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危機曝津冀協同困境 引灤入津水質下降!
時間:2014-07-01 09:21:34 作者: 來源:瞭望
30年來,僅靠國家向數萬水源地居民支付的每年人均600元補償資金,天津從河北引來225億立方米城市用水,已暗示了今天引灤入津水質急劇下降的必然性,也注定了舊觀念、舊體制下津冀發展合作的不可持續性。
迎著綿綿細雨,舊城鄉河東寨村村民陳忠耀、張芳夫婦駕著小船出發了。在河北省遷西縣大黑汀水庫的水面上,密密麻麻的網箱星羅棋布一望無邊,小船在幾米寬的狹窄航道中穿梭,黑綠色的庫水散發著難聞的臭味。
一刻鐘后,小船停到自家網箱邊,男主人熟練地用水瓢將飼料揚入水中,魚兒們迅速聚攏,爭搶食物。陳忠耀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飼育季節,每天都要喂食三四次,一年投入水中的飼料至少三四十噸,“現在,庫底魚糞和飼料沉淀至少四五米厚!蓖瑯拥墓适乱舶l生在相鄰的潘家口水庫。
6月10日,本刊記者在河北省遷西縣調研了解到,20多年來,飼養高峰時期,此兩大水庫淡水魚養殖有近20萬個網箱。經過治理,目前兩大庫區仍有近10萬網箱,每年撒入的飼料數百萬噸,F在,庫區水體氮、磷含量逐年增高,富營養化日趨嚴重,水庫越來越難以承受巨量飼料和魚糞帶來的生態污染壓力。
作為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河北省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提供了天津市90%以上的用水量,是這個缺水嚴重的特大城市最核心的水源地。近年來,上述兩大水庫水質的急劇下降,直接威脅到234公里外天津市的飲用水安全,成為這個直轄市揮之不去的煩惱。
然而,煩惱也有其緣由。據天津水務局的統計顯示,自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建成以來,截止到去年底,30年間,河北累計向天津供水225億立方米。但直到2009年,天津市才制定《關于加強引灤水源保護近期工作的意見》,支出專項資金跨省支持河北省開展水污染防治,至今累計不超過1.6億元。如按此支出計算,天津市30年來為從河北省引水付出的成本僅為每噸水7厘錢。
采訪中,一位環渤海經濟圈的政策研究者向本刊記者表示,自明朝設立北直隸以來,河北和天津就是同根所生,每個歷史階段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水源地污染之困,直觀現實地講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打破省際禁錮的京津冀全域思維,沒有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胸襟,就無從談起‘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引灤入津輸水后,長期喝苦咸水的天津人終于喝上了甜水。但在“七山一水半分田”的河北遷西縣,修建水庫淹沒了原本就稀缺的良田,使得為修建水庫而付出巨大成本的數萬庫區居民,直接面對生計問題。
為此,作為回報,國家向作出貢獻的河北省水源地庫區村民人均每年補償600元人民幣。這個當時非常具有魄力的補償額度,不但是當時全國農民年均純收入的一倍,甚至高于1983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大大穩定和激勵了庫區居民。
令人遺憾的是,30年過去了,這個補償額度并沒有隨著此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而提高。陳忠耀向本刊記者反映,目前庫區居民仍然拿著每年600元的補償金,而且新的限定是只有2006年以前出生的才能拿。對于庫區居民而言,自上世紀80年代末,這份補助就開始越來越難以應付日常的生活開支,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遷西縣不得不將目光瞄向了兩大水庫,發展淡水養殖成為當地政府解決庫區居民生活貧困問題的主要手段。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為了鼓勵農民養魚,推廣初期,當地遷建辦甚至為養魚戶無償提供網箱和竹竿,稅務部門則予以減稅支持,淡水養殖逐步發展起來。
之后,遷西淡水養殖在當地6萬畝可以利用的水域面積上“遍水開花”。例如,位于潘家口水庫西岸的太陽峪村是當地著名的漁村,不到70戶人家、200多口人的小村莊,卻擁有8000多個網箱,年產鮮魚超過800噸。一個個這樣的水庫漁村迅速成長,讓遷西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成為河北第一淡水養殖大縣,2011年全縣淡水魚產量3.5萬噸。
遷西之外,承德靠近水庫的大小村莊亦紛紛在各自的地盤上織網布局,高峰時期,潘家口水庫不下十幾萬個網箱,這兩年經過一系列清理行動,仍有近六萬個網箱,大黑汀水庫也有兩三萬個。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而且,類似的清理越來越難,常常演繹為貓與老鼠的捉迷藏游戲!懊考业募业锥挤旁谒锪,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清理完!标愔乙f。在他所在的村莊,超過一半的家庭從事著這項水上職業。而且,因為當地二三產業比較薄弱,失地農民難有其他選擇。
養魚讓一部分村民富裕起來,陳忠耀說,好年景時,他能有十幾萬的利潤,一般情況也能收入四五萬,讓國家每年人均600元的補償金相形見絀!叭藗兊难牧,水質卻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得不承認,過度的網箱養殖造成的生態壓力讓水庫不堪重負。
“(大黑汀)水庫原來有20多米深,現在也就十六七米!标愔乙f,“每年上百萬噸的飼料投到水里,再加上越來越多的魚糞,現在庫底(魚糞、飼料等)至少四五米厚!
守在庫邊的他,眼看著一庫清水變渾變黑變臭,“20年前投一個硬幣下去,沉到六七米深都能看得到,現在下去十公分就不行了。原來捧一把水直接喝,現在渴死也不會了。”
坐在船尾的張芳說:“這水連魚都能嗆死,你說人能喝嗎?”她這番話意有所指。去年,因為水體氮磷等嚴重超標,加之天氣等原因,水中缺乏足夠的氧氣,他們家的網箱中有3萬多條魚被悶死。
前不久,天津市一家環保組織委托第三方進行水質檢測的結果進一步佐證了上述推測,潘家口水庫總磷、總氮分別超標9.2倍和11.12倍;大黑汀水庫總氮超標8.5倍。為此,天津市方面認為河北省方面水源地管理保護失職,河北省方面認為天津市對水源地補償不足……
類似關于水庫污染治理的爭論和方案綿延多年,始終未有實質進展,乃至污染問題日趨惡化,仍未有解決辦法。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成果就是,津冀兩地只是在2008年簽訂過《關于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備忘錄》,自2009年起,天津市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河北省境內引灤水源保護工程,2011年又上調到3000萬元。
上述政策研究者介紹說,事實上,天津并非不重視引灤入津水體污染的治理,但一直囿于省際利益意識,大量資金都投入到了天津境內于橋水庫等重點設施,比如花費巨額資金徹底安置清空了于橋水庫庫區居民,完成了天津境內的水體污染的治理工作。
“但水和空氣一樣,一條省界能隔得斷嗎?”他最后告訴本刊記者,盡管有很多跨省體制上的困難存在,“但如果說1983年天津市GDP只有123.4億元,支出較為困難,現在天津市GDP超過14000億元、地方財收超過2000億元,產業實力如此強大,難道就安置不好幾萬人的水庫居民?我個人認為,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