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東莞立交橋防澇標準看齊北京天安門
時間:2014-06-24 09:25:00 作者: 來源:南方都市報
目前正在報送市政府審批的《市區排水專項規劃(2012-2025)》顯示,東莞擬投入43.89億元,分三期工程建設或改造雨水防澇和污水處理等工程。本次規劃地為237.6平方公里的大市區,包括南城、東城、莞城、萬江等4個街道及寮步西北7個自然村。雨水重現期建設或改造標準最高可到10年重現期,數據顯示,北京天安門的雨水重現期為10年。
市水務局稱,總體上按照統籌兼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的原則確定工程實施內容和計劃。就雨水系統而言,規劃近中期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近來暴雨中頗受關注的內澇黑點。
目前市區仍存23個內澇點,此次重點改造的兩個工程所在片區屬內澇“老大難”。市水務局稱,將在市區內澇整治應急二期工程基礎上,建設莞龍路下橋段排水分流改造工程,投資匡算1.69億元;在市區內澇整治三期工程(北側分流)基礎上,建設新開河南側分流改造工程,這一投資匡算為3.08億元。
市水務局還透露,將完善南城各街區的市政管道至接戶管道雨污分流建設。而污水規劃近期(2017年)的目標顯示,將加大工程建設力度,提高雨污分流率,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而2013年這一數字為70 .16%。
按照規劃,今年到2017年的雨水工程投資達19947萬元,污水工程投資達54503萬元,共計74450萬元。而中期、遠期全部工程總投資或達43.89億元!耙巹澒こ探ǔ珊螅h境、經濟、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別誤會了]
NO!
按2年一遇雨水重現期建的防澇工程,只能抵御“2年一遇的暴雨”?
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特別強調,重現期是一個統計學概念,并非100年之間只出現一次“百年一遇的大雨”,也并非按照2年一遇雨水重現期的標準建設或改造,就只能抵御“2年一遇的暴雨”。
市氣象臺臺長黃鋒則表示,根據氣象部門統計數據,3年一遇雨水重現期的工程,從直觀量化的雨量概數來看,對應的雨水強度為65毫米/小時,而5年一遇則對應70毫米/小時,10年一遇則對應雨水強度為80毫米/小時。但黃鋒同時表示,是否能抵御暴雨,與降雨當時的匯流、下墊面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并不能單靠固定的排水工程。
市水務局稱,將推行蓄、滯、滲、凈、用、排等低影響開發模式,建設滲透性強的人行道、停車場和下凹式雨水花園,以降低地表徑流,減少初期雨水污染和入河水量,實現生態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