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南水北調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們是否安好?
時間:2014-08-18 09:53:00 作者: 來源:河北日報
陶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因為一項世紀工程舉世聞名。偏安于河南省南陽盆地邊緣的陶岔有了新的名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
形象地說,渠首是個“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輸水總干渠的引水渠首,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丹江口水庫水流經4.4公里引渠后到達這里,樞紐開匣,一江碧水開始北行之旅。
曾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已趨于平復,巨龍般的工程令人嘆為觀止,每天吸引著一撥撥的參觀者駐足。世代與土地相伴而生的陶岔村人,生活發生了變化。
庫區新移民的加入,讓當地人多地少的局面更為突出,保護渠首水質的壓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片整齊劃一的新村背后,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金銀花海。這片萬畝金銀花地由北京市援建,成為一家藥廠的原料基地。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從中獲取收益。除去入股收益,農民還可以通過采花或其他勞動獲取報酬。
午后,村民丁冬霞和姐妹們走進花地,開始采摘!懊刻觳3個小時左右,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彼χf,這比以前種地要劃算,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在城里打工。
距離渠首樞紐不遠處,由國家環保部建成的水質自動監測站正在運轉。技術人員皺了皺眉,“水體中的氮和磷偏高,可能和最近的農業生產有關!彼榻B說,傳統農業造成的面源污染威脅著丹江口水庫水質。
調整農業生產模式,轉變農業經濟結構成為治理農業污染,保護水質的關鍵。為守護好“大水缸”,庫區進行著艱難轉型。陶岔村將自己的全部耕地變為中藥種植基地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陶岔所在的淅川縣正在全力構筑綠色屏障,水源區初步形成一批金銀花、獼猴桃、核桃等生態產業帶,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全縣每年減少傳統氮肥用量達2000多噸。庫區還在全面取締網箱養魚和湖邊游船餐飲,部分漁民和餐飲經營者轉身成為專業護水隊成員。
不過,對淅川縣來說,最艱難的還是產業轉型中壯士斷腕的陣痛。淅川縣副縣長辛澤濤介紹說,過去當地的特色產業是造紙、冶煉,并帶動農戶形成了相關的產業種植鏈。為保護水源,淅川縣關閉了300多家造紙、冶煉等企業,包括一家造紙龍頭企業,該企業每年為縣稅收貢獻5000萬元以上,淅川縣的財政收入一度大幅下滑,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庫區沿岸百姓默默守護和犧牲,體現在水質上,監測表明,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已連續6年穩定保持國家二類飲用水標準?疾熘链说耐獾厝擞幸粋常規節目,乘船來到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稱的丹江口湖面開闊地帶,護水隊員放桶從湖水打水,現場給來人飲用,清冽的天然水引得人們嘖嘖稱贊!斑@是庫區人民最好的饋贈!”在他們身后,隨處可見“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標語。
移民4年后,趙令虎終于適應了新家的生活。50歲的趙令虎是鄧州市裴營鄉和諧社區居民,這是一個移民新村,清一色的小樓一字兒排開,規劃有序,村容整潔。醫務室、網絡室、議事室、圖書室……各種公共設施是和諧社區居民過去不曾想象的!敖鸶C、銀窩,不如自家的土窩!壁w令虎說,離開世代居住的祖屋時,全家都有些心酸,搬家路上,許多人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他們的老家在淅川縣香化鄉劉數村,那是丹江口水庫邊丘陵地帶上一個寧靜祥和的小村。那里土地肥美,村民們世代過著半耕半牧的生活!半x開家前,我有十幾頭牛、八只羊、兩頭豬,都是放養,每家地多,日子過得很自在。”趙令虎掐著手指計算,陷入對往昔的回憶。
而他現在所在的鄧州市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只能種地,生活模式完全不一樣”。
趙令虎還有很多親戚在淅川縣,他時常去探望他們,也看看自己老屋變成什么樣子,看到祖屋變成廢墟,復又慢慢沒入水中。幾回回在夢中,他仍生活在10年前的場景中,一邊是碧水、一邊是慢坡,夕陽西下,不緊不慢趕著牛羊回家。
不知不覺,四年已逝,生活還在繼續。和諧社區人口1755人,耕地2300畝,無處放養牲口。為了幫助這些移民獲得更好的生活,從有限土地里取得更大收益,和諧社區采取土地入股,公司化發展種植養殖、旅游特色餐飲。幾年下來,當年栽下的杏、葡萄等果樹已開始掛果,社區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攀升。
鄧州市委常委陳達介紹說,該市接納了5萬移民,讓移民適應新環境、覺得日子有奔頭,是項艱巨繁雜的工作!坝薰粕健钡墓适掳l生在河南,寧可移山也不愿意搬家,這是一種怎樣的故土情結?
來自河南省政府移民辦的消息說,河南南水北調移民16.54萬人,經過各界持續不斷地努力,全省移民人均年純收入已從2006年的898元,提高到去年的6824元,增長7倍多。
趙令虎守著果園做些日常管理工作,他的兩個兒子都已奔赴外地打工!拔抑,那個夢里老家是永遠回不去了!倍自谔锕∵叺倪@位中年漢子喃喃自語道。
記者:南水北調千里送水進京,水質安全如何保證?
劉正才:丹江口水庫總流域面積9.5萬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湖北、陜西三省,水污染防治,地方責任重大,F在在這一流域的10個斷面、幾條河流都設立了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每年,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會同水利部、環境保護部等6部委對三省的水質保護情況進行考核打分。流域水源地都加大了治理力度,從2003年開始,就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治理會限制地方經濟發展,影響農民和工業增收,還涉及大批工人的安置。雖然有矛盾,但地方有擔當,都作出了犧牲。
具體到干線保護區,我們根據離干渠的距離,設立了幾級保護區。比如,一級就是純生態的,嚴禁上項目,二級是限制產業項目的,污染項目一律不上。沿線河流立體交叉,我們通過“倒虹吸”、“高填方”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保證河流間不出現交叉污染,確保一渠清水向北流。
記者:我們知道,河流的跨界污染一直是個治理難題,責任難以厘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越數省市,涉及的地市縣更多,如何避免過去跨界污染相互扯皮現象?
劉正才:我們在總干渠設立了自動化水質實時監測系統,每4小時報一次數據。如遇突發的水污染事件,會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改變調度,迅速處置危險。具體到行政區交接處,每家門口都有自動化的監測斷面,比如,河南就有39個,用數據說話,這樣可以避免相互扯皮現象。
宛如一條人工巨龍,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延展千里,干渠自陶岔渠首到北京團城湖全線自流,落差僅有99米,其間穿山越嶺,跨江渡河,工程浩大而又處處精細。質量、安全如何保證?那些工程技術難題如何克服?
沙河渡槽:世界渡槽界“一哥”
如同一條巨龍橫空出世,沙河渡槽以其龐大的體量震撼著每一個打量它的人。無論是從哪組數據分析,沙河渡槽都是世界渡槽界當之無愧的“一哥”。
在魯山縣沙河北端的控制樞紐大壩上,參觀者驚訝地張大了嘴,幾位工人氣定神閑地望著眼前的一切!拔覀冏龅墓こ潭际鞘澜绲谝!”工人李傳軍輕描淡寫地說。這名來自江蘇的工人,在工地上一待就是四年多,在他的印象里,只有三峽工程的工期比這里長。
不過,三峽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難題似乎并不比這里多。沙河大渡槽的每一片U形槽,都要承載1700噸的水,相當于每米承重56噸,而U形槽槽身厚度僅為35厘米,還要做到滴水不漏。
沙河渡槽體形巨大,且為薄壁結構,其預制混凝土防滲、抗裂、抗凍等耐久性、穩定性要求甚為嚴格,施工難度與復雜性在國內外水利行業首屈一指。每一片U形槽,僅鋼筋就要用1.4萬多條,總重80.8噸。一個U形槽1200噸,如何將這樣的龐然大物安穩地架設到地質條件復雜的沙河之上?
參與過三峽等大型水利建設的一線工人李傳軍用“不敢動手”來形容當時的情形!耙粋渡槽長30米,并排有4個,一個造價一百多萬,如果按傳統來施工,一下澆鑄不成功,30米、一千多萬元就打了水漂。”不斷地試驗,反復請院士專家來現場解決施工工藝,最終才讓這一巨龍安好地浮現在世人面前。
4年多時間,李傳軍與家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他希望有朝一日,妻子和孩子能到工地上來看一眼,親眼目睹他們手中誕生的又一項世界第一。
從肩挑手扛到各種專用大型施工機械,李傳軍一路見證著中國建設的成長,讓他面臨各種“世界第一”時少了初時的興奮。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编嵵菀员,黃河失去了往日奔騰咆哮的場景已有經年。
但黃河河灘依舊遼闊,且是一條地上懸河。南水北調工程至此,需做一個精密的“冠狀動脈搭橋術”,讓立體交叉的兩河各自奔流!巴馊丝磥,這與在河道下修地鐵差不多,但其難度和工程量遠大于地鐵!贝S工程運管處副處長梁單禹說。從德國采購的大型盾構機一臺價格1億多元,施工過程中險象環生。
工程人員首先要在黃河北岸打一口深達76.6米的豎井,這是國內目前最深的地下連續墻,工藝要求很高,地下連續墻是環形,要分兩期施工。如果結合不密實,施工時就會涌水涌砂。挖到40米深時,工作人員發現有個地勘孔沒有封閉好,出現大量滲水,迅速安排人員和設備撤離,不到一天的時間,滲水已經從井中漫出,所幸決策果斷,沒有造成傷亡或損失。
全長19.3公里的穿黃工程中,最難的當屬4.25公里的穿黃隧洞段。穿黃隧洞深達40米,不僅要考慮外部水壓,也要考慮內部水壓。在建設施工時,又出現了涌水涌沙現象,面對噴涌的泥漿,工人們嚇得不敢繼續施工,1億多元的設備眼看要成為廢鐵。技術專家現場勘驗后認為,不會出現災難性后果,在他們帶頭操作下,施工又恢復了正常。
施工克服了9個難以想象的關鍵性技術難題,也在與國際工程技術巨頭的討價還價中掌握了相關技術!皬牡聡静少徳O備時,預計可以一次打3450米,結果盾構機掘進1700米左右以后,工作人員發現了刀盤磨損嚴重,必須予以修復?墒菍Ψ介_出幾千萬美元的天價,我們被逼上梁山,只得自己想辦法!绷簡斡碚f,工程隊派出30名技術精、體質好的干部去航海大學惡補帶壓修復技術,最終節約了成本,避免了被人掐住脖子。
2013年12月,人類史上最宏偉的大江大河立體穿越工程橫亙在世人面前。
忽而地上懸河,忽而地下暗河,南水北調的各種工程樣態在這里都能近距離體驗。焦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一個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
穿越中心城區,成本極高,拆遷難度大,卻又是無奈之舉。焦作西倚太行,東臨采礦塌陷區,穿城幾乎成為唯一選項。
南水北調干渠焦作城區段全長8.82公里,闖入中心城區的南水,成為改善焦作城市環境的景觀生態工程,這段流動的風景讓古老的城市煥發出勃勃生機。
總干渠寬120米,兩側各建100米綠化帶以及35米的道路。干渠建成后為城市中心地帶增加50余萬平方米的水域面積和200余萬平方米的綠地。
7座造型各異的跨渠橋梁飛架兩岸,在確保交通功能的基礎上,采用古典、浪漫、象征等藝術手法,展現焦作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風土人情、地域風貌等,成為焦作城區新的標志性建筑。
與其他地方不同,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焦作城區段大部分不是挖出來的,而是壘出來的河道,俗稱高填方。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最大填方高度為13米。
干渠通水后,按照設計流量,每天有500萬噸到700萬噸水通過焦作市區,相當于一個懸在市中心頭上的巨大水缸,如何保證安全?
焦作一段三標常務副經理田源解釋說,為了解決隱患,該標段施工技術和質量控制極為嚴格,施工時采用GPS全程碾壓監測系統。為了萬無一失,他們對大堤實行了加厚處理,同時還在大堤的中間加入一道“截滲墻”———在土質大堤中間挖出一道十幾米的深溝,用混凝土澆灌,“形成一個加強的屏障”。此外,焦作城區段設置了2個退水閘,可對臨時出現的險情隨時退水減壓。
站在穿漳工程控制樞紐上,漳河故道芳草萋萋,隱隱約約能看到對岸河北風物。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河南段最后一項超級工程,穿漳工程倒虹吸段長619.18米,河道里依然是郁郁蔥蔥的農田,從地上無法窺探地下工程的宏大。
穿漳管理處負責人栗寶山介紹,現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工程,當初攻克地下水難題就傷透了腦筋。漳河河床下是70余米深的砂卵石沖積層,像個漏斗,一個點抽水,四面八方的地下水都匯集而來。工程技術人員最終采用防滲帷幕與井點降水相結合的施工方案———在要進行施工區域的一周鉆下七八十米深的孔,然后灌入水泥泥漿形成防滲墻。十幾臺大功率水泵24小時排水,一秒鐘三四十個流量,相當于漳河上游岳城水庫放水的流量。“有不少河北的工程隊在這里施工。因為南水北調中線中程河北段建設得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崩鯇毶秸f。
穿漳工程的倒虹吸工程入水口處,幾排鋼桶式的鏈條橫臥渠上,迥異于一路所見。施工人員說,這些鏈條是“攔冰索”,冬季來臨,它漂浮在水面上,攔截浮冰,防止其進入“倒虹吸”管道,擁堵地下水流!暗购缥比肟跂|側,是一道閘門,叫退水排冰閘,被攔截的冰塊沿著此處轉入了漳河泄洪道。
中線干渠年分配安陽3.34億立方米,該市經濟社會發展將會顯著受益,當地正在謀劃將工程觀光與古都旅游結合起來。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建成通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為我省提供30億立方米的外來水源,其中60%左右用于工業,按我省當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每萬元28立方米計算,預計每年可產生工業增加值6400億元(現價),將對我省工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據預測,2020年我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城鎮人口將達到2570萬人左右。南水北調為受水區居民提供可靠的水源,可滿足城鎮發展需求,促進城市化進程。同時結合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近期可解決66個縣市約450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的問題。屆時,將有3000多萬人喝上優質丹江水,對提高廣大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將起到顯著作用。以石家莊為例,該市為嚴重資源型缺水城市,市區供水主要依靠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南水北調每年分配該市7.82億立方米水,相當于崗南、黃壁莊等十二座大中型水庫的可用水量,基本能滿足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利用江水代替地下水,將為華北地下水的修復提供有力保障。隨著地下水位的逐漸提升,城市水生態環境有所改善,農村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據《河北日報》)
河北沿線將建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負責人透露,南水北調中線將建設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即以南水北調中線大型工程景觀為依托,融合沿線周邊地區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把中線1432公里的山水、古跡、工程景觀串成風景長廊,同時積極開展區域統籌和分工協作,促進周邊旅游資源的開發、文化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種養殖業的發展。
河北省很多地區已依托南水北調工程作起旅游文章。據專家估算,工程完工后,石家莊市境內水面面積將超過100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2000萬平方米。大量的綠地和水面,可以有效調節空氣的溫、濕度,并將有效降低風沙和噪音侵襲,相當于安裝了天然“大空調”。
位于永年縣東南部洼淀內的廣府古城歷史悠久、風貌獨特,被譽為我國獨一無二的“古城、水城、太極城”。該地通過對湖面、蘆葦蕩、荷花淀以及濕地動植物、微生物等進行有效保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總面積2080公頃、濕地面積410公頃的生態濕地生物圈,吸引著各地游客。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隨著地下水位的逐漸提升,置換的當地水源將保證洼淀的生態用水,‘第二白洋淀’將更加名副其實,廣府古城的旅游也將人氣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