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水淡化發展現狀分析

時間:2014-08-18 09:42:00 作者:  來源:中商情報網

(一)工程規模

近年來,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1工程總體規模不斷增長(圖1)。截止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附表1),產水規模900830噸/日,較2012年增長了16%。其中,2013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125465噸/日。

圖1全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增長圖

截 止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6個,產水規模800300噸/日;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1個,產水規模91500 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6個,產水規模9030噸/日。全國已建成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

(二)區域分布

截 止2013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個省市都有分布(圖2),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 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圖2 全國沿海省市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圖

截 止2013年底,天津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17245噸/日,河北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67500噸/日,山東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165205噸/日,浙江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20495噸/日,遼寧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87664噸/日,廣東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 30820噸/日,福建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931噸/日,海南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870噸/日,江蘇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100噸/日。其 中,在海島地區,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77275噸/日,主要分布在浙江、山東和遼寧。

(三)技術進展與應用

反滲透(RO)2、低溫多效(LT-MED)3和多級閃蒸(MSF)4海水淡化技術是國際上已商業化應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截 止2013年底,全國應用反滲透技術的工程90個,產水規模573540噸/日,占全國總產水規模的63.67%;應用低溫多效技術的工程11個,產水規 模321090噸/日,占全國總產水規模的35.64%;應用多級閃蒸技術的工程1個,產水規模6000噸/日,占全國總產水規模的0.67%;應用電滲 析技術的工程1個,產水規模200噸/日,占全國總產水規模的0.02%。圖3為全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應用情況分布圖。

圖3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應用情況分布圖

自 主設計建造的浙江六橫20000噸/日反滲透和河北黃驊12500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運行良好。由眾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制造并出口印度尼 西亞的3000噸/日、4500噸/日共6臺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運轉正常!3000噸/日、4500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術國產化及應用”項 目獲得2013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3年,河北黃驊電廠自主設計新建了25000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海水淡化高壓泵設計與開發工作 取得突破,“萬噸級高效海水淡化高壓泵設計開發與工程示范”項目獲得2013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四)海水淡化水用途

全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的終端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用水,如:首鋼京唐港、天津大港新泉、遼寧紅沿河等海水淡化工程;另一類是民用供水,如:浙江嵊泗、西沙永興島、趙述島等島嶼海水淡化工程。

截 止2013年底,海水淡化水用于工業用水的工程規模為63726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70.74%。其中,火電企業為30.43%,核電企業為 2.44%,熱電企業為3.33%,化工企業為12.21%,石化企業為14.00%,鋼鐵企業為8.33%。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規模為263330 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29.23%。用于綠化等其他用水的工程規模為240噸/日,占0.03%。圖4為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用途分布情況。

圖4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用途分布圖

在 實際運行中,根據工程產水用途的不同,其海水淡化工程投產情況也各不相同。其中,海島居民用海水淡化工程,因不同年份降水量存在差異,這類工程多根據居民 需水量調節其產水量;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其規模多根據廠區需水量設計,實際產水量可達到設計規模的60%~70%;工業與民用結合的海水淡化工程,受海 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的限制,實際產水量較低。2013年,工業與民用結合的海水淡化工程運營單位積極聯系下游企業,通過多目標用戶供水,提高了實際 產水量。天津北疆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除供廠區生產生活用水及為漢沽自來水廠供水外,還與中新生態城簽訂供水協議,2013年9月開始為中新生態城供水;河北 黃驊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除供廠區生產生活用水外,其余淡化水全部通過供水管網為周邊企業供水。

(五)成本與能源

海 水淡化成本主要由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構成。其中,運行維護成本包括:維修成本、藥劑成本、膜更換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等。隨著技術 的進步和規模的增長,國際海水淡化成本呈下降趨勢。受工程規模、技術選擇、能源價格、維護成本、人工費用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產水成本計算方法的不 同,2013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成本集中在(5~8)元/噸,已接近國際水平。其中,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平均產水成本6.95元/噸,千噸級海水 淡化工程平均產水成本8.15元/噸。

全 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的能源主要由電力提供。其中,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能源以電力為主,一類是由國家電網提供,占工程數量的63.9%;另一類是由本廠自 發電設備提供,占工程數量的36.1%。低溫多效和多級閃蒸海水淡化工程主要采用電力與蒸汽相結合的能源利用形式,電力和蒸汽均來自其所依托的電廠。同 時,沿海依托各自能源優勢,積極探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與海水淡化技術的耦合以及多種能源互補技術。2013年,建成30噸/日基于線性菲涅爾太陽 能聚光光熱多效蒸餾海水淡化裝置(圖5)和5噸/日風光柴儲一體化海水淡化裝置(圖6)。

(六)工程取排水

我 國海水淡化工程的取排水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遼東半島東部海域、渤海灣海域、山東半島東北部及南部海域、舟山群島海域及浙中南海域,多位于港口航運區、工業與 城鎮用海區、特殊利用區。工程用海方式大部分為“取排水口用!,少數為用于廠區建設的“填海造地用海”和“蓄水池、沉淀池等用海”。工程取水方式以岸邊 取水、管道取水和借用已有取水設施取水為主,少數工程采用海灘井取水、潮汐取水、真空虹吸取水等方式,取水距離從(30~3500)米不等,大多數為 (100~300)米。濃海水排放方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排海處理,包括直接排入海洋、混合后排入海洋等;另一類是再利用,包括綜合利用、溫海水養殖 等。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