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探訪多地遺產點 尋找大運河保護之路
時間:2014-07-31 09:27:07 作者: 來源:廣州日報
當地時間6月22日上午10時許,正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同意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46個項目。
據了解,此次大運河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共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大運河進入“后申遺”時代。成為“世遺”的大運河將何去何從?是保護?是開發?是利用?
對此,專家多強調,大運河作為“世遺”,應當更注重保護,但由于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又將成為新的難題。
當地時間22日10時20分,北京時間22日15時20分,歷史定格在這個時刻。有著2500年歷史的運河終于申遺成功了,成為中國第46項世界遺產。
緊接著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共同申報的絲路項目也成功了,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達到了47項。
7月初,江南的梅雨時節進入最后的時光。當記者來到揚州邵伯鎮邵伯碼頭時,空中仍然飄落著紛紛的小雨。
和許多專家預想的一樣,在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眾多的大運河遺產點成了游客們新的“向往”,吸引著他們紛至沓來。
身邊穿梭著的游客,似乎并沒有打擾到正準備做午飯的毛大爺的心情,他仍然靜靜地在水龍頭旁洗著蔬菜。
他告訴記者,他算是大運河的原住民,從他的爺爺的爺爺輩開始,他們一家就在運河邊上開著一家小餐館,為漕運的商人和工人們做飯。餐館算得上是一家“老字號”了。
如今,時過境遷,今年66歲的毛大爺已經從單位退休,但仍然習慣在運河邊生活。“盡管已經不開餐館了,但是還是在運河邊生活!
他介紹說,從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開始,他和妻子住了多年的老房子終于翻修了一遍。白墻黑瓦,還是一副地道的江南小巷的樣子。
今年70歲的王大娘算是土生土長的邵伯人,但是口音總是與當地人有著區別。她告訴記者,實際上,從她的爺爺輩開始,才從山東微山湖老家,通過大運河來到了邵伯鎮,最終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她介紹說,她爺爺當年將山東的黃豆、大梨,通過運河運到這里,然后做起了生意,將北方運來的東西賣到這里,然后將南方的特產運到北方,常年在大運河上行走。
最早時,一家人還住在船上!暗搅宋疫@一輩時,就留在邵伯了。”王大娘說,地上的青石和碼頭一樣古老,她也不愿意再離開運河邊,“這里有太多值得回憶的東西!
“大運河申請成為世界遺產之后,就像是一塊"唐僧肉",大家都希望能夠分一杯羹!贝筮\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申遺成功后,社會上有很多方面會把大運河作為一個“金字招牌”去做,旅游、文化創意、房地產等,都會把它作為“商機”來把握。
記者行走在運河沿岸的揚州、杭州發現,大運河申遺成功才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已經有房地產商打起了大大的條幅—“世界遺產邊的一套房”,借此來吸引買房者。針對大運河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商機”,已經顯露無遺。
大運河申遺成功后,究竟是用來開發新項目,還是繼續保護,成為更多人關注大運河的問題。姜師立強調,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只能進行保護和利用,不能進行開發。
他解釋說,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情況比較特殊,屬于活態的遺產。如果其他的遺產,可能利用的是它物質遺產的功能,主要用于展示和參觀旅游。但是大運河不同,它除了可以進行展示和參觀旅游之外,還要用于航運等,屬于多方面綜合的利用。“這些利用也要在遺產保護的原則下進行。”
他表示,利用運河申遺成功來搞旅游,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運河申遺成功,它本身的價值就提升了,可能會吸引到更多的游客過來。但是,在利用的過程中,不能破壞遺產,這有一個度的問題。
“遺產保護部門和旅游部門,實際上是兩個部門,利用大運河申遺成功來搞旅游,我不反對,但最起碼也不會過分強調!苯獛熈⒄f。
據介紹,根據大運河申遺的規劃,2009年、2010年,主要是大運河保護規劃的編制,2011年、2012年,主要是遺產點的遴選、申遺文本的編制,法規的立法和環境整治,監測預警平臺的建設等。2013年主要就是大運河申遺的申報等工作了。
在申遺的過程中,姜師立等人在考察大運河沿岸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仍待解決。他表示,一個是建設行為對河道的損害,特別是沿著河道搞房地產。二是水利工程,對運河河道的影響。三是運河沿岸的工業水污染以及生活水污染,對運河的影響。
他告訴記者,大運河申遺的過程,是喚起民眾對大運河價值的理解,對運河保護的增強,目前來看也確實達到了這個目的!爸辽偕鐣浾撌侵v保護的。”
他表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任務是保護。為什么要保護?按照世界遺產的相關規定,要保護遺產。由于整個社會對遺產的利用和開發,追逐的欲望是很強烈的!罢麄社會是功利性的社會,我們再不提保護的話,遺產就完了。”
大家都在保護,但是如何從文化遺產的方面去保護,就是文物部門去思考的問題了。這也是對文保部門的“定位”。
姜師立說,由于大運河的特殊性,我們只能用技術的手段去保護,而不是用行政的命令來保護。
他介紹道,他們建設了一個大運河監測預警的通用平臺,這個通用平臺覆蓋了運河的全部遺產,形成了一個監測預警網絡!拔覀兺ㄟ^這個網絡來保護管理它!
姜師立告訴記者,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在大運河申遺的過程中,它是一個協調的部門,申遺成功之后,我們已經向國家文物局提起了申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轉變成為大運河保護管理辦,繼續承擔大運河沿線城市的運河保護管理工作,成為牽頭協調部門。
他介紹說,大運河可以說是一個巨型的遺產,分布在8個省、直轄市,同時也是多部門管理的活態遺產,使用的部門很多,保護的部門也很多,但是保護的類型不一樣。比如說,水利部門要保護它的堤壩,航運部門要保護它的航道,國土部門會對運河范圍的穩定性進行監測,環保部門保護它的水質。
他表示,他們將對監測預警平臺進行一個個性化的開發,對各個不同的遺產地進行自動采集,并分析匯總,對預警自動處置功能進行完善提升。加強與總平臺的銜接,通過技術的手段來保護管理大運河。
同時,聯合申遺辦也會通過發布監測預警的信息,年報、白皮書等手段,來進行保護管理。
他強調,聯合申遺辦在保護管理的過程中,是協調牽頭的部門,而運河沿線的政府,才是運河保護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