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下半年水十條出臺 環保市場分化開始出現
時間:2014-08-06 09:21: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脫硝需求驅動大氣板塊大幅增長,市場內部分化日漸明顯。上半年來大氣子版塊增長顯著,作為前、后端脫硝市場龍頭的龍源技術和中電遠達分別獲得同比90%-120%和137%的大幅增長,而其余市場占有率較低的公司增速則相對較低,說明在脫硝需求仍然旺盛的同時,分化已開始出現,脫硝市場正在由去年的加速期逐漸進入到成熟期,市場整體保持較大的規模同時,后續增速或將見頂。隨著市場整合進程持續,預計前期積累起先發優勢的廠商地位將得以延續,今后建議對龍頭廠商予以關注。
固廢板塊餐廚大幅增長,危廢喜憂參半。固廢板塊維爾利主業增速最快,同比達60%-90%,公司去年下半年訂單爆發效應開始在業績中體現,隨著餐廚項目集中開工,公司技術優勢將日益明顯,后續增速潛力更大。危廢領域兩家公司表現則大相徑庭,格林美因報廢家電拆解量大增而增長30%-70%,東江環保則依然受累于資源化業務的不景氣。此外,垃圾焚燒領域盛運股份和華西能源通過投資收益亦取得較快增速。
水務板塊整體增速一般,期待下半年水十條出臺。水務板塊絕大部分公司增速僅為20%左右,是上半年增速最為緩慢的環保子版塊。一方面工程公司受結算周期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膜行業需求增長遠遠趕不上產能擴張,對廠商的銷售增速和盈利能力都帶來一定壓力。下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望出臺,將撬動2萬億水務市場投資,市場基本面或將迎來大幅改觀。
監測板塊雪迪龍增速最高,先河環保下半年增速有望提升。監測板塊雪迪龍受益于脫硝市場,獲得50%-80%的高增速。從事大環境監測的先河環保新增訂單2.9億元,但上半年利潤增速不及收入增速,下半年業績增速有望提升。此外,收購宇星科技失敗的天瑞儀器上半年增速為負。
生物質板塊凱迪電力獨占鰲頭,行業景氣度不容樂觀。上半年凱迪電力由于生物質發電業務大幅好轉,增速達到80%-120%,在景氣度仍處于低谷的生物質行業可謂獨占鰲頭。主營生物質燃氣的迪森股份則由于用氣量下降和政府補貼大幅減少,中報僅為負增長,長青集團燃氣具業務遠期外匯合約減值損失相對一季度有所好轉,但中期業績仍受其拖累增速未轉正。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周六表示,中國將迎來環保產業的又一發展高潮,環境服務業將成為環保產業中起引領作用的領域。基于目前國內迫切的環境治理需求、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場化的進展,胥樹凡認為,中國下一步將迎來環保產業發展的又一波高潮。
他指出,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技術、服務和資本三大市場。其中,環境服務業未來將成為引導環境技術和環境資本市場發展的動力,進而改變環保產業的發展模式。環境服務業的發展,將有助于改變政府投資方式,提高投資效益,充分發揮民營資本在環保產業的活力和作用。
環保部自2012年起不斷推進環境服務試點工作,2012年11月,環保部印發《環保服務業試點工作方案》,全面啟動試點工作;2013年初發布《關于發展環保服務業的指導意見》,9月起召開多次會議探討試點方向及試點企業名單,今年4月正式公布19家試點企業名單,其中包括永清環保、雪迪龍、桑德環境。
根據《環境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到“十二五”末,環境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將達到30%.
在近日舉行的2014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表示,發改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年內完成該項工作。
實際上,從環保工業市場開放,到后來的特許經營,發展到現在的第三方治理,環保領域正在逐步走向精細化。無論是財政部的PPP模式、發改委的第三方服務、環保部的第三方專業治理,還是住建部的特許經營,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已深入到更深層次。
對于這一政策變化,據了解,環保企業普遍寄予厚望。對于當前的環境問題,馬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受到的環境約束日益凸顯,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環境惡化的趨勢短期內還難以根本扭轉。因此,無論是從短期政策還是長期規劃而言,環保依然是回避不開的重點話題。
馬榮表示,國家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等政策;同時將繼續加快環境改革制度的建設,目前由發改委牽頭,正在研究制定環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預計今年內將完成該項工作。
馬榮進一步指出,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建立以投融資、工程設計、運營管理、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為主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探索PPP模式。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就曾針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交提案,建議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議、市政公用事業PPP機制進展及建議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包括財政部、住建部、環保部等多個部委也都在積極推動第三方服務的新模式。一位專家在上述論壇上稱,無論是發改委、財政部、環保部、科技部都在為第三方服務政策的推行做各種準備,是近年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