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收效甚微:印度環境污染成“顧不上的痛”

時間:2014-01-08 09:57:20 作者: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提到印度,很多人浮現出的第一印象詞就是“臟、亂、差”。這不僅反映了一種對環境的認識,也折射出一種社會狀態。

實際上,這樣的表達不全面但又突出地展示了印度的真實狀態。在印度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環境及食品衛生成為陣痛后被割下的產物。

環境污染讓人窒息

提到印度的環境污染,幾乎所有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圣河”恒河。這條偉大的印度母親河水上漂浮著大量的白色泡沫,動物的糞便、火葬后木材的燃燒灰燼、甚至是未完全燃燒的尸塊……。就在不遠處,河邊旅店工廠里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同樣又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

如果說這些還都只是“生活污染”,那么因工業廢水及油漆而導致的重金屬污染則是印度更大的災難。在中央邦等大部分地區,人們在舉行完宗教儀式后往往會把那些涂著鮮艷油漆的神像投到附近的水中或棄之荒野,久而久之,油漆里的汞、鉛等重金屬便隨著食物鏈而被大量吸收,在印度的外國人包括印度上層社會都形成了一種共識———淡水魚類是絕對不能入口的“禁忌食品”。

空氣污染也是大問題。盡管像孟買、新德里等大中城市已經普遍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但大量的汽車尾氣以及工業生產排放的煙塵還是使得空氣質量呈大幅下降趨勢。不過,當地許多致力于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都認為,印度環境污染的噩夢“很可能才剛剛開始”。因為基礎建設催生大批污染企業。

印度鋼鐵企業、礦業以及造磚廠的蓬勃興起,使得許多曾經還是與世隔絕的農村一夜之間成了“工業重鎮”,這些企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高污生產工藝,技術落后再加上對污染治理的忽視,溫室氣體的排放、環境土壤的保護問題等將來很可能會讓印度更加不堪重負。

治理收效甚微

媒體、學術界、政府機構乃至眾多非政府組織等都對印度環境污染廣泛關注,有時爭辯,有時反思,有時出臺政策,甚至聲勢浩大的“民眾運動”。實事求是地說,環境保護在印度并沒有被置若罔聞。

1986年印度政府就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該法律在授權聯邦立法的基礎上,賦予各邦依據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差異自行立法的權力。此外,明確闡述行政立法、執法規定、違法處理及個人和企業責任。

同時,印度政府在環保領域積極擴大民間組織的影響。目前印度僅登記在冊的環保組織接近3000家。這些組織自發宣傳和推廣環保理念,引導印度民眾參與綠化、保護水源等活動。此外,印度政府還將環保意識提升到教育層面,建議“從娃娃抓起”。

在這樣的努力下,環境保護卻收效甚微。以亞穆納河的治理為例,新德里市政當局很早便提出“綠色新德里”的口號,號召居民不用塑料袋、少開私家車,同時投入了超過200多億盧比(1人民幣約合10.18印度盧比)來建設污水處理工廠,以試圖改善亞穆納河的水質。

然而由于技術水平落后、政府頻頻更迭、電力嚴重短缺等原因,新德里17個污水處理廠中只有6個在發揮作用,每天大約300萬噸的廢物廢水還是在源源不斷地傾倒進亞穆納河。

印度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貧富不均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其他陣痛都不可避免地砸向這個龐大的軀體。因此一些發展中的問題被權衡后,不得不暫時擱置一邊,比如環境保護。

正如許多到印度的游人描述的那樣,這是一個天堂與地獄比鄰的國度。也許鏡頭留下的記憶瞬間美好,但鏡頭之外的現實一塌糊涂。當你住在五星級酒店準備推窗享受一杯下午茶時,會被迎面撲來的惡臭熏得興致全無。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