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時間:2014-07-25 09:08:22 作者: 來源:北京日報
“建立清潔發展機制,并將其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本┙騼傻芈摵吓e辦黨外人士共促協同發展座談會,民革天津市委主委田惠光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大氣環境治理理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此次座談會是由京津兩地共同搭建的黨外人士建言獻策平臺。兩地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商會)和市級無黨派代表人士圍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環境治理等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出了務實建議。據了解,兩地黨外人士將利用這一平臺,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不斷豐富建言獻策形式,推動意見建議轉化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效舉措。
“從京津冀現狀來看,水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如果僅依賴跨流域調水解決缺水問題,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續。”臺盟北京市委提出,在京津冀這一大范圍內有效調配區域內的水資源,才是解決京津兩地水資源匱乏的重要途徑。
優化環境資源配置需要怎樣的體制機制?田惠光建議三地以控煤、控車、控塵、控污和控新建項目污染為重點,探索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尤其在水源保護方面,可將河北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庫水源地及黎河輸水河道劃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組織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同時建立引灤水源保護跨省生態補償機制,納入國家省際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關于生態補償,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則建議可嘗試由三地政府設立區域環境治理基金,在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的同時,通過經濟補償推動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向。
“歐盟出臺的"歐盟—成員國"二層次環境影響評價立法模式,為京津冀環評區域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鑒。”致公黨天津市委副主委何悅更為重視治理大氣的法治手段,她認為,應制定京津冀區域聯合環評規章,經國務院授權,由京津冀三地聯合組成立法機構,共同制定適用于該區域的環評法律體系。
農工黨北京市委也著眼于頂層設計,提出編制并實施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明確環保總體目標和指標體系,根據主體功能區劃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紅線,推動區域排放標準一體化。
協同發展中哪些產業大有可為?民建北京市委提出了四個方向,一是整合低附加值的批發和零售業功能向外疏解;二是推動工業內部采掘和制造環節合理布局;三是實現行政和部分教育功能優化配置;四是提升金融管理主功能,將配屬功能向其他區域轉移。
京津兩地可先行發揮天津教育“兩區、兩園”作用。民盟天津市委主委高玉葆建議,一方面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和武清區教育優勢,引進科技研發產業,對接首都醫療教育等資源;另一方面提升海河教育園和健康產業園的規劃建設,使之成為承接教育、醫療資源轉移和產學研合作的高端功能園區,今后還可引入北京外遷的高校和聯合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研發及工程中心、中試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帶有示范性的“教育谷”和“健康谷”。
農工黨天津市委主委沈中陽結合本黨派最新調研成果提出,三地可從高端醫療、健康管理、護理康復、養生保健等領域入手,共同打造健康產業園區,爭取國家相關部門對大型醫療設備、檢測設備進口給予快速審批、關稅減免等支持,開展新型醫學檢測技術和生物治療技術的臨床研究與應用。同時在園區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吸引民營資本進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推動醫療保障制度在園區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轉變。
如何更好地發揮北京在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建議,可以中關村和濱海新區為先導,形成京津冀科技園區網,建立三地科技園區土地、人才、投資信息的共享機制,引導和鼓勵中關村園區企業通過技術交易、跨區域并購等多種模式,在京津冀經濟圈內設立管理中心、市場中心、研發中心、中試和成果產業化基地等各種類型的分支機構,重點帶動周邊省市科技園區建設。
事實上,京津冀協同打造科技園區已有成功案例,據北京市工商聯介紹,以產業園區運營著稱的聯東集團,以聯東U谷為品牌,實行統一規劃建設,讓企業實現3個月內快速投產。目前,天津津南、北辰、東麗、濱海等地規劃建設了四座聯東產業園,吸引了80多家北京企業入駐。未來,這一產業園模式還將推廣至香河、燕郊、大廠、廊坊、固安、涿州、石家莊等地。
借鑒新興網絡模式,實行周末工程師的實名注冊認證;建立三地流動人才的誠信與業績積分檔案,當積分達到一定額度后,可給予更多創業創新與居住消費優惠支持;推行人才租賃制度,通過租賃合同鼓勵三地間高層次人才從事咨詢、講學、技術診斷等專業服務……民進天津市委副主委邱立成對人力資源流動提出了許多務實建議,值得關注的是,他提出可考慮以三地科技、技能型人才的通勤、工作、生活等配套體系同城化為重點,開通集城際短期工作居住證、景點游玩、交通、商業購物于一體的一卡通制度,便利出行生活,避免人才管理之間的流動壁壘。
民進北京市委則結合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整合三地職業院校,共建跨行政區劃、覆蓋三地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例如,可試點京津部分職業院校在河北辦分校,推動職業教育功能轉移疏解。同時可探索建立三地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機制,如嘗試在招生制度、學分互認、學籍管理就業平臺等方面進行深度協作,探索集團化辦學、聯合招生、訂單式培訓等各種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