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水務在華擴張受阻

時間:2014-08-04 09:16:03 作者:  來源:華夏時報

當水從生活必需品變成一種商品的時候,其過程注定充滿曲折。

回顧中國的公用事業改革歷程,外資水務企業的遭遇可謂一波三折。一開始便迎來黃金時代,使得一批率先吃螃蟹的企業賺得盆滿缽滿;隨后政策突變,有人退出,有人則選擇堅守;進而市場化改革加快,外資水務企業又迎來一波發展高潮,在全國四處跑馬圈地;最后,伴隨著輿論對其高溢價手段的質疑,洋水務再度歸于沉寂。

但不管怎樣,公用事業改革的大幕一經拉開,今后必將沿著市場化的方向踽踽前行。而外資水務企業,也注定會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黃金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自來水廠全部是國營企業,由政府集中統一管理。帶來的問題是,政府資金不足,無法滿足高速的城市化對于水資源的渴求。而國營水廠效率的低下,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

以1986年日元貸款支持長春市中日友好水廠建設為標志,外資開始成為中國供水企業籌集資金的渠道之一。而1992年世界水務巨頭法國蘇伊士集團投資廣東中山市坦洲水廠,則開啟了外資直接投資建設并運營水廠的大門。

這一時期,BOT是水務改革主要的運作模式。但是由于政策禁止外資進入城市管網,而且城市水價的定價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外資企業只能通過向政府管理的自來水公司“賣水”來獲取收益,種種限制讓外資顧慮重重。

為了打消投資方的疑慮,地方政府在與外資水務企業簽訂合資協議時,往往會加入“固定投資回報率”條款,即根據外資投資額度和經營期限,按照約12%-18%的投資回報率制定出一個供水價格并寫入合同條款,同時約定自來水公司必須向外資水廠購水的數量,這使得外資水廠成了“有賺無賠”的生意。

國家統計局1999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所有產業中,最有利可圖的產業是自來水廠,其利潤和成本的比率高達24.8%。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簽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妥善處理現有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項目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不符合中外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違反了中外合資、合作經營有關法律和法規的規定,今后任何單位不得違反國家規定保證外方投資固定回報。

面對這一變化,部分外資水務企業選擇了退出。

而此時,中國公用事業改革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2002年12月,建設部出臺《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以此文件為標志,中國水務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從此匯入“公用事業改革”的大潮之中。

選擇堅守的企業并沒有等待太久,2002年,威立雅以超過凈資產3倍的溢價收購了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的股權。2003年,威立雅又聯手首創投資公司以4億美元收購深圳水務集團45%股份,完成了當時中國水務業最大的并購交易。

其后5年,外資水務企業祭起高溢價的法寶,不斷地四處攻城略地,相繼在昆明、遵義、?、渭南、呼和浩特、揚州、天津等地進行大規模收購行動。其最高峰則是2007年1月威立雅以17.1億元的投資承諾收購蘭州供水集團凈資產45%的股份,遠遠超出同時競標的中法水務4.5億元和首創股份2.8億元的報價,有人將其評價為“城市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中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步”。

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產業研究中心調查,截至2008年底,威立雅水務、中法水務、中華煤氣、金州環境、匯津水務和美國西部水務等6家最有影響力的外資水務公司已在中國獲得簽約供水項目50多個,供水總能力達到2000多萬立方米/日,相當于全國供水總能力的8%。

質疑與停滯

面對外資水務企業的大肆擴張,質疑的聲音開始不斷出現。

國家安全是屢試不爽的殺手锏。有人質疑,城市自來水是比所有戰略產業都更加重要的生命產業,為什么在我國外匯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還要為引進外資把事關人民用水安全的自來水公司賣給西方國家?

水污染問題也是理由之一。今年4月,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爆發,雖然起因是中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原油泄漏,但蘭州威立雅自然也難辭其咎。

不過,爭議的焦點還是高溢價。外資水務企業投入如此高的成本拿項目,使得公眾擔心企業會通過提高水價的方式來盈利,最終還是由老百姓來買單。

而輿論的變化顯然也給外資水務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年來,法國威立雅、蘇伊士等以前很活躍的外資企業現在已經很少參與市政水務項目的競標了,德國柏林水務每年所做的項目也非常有限。以前,一有項目信息發布,外資水務公司就趨之若鶩。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外資企業的身影了。

與此同時,以首創股份、桑德集團等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水務企業則風生水起,不斷地展開同業、跨界并購,甚至開始收購一些外資優勢企業,幾年間搶占上萬億元的水務市場。

市場化改革待續

外資水務的爭議,甚至引發了對于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反思。有人開始懷疑,水務改革這步棋是否走錯了?是否應該回到從前由政府統一管理的模式?溫和一點的則認為,供水行業應該由國企壟斷,把民企和外企排除在外。

不過,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向本報記者表示,市場化改革前幾十年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政府包打天下,并不能解決好供水的問題。相反,市場化改革之后短短1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的水務行業卻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外經驗也表明,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最終可以帶來優質的供水產品和服務。

當然,在是否市場化的問題上,也應該區別對待。駱建華表示,對于管網這樣的非競爭性領域,政府有義務投資;而對于供水、污水處理這樣的競爭性領域,則完全可以交給市場,政府只需購買公共服務即可。

金永祥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中國水務領域的市場機制目前仍未健全,由于國有機構與各級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各級政府把國有企業當作親戚看待,所以其他企業要想與國有企業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非常困難。例如,項目招標走過場,重點是落實領導的想法,國際公司沒辦法按這種規則參與游戲,最終只能選擇退出。

他說,從戰略角度講,需要國際水務公司參加我國的水務市場化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快速進步,縮小與國際公司的技術和管理差距。

駱建華表示,未來,新型城鎮化將使得4億人口進城,由此帶來的水務領域的缺口還有很大。要想解決這一缺口,出路只有繼續推行市場化改革,推動政企合作,這也注定外資企業仍將在中國水務行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