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集約化管理污水處理體系

時間:2014-05-12 09:49:00 作者:藍心  來源: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獨家專訪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王曉昌教授

污水處理問題是一個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第八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召開前夕,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王曉昌教授進行了獨家專訪。

圖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王曉昌教授現場接受采訪

近年來,我國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事業取得較大發展,但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運營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目前,污水處理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模式。集中式污水處理模式用于收集和處理大流量污水,能夠可靠地、高效地管理和控制污水處理的運行;而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最大的好處是適用于不同程度的現場條件,可便捷、快速地實現污水處理,并且投資和維護費用較低。兩種建設模式各有優缺點,選擇哪種模式最合理,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孰優孰劣,兩種處理模式的爭論一直存在,藉此機會,我們請教了王教授。

分散式污水處理及回用集成技術已經成為集中處理方式的一種有益而必需的補充。

王曉昌教授認為,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絕對不是對集中式污水處理技術的否定,而是一個補充。對于一些大型城市,或者已經建立起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備,應充分利用。對于一些小城鎮和城市新區,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則更適合發展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

分散式污水處理及回用集成技術已經成為集中處理方式的一種有益而必需的補充。從王教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污水的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是污水處理的兩種不可缺少又不能替代的形式,兩者之間存在互補關系。堅持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將成為提高污水處理率甚至河流綜合治理效率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分散式污水處理還缺乏成熟的經驗。與國外相比,相關規范標準、認證體系、運行管理等方面尚不健全。當務之急,需要建立起統一的設計標準、產品標準、認證體系,以及專門的系統服務公司。

綜合集成,提升我國城鎮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共性技術水平。技術應用要充分考慮本地適應性,尊重科學,將污水處理體系處理融入自然循環。

作為國家重大水專項“城市水污染控制與水環境綜合整治研究與示范”主題專家組成員,以及該主題下“城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項目的負責人,王教授提到,該項目針對我國城鎮水環境污染的共性現狀,結合國內外城市水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現狀,提出了從源頭到水體的綜合治理理念。綜合集成,提升我國城鎮水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共性技術水平一直是王教授堅持治理方向。他稱,技術應用要充分考慮本地適應性,尊重科學,將污水處理體系處理融入自然循環。

水環境惡化的實質是生態系統失調,營養物質向系統外轉移的結果。不可否認的是,大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王教授提出,水環境的治理策略應著眼于污染物遷移和源頭污染控制兩個方面,形成一種和諧的自然-社會-生態關系。

在尊重自然,充分考慮和評估環境容量的前提下,完善城市的規劃和布局,未來城市的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應該是最接近自然的系統。

研究發現,在自然循環系統中,水體本身的自凈能力超乎人類的想象。在交談中,記者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王教授的設計理念,在尊重自然,充分考慮和評估環境容量的前提下,完善城市的規劃和布局,未來城市的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應該是最接近自然的系統。

未來,通過系統設計和綜合規劃,從大城市到中小城鎮,甚至農村,都宜擁有運行分散式水處理的系統。那么,城市的水處理再利用系統將實現與城市水環境渾然一體,再處理水可充分融入到自然循環系統中。

人類的發展應該始終遵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而不破壞大自然本色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還原水體的原始狀態,發揮水體的自凈能力,做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人類都市景觀與自然的完美交融,這將是我們共同的奮斗目標。

王曉昌簡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F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收錄。出版著作、教材6部,獲2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先后主持國家自然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重大水專項項目和課題,以及其他國家級、省部級項目30余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6項,國際獎2項。目前兼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等國內學術職務,國際水協會程序委員會委員,非常規水資源專家委員會主席等國際學術職務。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