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加強 擦亮“江南水鄉”招牌

時間:2014-03-31 10:14:00 作者:  來源:蘇州日報

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再度發力。

在近日召開的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推進會上,我市將"十大工程"定為長期性戰略工程,為了藍天碧水,蘇州3年內將再投2000億元。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在會上的宣示更是擲地有聲:"蘇州是江南水鄉、人間天堂,我們不能讓這塊祖傳的金字招牌在我們手里丟掉!"

與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形態,是工業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人們在對工業文明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求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一種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選擇。

近年來,蘇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樣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一種必然的現實選擇,更是實現"中國夢"的蘇州篇章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蘇州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但與此同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引發的生態矛盾突出,"江南水鄉"、"人間天堂"的美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戰。出路何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之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是惟一正解。

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個系統工程,不能零敲碎打、單打獨斗,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共同努力、人人出力。

建設生態文明,同樣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不斷實踐與探索。為此,本期圓桌特邀3位專家,與蘇報評論員一起,就蘇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重要環節,一起探討,共謀良策。

"蘇州圓桌"第3期,就此開席。

跳出"一畝三分地"

的思維定式

●好在這幾年城市合作、區域合作正在逐步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基調,人為的行政區壁壘正在漸次弱化并打破,美麗太湖夢有望隨著美麗中國、美麗長三角的實現而實現。

近年蘇州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動真格求實效,"四個百萬畝"上圖落地,"十大工程"全面啟動,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也取得了初步的經驗和成效。此舉固然贏得了廣大市民的擁戴,還受到了國際的關注和稱譽。新加坡國家雖小,眼界頗高,其設立的"李光耀世界城市獎",可以說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全新理念的權威詮釋。此次蘇州成為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城市,這無疑是對蘇州在生態文明語境下城市發展模式的充分肯定。

也有人對此心存疑慮:砸進去這么多真金白銀,值不值當?這要看算大賬還是算小賬了。當年的藍藻爆發和眼下的霧霾肆虐已經令人們幡然醒悟,當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又何談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生活?更何況,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我們目前所做的還只是剛剛破題。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提出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并大聲疾呼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對于地處環太湖地區的蘇州生態環境建設,有著特別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顯然,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個城市或地區尚且不可能再關起門來搞建設搞發展,更何況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

許多人似乎忌諱談因果循環。其實,因果循環并非哲學的命題,更非佛家的專利,而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則。天不變,道亦不變,陰陽交替,周而復始。生態環境的深層內核就是"三大循環":水的物理循環推動了碳的化學循環,進而催生并維持了生命的有機循環。生態環境惡化,就在于其中某一循環出了故障,繼而由良性循環進入到惡性循環。生態環境建設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循環的系統工程,尤其是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治理,絕非一個城市或地區所能獨善其身。我們把太湖稱為"母親湖",千百年來,是太湖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太湖小氣候"為太湖兒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良好生態環境。一個時期以來,太湖水環境的破壞絕不是蘇州一家所致,而目前太湖小氣候的修復同樣不可能由蘇州一家努力所能奏效。

諸多有識之士早就奔走呼吁構建環太湖區域發展共同體,建設環太湖生態圈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此。十數年前寫過的一首小詩《夢游太湖吟留別》中有"但得環湖明珠更璀璨,吳地父老開心顏"句,讓我成了"衣帶漸寬"的追夢人。好在這幾年城市合作、區域合作正在逐步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基調,人為的行政區壁壘正在漸次弱化并打破,美麗太湖夢有望隨著美麗中國、美麗長三角的實現而實現。筆者在2012年所主持的《長三角城市合作共建環太湖國家綠色低碳示范區》課題中,提出了"綠色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低碳生活讓城市更美好,綠色城市加低碳生活讓太湖更美好"的基本理念,描繪了"近期建成長三角中心花園,遠期建成國際著名的花園式湖泊城市"的環太湖發展愿景。這應該是蘇州,也同樣是環太湖五城市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的長期戰略目標。

環境責任追究制度

要不斷細化

●環境問題就有長期性、累積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如果不能明確責任(甚至是終身責任的話),并且對破壞環境的決策與行為予以追究,追求良好的環境質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最近一段時間,環境責任追究制度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兩會期間,環境責任追究制度也成為一大熱點問題,許多代表呼吁修訂《環境保護法》,加入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內容。

環境責任追究制度之所以提上日程,源于我國環境保護執行力的不足。我國環境質量狀況仍不容樂觀,不僅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問題等仍然存在,近年來,霧霾問題更是困擾著許多城市。環境問題就有長期性、累積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如果不能明確責任(甚至是終身責任的話)并且對破壞環境的決策與行為予以追究,追求良好的環境質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從環境保護實踐看,環境責任缺失是我國環境問題的痼疾所在,實施環境責任追究制度也是我們"痛定思痛"后的一種反思。

建立環境責任追究制度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制度需要細化,要做到"主體明確、責任明晰、追究有據",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例如相關主體要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出了問題要受到什么樣的處罰等,要有相應的條文,一目了然。否則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就會停留在理念層面,缺乏操作性;就會成為一種事后懲罰機制,起不到事先預防的效果。

尤其兩類性質的環境問題更需要細化。一類是復合型環境問題。例如一個工程可能會引發多種嚴重環境問題,如水、大氣、土壤問題等,這種責任如何計算,更需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予以細化。二是流域治理問題。流域治理涉及多個主體,地方利益的分割性與流域生態的公共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更需要細化相關責任。如果不能細化責任,就會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使流域環境問題難以解決。以往我國流域治理效果不佳,根源就在于此。當然,在這兩類性質的環境問題中,理清責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都需要技術、管理、法律以及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支撐,有些東西有待進一步探索。

另外,還需要細化一些相關配套的制度。一是公眾參與制度。要多創造參與平臺,暢通參與渠道,這樣更好的發揮社會組織與公眾的監督作用。二是信息公開制度,政府應把相關環境信息予以公開,就可以減少"暗箱操作"的空間,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三是獎勵制度。僅僅有懲罰措施還是不夠的,要對在環保事業中做出貢獻者給予適當獎勵,起到激勵作用。四是政績考核制度。要從根本上改變GDP至上的考核體系,這是保障環境責任追究制度的根基所在。

像抓招商一樣

抓污染治理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要深化考核制度創新,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把考核重點向生態領域延伸,以生態考核引導優化干部政績導向。

蘇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過去,環太湖的溫山軟水浸潤出了底蘊深厚的吳文化;而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這片青山綠水營造出的良好環境;未來,蘇州要打造成最佳宜居城市,更離不開這山山水水的點綴。

蘇州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了難能可貴的探索和實踐。2010年1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在調研環保工作時就指出,"生態環境事關可持續發展大局,我們不能做歷史的罪人。要以‘三鐵精神’即鐵石心腸、鐵的紀律、鐵的手腕防污治污。"當年1月22日,蘇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蘇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是蘇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刻,開啟了蘇州生態城市建設的新時代。2013年,為進一步推進蘇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4月出爐了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這些工程,不僅為人們勾勒出未來7~8年蘇州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也體現了蘇州人在建設生態文明時達成的共識:建設生態文明,并不是讓老百姓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而是要引導全社會摒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讓每個市民在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中享受幸福生活。

今年3月19日,在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推進會上,根據《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0~2020年)》,我市又制定了《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一系列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的出臺和實施,把蘇州推向了世界舞臺,為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城市,提供了一個平衡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的典范。

成績可喜,但現實骨感。霧霾天氣時有出現,資源利用率水平不高,湖泊河道水質還較差,污染物控制力度還需繼續強化,經濟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仍然十分緊迫繁重等等,足以說明當前我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不理想。因此,面對群眾的期待,面對美麗蘇州的"中國夢",全市上下必須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緊迫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對于蘇州來說,我們就要像抓招商一樣抓污染治理。"這是蘇州的領導干部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這道歷史命題時,展示的堅定信念和清晰思路。在3月19日召開的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推進大會上,蔣宏坤進一步提出要把"十大工程"作為長期性的戰略工程,進而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議程;要深化考核制度創新,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把考核重點向生態領域延伸,以生態考核引導優化干部政績導向。

這就要求蘇州市各級領導干部要學會"在兩個雞蛋上跳舞"。"在兩個雞蛋上跳舞"是拉美的一句諺語,強調的是辦事要掌握平衡點。即是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很好地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天人合一",對天地的敬畏并尊重人的尊嚴,這"兩個雞蛋"都得要。

收攏五指構建大環保格局

●大環保格局的關鍵之處,是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不過,就具體操作而言,如何繼續完善工作聯動機制、信息共享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等等,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行政管理過于分散,"九龍治水"導致監管乏力,可以說是時下的一個通病。這在環境保護領域,表現尤其明顯。

現行環境監管,實行的是"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部門分工負責"的體制。涉及環境保護職權的部門就超過15個,"水里和陸地的不是一個部門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不是一個部門管",在實踐中常常遇到因交叉分工,導致執法效率不高。就以目前頗為突出的揚塵污染為例,按建筑施工工地的類型分,就涉及到住建、市容市政、交通運輸、綠化以及公安等多個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環保部門所要做的,是其中的"加強對揚塵污染的環境監測監控,定期公布揚塵污染狀況的環境信息。"不難想象,如果缺乏協同配合,僅僅靠環保部門單打獨斗,是無法實現壓降和控制揚塵污染目標的。

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決定了必須在全社會構建起協同作戰的大環保格局。就拿蘇州正在大力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來說,其關鍵舉措包括:嚴守"四個百萬畝"和生態紅線規劃;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著力解決水質、空氣突出環境問題;切實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再造力度等等,每一樁每一件可以說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遠遠超出環保局的現有職能所及,各有關方面必須沖破體制機制的藩籬,積極作為、主動配合,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正因為如此,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也不只是哪個分管領導的事,每個部門都不能置身事外,要把生態文明要求融入全局工作中,形成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各司其職的生動局面。

大環保格局的關鍵之處,是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在此方面,蘇州正在進行實踐與探索。譬如,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一把手工程;出臺了《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試行)》;完善和實施了生態補償機制等等。不過,就具體操作而言,如何繼續完善工作聯動機制、信息共享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等等,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