區對湖泊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的無度利用嚴重影響了湖泊的生態安全,放大了南四湖的生態脆弱性。”一直苦心于南四湖生態保護的張保彥在旱情發生后即上交了一份《關于建立微山湖生態應急機制的建議》,并提出了解決建議:“為了保護南四湖重要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建議在中央政府層面上建立南四湖生態應急機制。包括建立南四湖生態監測與評價機構、確定南四湖生態影響臨界指標、生態響應綜合協調機構等,根據南四湖生態變化規律和趨勢,及時采取科學措施,保障南四湖生態安全。”

而微山縣縣委副書記張洪雷則認為,要解決南四湖困局問題,首先要明確水權問題,即明確水資源的經營權、使用權,其次應建設適應市場運作的宏觀調控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實行水利交易,形成規范的水利市場,并要明確南水北調之后各管理部門的職責和利益如何協調分配,以及如何結合流域管理和區域管理,以形成更良性的管理。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