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治好水下游水好喝 80%源于生態補償資金
時間:2014-01-13 10:07:00 作者: 來源:杭州日報
黃愛銑大姐的家在臨安市藻溪鎮閩塢村,是一幢相當氣派的鄉村別墅,就立在村口。門外山清水秀,恐怕城里人來瞧一眼,都眼熱得想把家安到這里來。
幾年前,閩塢村倒沒有這番好風光!扒皫啄戥h境哪有這么好。∫郧拔鬯教幜,夏天蒼蠅、蚊子也很多,外面那條閩塢溪里,水臟得很!秉S大姐說,兩年前,她家門口建起了一座微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設備,附近人家的生活污水全部通過管道接入這里,處理好了再排到溪溝,環境就一下子變樣了。
“閩塢溪里的水越來越清,房前屋后臭味也沒有了,外面人來都羨慕地說,你們村真干凈呀!”黃大姐一臉自豪。
站在閩塢溪旁,可見溪水清澈見底。因為現在排入的水都是經過處理達標的水,不再是以前直排的污水。
在閩塢村村口,一座微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設備正在運行。它能通過集水沉淀、厭氧、好氧處理等,將從村民家里匯攏來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后再排入溪溝中。
整個閩塢村,這樣的污水處理設施共有5處,3處仍在建設,預計到今年3月全部建成使用,到時全村95%以上的村戶都能接入污水處理池。
村主任凌國泉說,之所以能建這么多污水處理設備,多虧杭州的生態補償資金!跋襁@樣一個微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設備,設備加管網大約30萬元,其中80%以上都靠生態補償資金,其他再靠本市生態市建設配套資金,村里幾乎不花錢!
在附近的天目山鎮,還有一家集鎮范圍處理污水的藻溪污水處理廠,覆蓋周圍3000多人口,每天的污水處理量為1000噸。天目山鎮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當時這個項目的設施和管網總投資1600余萬元,其中有600多萬元,來源于杭州市的生態補償資金!
臨安市環保局自然生態科科長王素麗說:“我們作為飲用水源的上游,對于當地集鎮污水的處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農村污水和工業企業污染的治理,資金壓力非常大。生態補償機制對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確實很大,為我們解了燃眉之急!8年來,僅臨安一地,得到的杭州市生態補償金已達8000余萬元。
上游治好水,下游才能吃上放心水。生態補償意為對生態環境功能或生態環境價值的補償。為保護水源,上游勢必要為此付出代價、做出犧牲,因此得到一些經濟補償。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態補償制度日益受到重視,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能夠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相關制度已迫在眉睫。
杭州市環保局生態處的鄭小龍介紹,杭州是國內較早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地市之一,多次受到上級肯定并在全省甚至全國推廣。目前針對我市錢塘江上游淳安、桐廬、建德、臨安、富陽等五縣(市)正在施行的生態補償機制共有四類,分別由國家、省、市和縣四個層面組織實施,基本形成了相對健全的四級生態補償體系。
2006年,杭州市生態補償機制正式運行,到2010年后,為了提高上游縣(市)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各地獲得的生態補償額度與其生態環境保護績效掛鉤。從2006年到2013年,杭州實施生態補償機制8年來,共向上游縣(市)轉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4.5億元。除生態補償資金外,在生態市建設專項資金中,共轉移支付逾18億元。
在杭州市財政的支持下,杭州市環保部門著力推進生態補償機制有效運行,促使上游縣(市)啟動了一大批生態建設和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改善了當地環境的同時,也保障了下游的飲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