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各方力量 形成環保合力
時間:2014-03-19 10:04:16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記者:美麗中國要全民共建。而當下環境形勢嚴峻,面對霧霾襲城、水污染事件頻發等問題,公民個人有哪些責任?
鐘勤建:公眾的環境意識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對環保的立場,影響著有利于環保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的形成與完善。只有公眾自覺介入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實踐中,才能有效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在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今天,我們要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就必需進一步完善公眾介入環境保護的組織和保障體系,建立群眾介入環保的引導激勵機制,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保護環境的合力。
但是,環境保護要真正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依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環境意識的強弱是衡量國民素質高低的重要尺度。盡管我國公民的環境意識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融入“糊口”的每個細節,在現階段卻還不是每一個公民都能做到的事情。
公眾在環境意識中具有很強的“依賴政府性”特點,公眾普遍認為,政府在環保方面應負更多的責任;在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認識上,公眾更傾向于在當地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重于環境保護,認為“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破壞環境”;公眾的環境道德意識較弱,只有不足1/3的公眾愿意在購物時考慮環保因素并愿意為了環保而接受較高的價格。
如果我們想從總體上改善中國的環境狀況,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改變我們自己,改變我們的消費行為、消費模式,改變我們的消費欲望。
我們可以發展科學技術,可以發掘新的能源,可以產生新的資源,更合理和更高效地利用資源,但畢竟資源是有限的,畢竟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一個地球變成幾個地球,唯一的變數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夠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心態。如果我們拒絕改變自己,那么最后只能造成這個所謂“不可逆轉的災難”。
我們不能夠走消費型社會的路,這個就是我要講的所謂公民責任的最基本的一條。大家還會問:具體做些什么呢?也只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說節約一張紙,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這確實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嫌小就什么都不做,肯定沒有希望。
記者:從管理角度來說,省級環境保護部門如何就宣傳工作加強對市(州)以及縣級環保部門的領導,促使形成不同地區公民環境意識的共同提升?
鐘勤建:四川近幾年主要抓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創新開展宣教工作績效評估,推動全省上下聯動。二是開展教育培訓,幫助市(州)、縣(市、區)環保干部共同提升環境宣教能力。
針對環境宣教工作缺乏抓手、缺乏聯動的現狀,四川于2011年創新開展了環境宣教工作績效評估,將環境宣教工作細化量化成5個方面、19條評估內容,強化了對全省環境宣教工作的組織與指導,實現了全省上下整體聯動,為全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績效評估工作提供了經驗與基礎。
2013年,四川省被納入全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績效評估8個試點省之一開展試行評估。為進一步加強這項工作,四川省專門出臺了《全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績效評估四川實施意見》,以進一步加強對全省環境宣教績效評估工作的組織與指導,推動全省環境宣教工作“目標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和創新發展。
在此基礎上,四川同時狠抓了環保宣教干部的教育培訓,如新聞發言人培訓、網絡輿情培訓等,通過提高環境新聞發言人、環境宣教干部同媒體打交道及回應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與水平,逐步提升全系統各級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通過軟、硬件同步建設,逐步提升全省環境宣教工作能力。
記者:近年來,環境群體事件頻發,對政府部門的溝通與應對提出了挑戰。環保NGO是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橋梁與紐帶,政府部門如何通過與NGO的合作與互動來更好地引導公眾參與?
鐘勤建:近年來全國很多環境問題,因事先缺乏政府和公眾的溝通,沒有及時聽取民間環保組織的建議,產生了很多矛盾和誤解,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事到臨頭的溝通不能建立信任,需要長期一點一滴地相互傾聽和學習。
民間環保組織的成員是百姓中的環保精英,有專業知識,與社會有廣泛聯系、地位獨立不受利益羈絆,具有較好公信力。政府部門應該不斷挖掘NGO等社會環保力量,積極參與環保事業發展。
最近幾年,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熱情日益高漲、利益訴求也日趨多元,但是個別地方公眾的參與熱情被別有用心的力量所利用,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
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如何保護好公眾的參與熱情,并確保這種熱情最終能變成一種推動環保的“正能量”,也就是引導公眾有序、理性地參與環境保護,這項工作顯得特別重要,成為環保部門與公眾溝通的一門重要學問。
我們要通過狠抓與NGO的交流互動,搭建合作機制平臺,環保部門進一步收集了解民意,與NGO互相學習啟發,使得在關鍵時刻、核心問題上,NGO愿意與環保部門保持良好互信,并通過NGO挖掘社會力量建立環保同盟軍,從而更好地推動公眾參與。
記者:對于如何形成全民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統一戰線,您有什么思考和建議?
鐘勤建:首先,公眾的有效參與,以環保信息充分、及時披露為前提。不論是環保決策、環境影響評估,還是特定的環境違法行為,執法部門都應當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充分地將環保信息向公眾提供。
其次,要完善專家論證和咨詢制度。環境保護往往涉及專業性、技術性問題,如果沒有專家的知識支持,公眾在參與過程中對很多關鍵問題會無所適從,從而導致“在場的缺席”的尷尬。
第三,有關環境問題的重大決策應當讓公眾全面參與。既然任何環境問題都會影響特定或普遍公眾的利益,公眾必然會基于對自身利益的關注,主動投身到環;顒又。有關環境問題在重大決策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廣泛征求公眾意見。要實行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
第四,進一步健全環境污染和環境問題投訴處理制度。廣泛依靠公眾檢舉揭發破壞環境、貽害他人和后代的違法犯罪行為。借助社會輿論和公眾監督,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制造者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