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算都不夠用 嚴重干旱缺水新疆的治水之路
時間:2014-03-25 09:54:58 作者: 來源:新疆經濟報
新疆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地區,水資源尤其匱乏,水問題已經成為當下維護綠洲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在這樣的形勢下,要解決日益嚴峻的人水之爭,除了要借助于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外,還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著力構建新疆“四大體系”水利改革,建立完善的水資源保護法律制度,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并要提高全民的水患意識,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形成自覺珍惜水、保護水、節約用水的社會風尚,只有這樣,才能盤活新疆有限的水資源,令新疆的活水之路越走越寬。 從95%到90%意味著什么?
新疆水資源利用及分配現狀,讓人覺得怎么算都不夠用。最新統計數據表明,當前我區水資源總量為83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9億立方米,地下水43億立方米,每年全區用水總量為617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74%。
為了保證生態用水,維持正常的生態環境,國際通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是50%,像新疆這樣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也不宜超過60%,而新疆當前74%的水資源利用率已經嚴重超負荷用水,長此以往將破壞生態環境。
根據國家的水資源規劃,到2020年,新疆的用水指標是515億立方米,2030年是526億立方米,而當前617億立方米的消耗量,已經超過計劃100億立方米。
新疆是一個農業大區,從水資源分配利用上不難看出,當前全區年用水量617億立方米中,農業耗水占到591.8億立方米,占比已經超過95%,工業、三產、建筑、生態等其他用水加起來總量25.2億立方米,就算這些領域都不用水,也無法堵上100億立方米的缺口。因此,農業是新疆的耗水大戶,也必須是節水大戶。
自治區水利廳水政水資源處處長閆海說,新疆農業是典型的灌溉農業,降水量較少,農業用水基本靠河水灌溉,而內地一些降水較多的地區,僅降雨就可以滿足農田耗水的一半,因此新疆農業并不是真正的耗水,只是自然補給較少,對水資源的依賴性很強。
面對如此嚴峻的水資源緊缺現狀,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統籌協調工農業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確保到2020年新疆農業用水比重由目前的95%降到90%以下,縮減農業用水的關鍵性控制指標。
壓力不僅來自農業用水,根據《新疆水資源平衡論證報告》預測,到2030年新疆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還要新增用水60億立方米,這也就是說農業用水量要壓減160億立方米,其中100億立方米是減總量、60億立方米是從農業轉換到城鎮和工業。
暫且不算實施高效節水以后的農業耗水量,就以目前617億立方米用水總量來計劃,如果農業用水核減至90%,那么可節約的水量僅為36.5億立方米——要達成核減160億立方米用水量的目標,不單單是靠減少農業用水可以解決的。
從95%到90%,160億立方米的目標,要如何實現?
閆海說,農業用水要降低,一定要先降低基數,控制好灌溉面積。當前新疆的灌溉面積已經超出了國家規定的灌溉面積,這部分超出指標的灌溉面積每年多消耗水資源近120億立方米,這才是農業耗水的癥結。閆海認為,新疆農業要想真正把用水量降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核減灌溉面積,這也是農業用水的關鍵性控制指標。
除了控制灌溉面積,推廣高效節水技術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閆海說,當前全區節水灌溉面積3300萬畝,計劃到2020年達到5300萬畝,使用高效節水技術后,每畝耕地灌溉用水將減少100-120立方米,這也將為新疆農業節約一大筆水資源消耗。
新疆是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地區,尤其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絕大部分水資源徑流都來自山區,這個比率已經占到了98%。作為生態與環境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夸張地說,新疆的水問題應該是維護綠洲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本報記者劉俊佑
從2013年1月5日自治區“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新疆水問題研究及其技術示范”項目啟動以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新疆的水問題研究對他們而言任重道遠,亟待突破。
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看來,由該所牽頭負責的“新疆水問題研究及其技術示范”項目的啟動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陳曦說,這個項目包括“新疆水資源及其利用關鍵技術和重大問題研究”和“新疆多水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兩個課題,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自治區水利廳、新疆德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課題研究結果出來大概要用四年左右的時間,這兩個課題將有效利用國際涉水科學和涉水科技先進技術,聯合國內外優勢科研力量,攻克新疆水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探索避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加強水資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力爭盡早為新疆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陳曦說,新疆是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地區,尤其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絕大部分水資源徑流都來自山區,這個比率已經占到了98%。作為生態與環境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夸張地說,新疆的水問題應該是維護綠洲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比重高達95%的農業用水及其合理開發與利用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這個專項課題將針對新疆涉水問題的復雜性,重點研究新疆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工業和城市用水、廢水和高咸水的再利用、評估水資源的風險,最終為新疆水資源的利用提出支撐新疆未來5年至15年涉水科技重點和技術突破路線圖,同時,提出若干重大項目建議書,以期得到國家的長期支持。
同樣面對新疆水問題研究的課題,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總工程師鄧銘江說,按照課題的進度,今年六月前,他所負責的專題《新疆農業用水調整的關鍵技術指標的研究》就要交稿了。現在,他們正在忙著做水問題研究基本模塊的修訂工作。在他看來,新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偏高、內陸河污染加劇、局部地下水超采嚴重、跨境河流涉水爭端激烈、氣候變化影響強烈等問題,已經在無形中造成了新疆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的緊張局面,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流域內的用水問題已經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了讓新疆各族群眾實現生活、生產、生態的共贏,使流域可持續發展,做好流域生態用水規劃、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都是十分必要的。
據了解,農業和生態是新疆的第一和第二大用水戶。該項目將在分析新疆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的特征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縮減農業用水的關鍵性控制指標和生態用水關鍵性保障指標。重點保障我區工業和城市用水,研發城市和工業用水的節水技術與污染防治技術,開展試驗示范。在開源方面,將研發廢水和高咸水的再利用技術,建立廢水和高咸水利用模式;在評估水資源風險方面,分析氣候變化對新疆山區來水的影響,預測未來新疆水資源面臨的風險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最終通過產學研一體化來破解新疆水資源利用的難題。 新疆水利改革:著力構建“四大體系” 本報記者成越越
拓展新疆水資源總量,離不開“有形的手”;盤活新疆有限的水資源,則離不開“無形的手”。
這雙“無形的手”,就是“水利改革”。2011年9月,自治區正式下發《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科學設定了新疆水利改革的目標任務:通過5—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努力形成以民生水利為要務、控制性工程為骨干、農業高效節水為重點、地下水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區域水網貫通相連、全社會節約用水、城鄉統籌、體制完善、機制靈活的水利發展新格局。屆時,在新疆,水利支撐和保障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能力顯著增強,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性任務的基礎也將變得更加扎實。
文件提出,到2020年,新疆水利系統將著力構建“四大體系”,全面提升水利現代化建設水平。這“四大體系”是: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這“四大體系”一旦建成和完善,必將構成一雙靈活有力的“無形的手”,為盤活、用活新疆寶貴而有限的水資源提供強有力的長效保障。
首先是“建設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突破,引、蓄、提、調、供、灌、排的水資源有效利用系統更加配套完善,全社會水商品意識顯著增強,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兑庖姟诽岢觯咝Ч澦r田要達到5900萬畝以上(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7以上,農業用水比重下降到90%以下。其中,至“十二五”末,使得新疆經濟社會年用水總量控制在515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到875立方米、55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2以上、農業用水比重下降到93%以下。
其次是“建設防洪抗旱減災體系”。要使重點河道、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完善防洪抗旱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全社會防洪抗旱減災機制。
第三是“建設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要使主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和無序開荒得到堅決遏制,森林和草原水源涵養功能增強,生態系統得到修復。
第四是“建設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要使水利改革發展組織領導責任得到落實,水資源利用保護“三條紅線”控制制度得到嚴格執行,依法治水和行業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政策框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還決定,在推動我區水利改革發展,建設四大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必須著力把握“五項原則”,即堅持民生優先、統籌兼顧、人水和諧、政府主導和改革創新,努力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的合力。
“四大體系”是一雙“無形的手”,更是一張“密織的網”,它構成了新疆未來走上“活水之路”的立體保障。
新疆屬典型大陸性干旱氣候,年降水量僅為全國的4%,蒸發強烈,平均降水量155mm,為各省區的末位。
長期以來,新疆的發展以農業為主,用水效益不高,經濟發展處于相對落后狀態,用水量仍主要集中在農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改變新疆經濟增長的模式,這是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
保護好有限的水資源,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其前提是管好有限的水資源。在新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正在成為一種自覺。在今年年初召開的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指出,要堅定不移走節水型農業之路,堅決守住“三條紅線”,對用水嚴重超過水資源控制總量的地方,要研究退水退地的具體辦法,依法嚴肅處理違法開荒、違法開采地下水。
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在今年自治區“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到用最嚴格的措施和制度,確保把新疆建成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博客,微博)。他指出,必須嚴格水資源管理紅線,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未經水資源論證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的項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目,一律不予審批;不符合環境保護準入的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對所有企業,一律簽訂環境保護責任狀。
在2014年全疆水利工作會議上,自治區水利廳廳長覃新聞表示,我區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已經取得新進展。
在各地、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5月自治區“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下達到各地、州、市和兵團師。到2013年年底,各地指標分解到縣市和團場的基礎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伊犁州率先將“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下達到了各縣市和團場。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論證新疆水資源支撐保障“五化”建設的能力,在水利部的指導幫助下,正在制定的《新疆水資源平衡論證報告》和《新疆用水總量控制方案》,將為我區落實“三條紅線”控制指標、促進自治區重大工程的實施奠定基礎。我區全面加強了工業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實行規劃水資源論證“一票否決制”,并完成了我區水資源費調價的論證上報工作。哈密地區被命名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地區”,烏魯木齊市、吐魯番地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取得新成果。塔里木河建立健全了向下游的常態化生態輸水機制,水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
在這次會議上,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石秋池表示,據測算,到2030年,在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萬畝的前提下,還需要減少灌溉面積超過1千萬畝,才能實現2030年全疆經濟社會用水總量控制在526億立方米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今后,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力度將不斷加大。要以發展的眼光、生態的視角合理配置水資源,以改革的精神、市場的手段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嚴格的制度、量化的監控全面監督管理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