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別拿“地表水含抗生素”不當回事兒
時間:2014-07-08 09:32:17 作者: 來源:中國醫藥報
已有約68種抗生素在中國的地表水環境中被檢出,而且被檢出抗生素的總體濃度水平與檢出頻率均較高。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黃浦江等地的檢出頻率高達100%,有些抗生素檢出的濃度高達每升幾百納克,工業發達的國家則小于20納克。
消息甫出,即刻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此,筆者要說,別拿“地表水含抗生素”不當一回事兒,畢竟,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水質安全受到威脅,公眾必然會因此付出沉重的生命健康代價。
其實,2012年,羊城晚報就曾報道了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稱珠江廣州河段,紅霉素、羅紅霉素、弗諾沙星等9種常用抗生素,其總濃度最高超過了每升水2000納克,高于歐美等國家河流中相應抗生素含量的3至4倍。如今,正在提醒人們地表水含抗生素已不再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了,而是我國公眾普遍面臨的共性威脅。
誠然,“有抗水”肯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地表水的物質含量,恰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直接反映。雖然,地表水中抗生素的來源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根據此前的研究表明,污水處理廠、畜牧養殖的廢水排放、制藥廠以及醫院、農業耕地為主要污染來源。
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我國是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大國,年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其中85%用于國內的醫療和農業使用,人均年消費量超過美國10倍。從醫療領域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藥物產量的70%是抗生素,這一比例在西方國家只有30%。我國目前使用和銷售量前15位的藥品中10種是抗菌藥物,全國每年人均輸液8瓶,遠高于國際上的2.5~3.3瓶的水平,“吊瓶大國”、“抗生素大國”由此得名。而這些進入人體內的抗生素,被吸收治病的僅占20%左右,近70%至90%會被平排泄出來,最終通過生活污水進入環境當中。
從種養殖業來看,過量使用抗生素也同樣十分嚴重。“抗生素雞”、“多寶魚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在農業種植方面,以大量的抗生素來殺滅病蟲害,成為追求高產的一種手段,其中一些殺蟲劑、殺螨劑、除草劑等,不乏均屬于抗生素。尤其是在養殖業的應用上,抗生素藥類殘留最容易污染水體。
地表水含抗生素的危害不可小視。它既是環境污染,也是生物污染。水中抗生素含量過高,與其他有害化學物質過高一樣,長期攝入,損害人的肝、腎、神經系統等器官,同時,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形成耐藥抗藥體質。況且,抗生素長期高濃度存在于地表水中,對地表微生物鏈起殺傷作用,最終威脅到自然生態環境。
“地表水含抗生素”的危害絕非危言聳聽,倘若不能改變濫用慣性、重視地表水中的抗生素的問題,怕是救命的水遲早會成為奪命之水。為此,必須引起高度警覺并加以有效治理。畢竟,涉及社會公眾身體健康安全的問題,更需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減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提升國民衛生素養,加強醫藥觀念教育,自動抵制濫用藥物的陋習,樹立藥物合理使用的理念,在生病時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嚴格執行處方藥物管理法規,對亂賣處方藥物的藥店及亂開抗生素藥的醫生予以嚴懲。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抗菌藥物的考核,對于濫用抗生素的醫院予以降級等,醫生取消處方權。另一方面,借鑒歐盟國家有關“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的做法,盡快出臺相應規范,對種養殖業使用抗生素進行嚴格限制,從源頭上予以控制。
其次,加強藥物企業、原料和制劑企業等管理。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采取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辦法,本身就要求企業對生產的廢料和殘渣進行規范處理,如果進一步嚴格相關標準,對環境會更有利。
再者,國家應制定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戰略規劃和相關研究項目,開發研制能夠取代抗生素的藥物(譬如:中藥類、微生物類、生物制品類),逐步減少并最終停止使用抗生素。同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抗生素替代物研究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養殖場(戶)主動放棄飼用抗生素,采用替代物進行綠色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