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條”打好水污染防治的重大戰役

時間:2014-06-19 09:56:00 作者:梁威  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6月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表示,環保部將抓緊制定出臺“水十條”,切實打好水污染防治的重大戰役。

此話一出,便引起了污水處理行業的軒然大波!“水十條”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他到底又有怎樣的魅力?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綜合多家媒體的跟蹤報道,為您詳細解說“水十條”的來龍去脈。第一部分:我國水環境形式依然嚴峻!

“水十條”編制進程

環保部于2013年正式啟動“水十條”編制。上述環保部官員告訴本報記者,“水十條”最早叫“水計劃”,因為要與已經出臺的“大氣十條”相對應,改為“水十條”。環保部所屬中國環境規劃院是“水十條”編制組牽頭單位和主要技術支持單位。

到今年初,“水十條”編制組已召開了多次專家研討會和編制組內部討論會,并征求了各。ㄗ灾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環保部內各司局、派出機構和直屬單位的意見。

2月13日,環保部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送審稿)》。今年4月、5月,編制組由環保部污防司司長趙英民帶隊,赴北京市、浙江省調研城市水體治理情況,并對浙江金華市浦江縣“五水共治”項目興趣甚濃。

截至今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報請國務院審議,繼被稱為“大氣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之后,被稱為“水十條”的《清潔水行動計劃》也箭在弦上。

制定“水十條”的思路主要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好飲用水水源地等水質比較好的水體水質保障,保證水質不下降、不退化;另一頭是針對已經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尤其是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的黑臭水體,下決心治理好,大幅減少甚至消滅掉。通過這兩頭來帶動中間一般水體的水污染防治。

全國水環境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環保部監測結果顯示,近幾年來,全國地表水,尤其是十大流域的水質不斷改善。今年十大流域好于類水質斷面比例是71.7%。IV、V類是19.3%,劣V類是9%,相對于2012年、2011年都有所改善。相對于2012年,好于類斷面比例提高了2.7個百分點,劣V類的比例下降了1.2個百分點。相對于2011年,改善的程度更大一些,好于類斷面比例提升了10.7個百分點,劣V類的比例下降了4.7個百分點。

“但全國水環境的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李干杰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就整個地表水而言,受到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所占比例較高,全國約10%,有些流域甚至大大超過這個數。如海河流域劣V類的比例高達39.1%。

第二,流經城鎮的一些河段,城鄉接合部的一些溝渠塘壩污染普遍比較重,并且由于受到有機物污染,黑臭水體較多,受影響群眾多,公眾關注度高,不滿意度高。

第三,涉及飲水安全的水環境突發事件的數量依然不少。

當前,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寬松,導致“達標”排放污水,水體水質不斷惡化。

“由于排放標準過低,大量經傳統污水處理技術處理后一級A標準或一級B標準污水均為劣類水,這種水質排放到幾無自凈能力的環境中,導致水體不但沒有得到修復,反而遭到了污染,于是就出現了"越治越臟"。

環保部門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十大水系、62個主要湖泊分別有31%和39%的淡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要求,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

工業廢水處理的效果不佳

隨著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廢水排放總量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2001~2012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從2001年的433億噸增長到2012年的685億噸,12年間增加了252億噸,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億噸廢水,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約4.3%。

我國廢水污染源主要分為工業源、農業源、城鎮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設施排放源,其中城鎮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國廢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環保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鎮污水排放量占廢水排放總量比例逐年提升,從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年均增量的92.2%。

環保部發布的2012年度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21.6億噸,占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的35%。工業廢水處理的效果不佳,治理設施處于半停半開或長期閑置狀態的排污企業不在少數,很多工業企業的污水處理不能達標。

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經測算,2013年—2015年間,造紙、紡織、石化、化工、有色及鋼鐵6個行業的工業廢水處理投資需求預計將達到1178億元。

很多排污企業出于“經濟原因”,并不愿意聘請專業的環保公司,而是選擇自己購買設備處理污水。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因為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不完善,很多企業的處理裝置僅流于形式,并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所以,工業廢水的達標排放現狀恐怕不容樂觀,況且中國的排污標準較國際水平從來過低。

“近年來工業廢水偷排現象屢見不鮮,主要在于監管不力,企業違反規定的成本極低。市長肩負經濟增長和環保的任務,左右矛盾,市環保局對不達標排放行為也視而不見,地方政府執法很不力,不作為。較為合理的安排是由上一級環保單位監管。”

生活污水處理不容樂觀

“中國沒有一個城市實現城市污水100%的收集和處理,很多城市的處理率不足50%。一個現實是,北京城郊結合部的污水收集狀況很不樂觀。而且由于大部分是國企,再加上地方市場的封閉和招標的不規范,導致處理成本高卻沒實現達標排放!

在美國,生活污水能達到100%的收集,即使偏遠地區也無遺漏,并進行一級半處理;污水處理廠保證100%達標排放;城市雨水都會進行100%達標排放。

許多業內人士看好“水十條”,如果能順利出臺,招投標過程將更規范,標準也將提升,這對采用先進技術的環保公司是一大利好。工程技術方案的選擇者,應該是市場而不是市長。

“十一五”以來,中國已有近99%的城市建有污水處理廠,但建設水平不高、水質標準低。現存的污水處理廠已經太過時,存在經營粗放、效率低下、技術落后、自身耗能高、處理不達標等多種問題,必須進行提標改造和達標排放!笆濉逼陂g,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近4300億元。

 

“第三方治理”受推崇

“第三方治理”模式,其核心含義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公司去運營管理,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污水處理領域尤為突出。

污水處理的效果不佳,治理設施處于半停半開或長期閑置狀態的排污企業不在少數,很多工業企業的污水處理不能達標,甚至山東部分地區出現了直接將污水排入地下水源的極端做法。

主要有三種情況造成了以上局面:一是環保改造要產生不菲成本,企業沒有自覺控污的動力和意識;二是監管不到位,部分環保法律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三是機制不合理,中國目前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初級治污模式,這已和目前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不相適應。

在歐美國家,污水處理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排污企業聘請專業的環保公司負責污水的處理工作。這種模式下,排污企業節約了成本開支,污水處理的效率得到了提升,監管也因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專業化的污水處理企業應運而生,大量投資機會將不斷產生。

雖然我國在很早就已經開始嘗試第三方治理模式來處理水污染。但是,第三方治理模式目前在國內推行并不順利。而監管不到位,則是第三方治理模式不能有效推行的根本原因。

“污水處理概念廠”實驗

這是一個污水處理行業的前沿話題,專家委員會提出了一種新投資理念。“概念廠”將打破傳統污水處理廠高耗能和低效率的弊端,還將重點關注綜合水質提高、可持續利用、能源自給和環境友好等幾方面——這些都和傳統的污水處理廠有本質區別。

目前國內的污水處理廠存在經營粗放、處理不達標等多種問題,一些行業內人士譏諷其為“過水廠”。一個最直接的體現是,作為節能環保領域的重要成員,污水處理廠居然是能耗大戶。人民大學王洪臣稱,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年電耗已突破100億度,能耗約占到社會總能耗的2%,“污水處理廠有一半的成本來自能耗,這很諷刺”。

“概念廠”將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實現能源自給。專家委員會計劃用五年實現這一項目的落地,主要資金來源將借助市場化渠道。目前,還僅限于“紙上談兵”階段的“概念廠”,已經收到了很多污水處理企業伸出的橄欖枝,表示愿意參與建設。

“概念廠”仍處于構思和設計階段,具體的商業模式仍在探討之中。和第三方治理模式一樣,概念廠也將受惠于“水十條”的推出。“一旦監管加強,標準提升,概念廠的優勢就會凸現出來!蓖鹾槌颊f。

水務設備行業發展將加速

“水十條”出臺后,水務設備行業也將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以排污泵為例,水泵行業預計未來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記者了解到,今年浙江省啟動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2014年就安排了125個項目,總投資額4680億元,其中當年計劃完成投資要超過650億元,對排污泵需求巨大。

“水十條”實施或將推遲

水污染防治動計劃及2萬億左右的總投資金額已經在近幾個月反復被環保部等官方機構強調過,真實性毋庸置疑。但目前是否已經上報國務院,無法證實。根據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的節奏,目前水十條處于征求意見后半段、接近上報國務院的階段,而上報國務院并不意味著馬上就能獲得通過。但是,可以比較肯定的一點是,該行動計劃將在2014年內出臺。

“水十條”的政策優先級已上升至環保領域首位。加之環保板塊疲弱多時,缺乏政策、業績刺激,市場在嗅到政策動向之時必然會有所反應。但該政策涉及到多個部委——環保部、住建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工信部、交通部等的協調及頂層決策,必然存在大量的利益博弈,其出臺過程必然有所反復。

謹防“九龍治水”,“交叉變成了真空”

今年上半年,關于《水十條》即將出臺的消息一直不絕于耳,駱建華透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于今年上半年上報國務院。

如今,距離上半年結束只剩不到一個月時間,《水十條》為何還未上報?對此,駱建華表示,這是由于水的問題涉及部門較多,需要協調多方利益。

例如,建設部門負責市政給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農業部門負責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水利部門負責水資源保護,國土部門負責地下水資源監測,環保部門負責更多的則是水污染物的減排。此外,還有發改委負責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海洋部門負責海洋污染的監管,工信部門負責工業水污染防治,交通部門負責航運污染防治等?梢哉f,水污染治理領域才是真正的“九龍治水”。

馬軍也表示,“九龍治水”的結果往往是:當水污染治理資金下撥時,會出現一些部門爭搶資金的情況。一到落實責任時,則出現相互推諉的局面,最終使得“交叉變成了真空”。

仍需解決機制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對目前中國污水處理的技術頗為不滿。他認為,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低能耗厭氧消化技術,在中國應用只有不到50家,這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有同樣困擾的還有何愿平。碧水源采用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固液分離率可達到100%,溶解物質分離率可達到99%,總氮和總磷去除率超過80%(不外加碳源),出水水質也遠高于其他傳統工藝,減排可提高30%以上。但這項技術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不足5%,遠低于10%至15%的國際平均水平。

中國的污水處理系統,脫胎于市政工程系統,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近幾年來,雖然其市場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有很多限制性條款,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某些地區的“招投標只是走形式,找兩個企業陪標就完了”。如果一些地方政府放低招投標的門檻,使用較為寬松的標準,采用先進技術的企業就會因技術成本原因而喪失競爭力,更無望勝出。

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在中國諸多地市推廣遇到了很大困難,其原因只是他們動了“別人的蛋糕”。除非當地執政官員非常認同新的治污理念,否則很難獲得支持,但出現這一情況幾乎吉光片羽。上述企業人士稱,很少有市長或市委書記明白其中的技術細節。

小編結語:許多業內人士因此看好“水十條”。如果其能夠順利出臺,各地招投標過程將更加規范,標準也將提升,這對采用先進技術的環保公司是一大利好。環保標準提升是一個重要的推手,但市場機制仍需理順,工程技術方案的選擇者,應該是市場而不是市長。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