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足跡

時間:2013-12-27 10:02:40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即將揮手作別的2013年,注定會因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在我國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華民族前進路上刻下見證歷史的多彩年輪。

2013,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落實“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新一屆黨中央布局經濟社會發展的起始之年,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深刻變革。

2014,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一年,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期待更大進展。

砥礪前行,春華秋實。一個新的改革周期已經啟航,一個新的生態文明建設周期已經啟航。戰略已定,方向已明,接下來更需披荊斬棘,破浪前行

生態文明之機——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之高地進入政治層面、綜合決策層面,如此之深地進入宏觀改革層面

英國《衛報》曾如此評論:“19世紀英國教會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美國教會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要引領21世紀,必須教會世界如何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一重大命題,歷史性地呈現在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前,歷史性地成了中國共產黨的重大課題。

能否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和其他領域建設,能否探索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能否解決好一系列突出環境問題,不僅關系國內,而且影響世界。

新一屆黨中央成立以來,一系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向世界傳遞了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一系列加強環境保護、解決突出問題的重大決策,向外界展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這些戰略部署、重大決策的重大歷史節點,就是黨的十八大。

“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部署,將建設生態文明上升為全黨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

由此,生態文明成了定位中國發展的又一重要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內容更豐富、結構更完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我們黨做出的科學判斷和重大抉擇,凝聚著與時俱進的執政智慧。

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到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令人耳目一新。

這中間,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是社會各界長期希望中央予以明確的,很多新提法、新表述是外界沒想到的。境界之高、決心之大、變革之深,超乎預期。

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建設相比,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敏感程度,絲毫不遜色,對執政能力的考驗和挑戰也絲毫不遜色。

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沒有成功范例可鑒。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國度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科學嚴謹的頂層設計,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

黨的十八大閉幕后,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宣示猶在耳畔。

全國“兩會”閉幕后,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人民并不滿意的增長”的情景猶在眼前。

一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和發展規律,高瞻遠矚,駕馭全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上不斷深化、拓展。

我們還記得,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我們還記得,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表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我們還記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題討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設置環境保護議題。

我們還記得,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第二次、第三次審議《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兩高”出臺司法解釋降低環境污染定罪量刑標準。

……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從黨中央到最高行政機關、最高立法機關、最高司法機關,中央層面連續發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強音。

正如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所強調的那樣,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而發展本身的問題,則要靠改革來解決。

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是發展本身的問題。推進生態文明、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改革。

在改革開放走到第35個年頭之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將“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六個緊緊圍繞”之一。

這讓我們茅塞頓開。有些問題認識起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癥結在于體制;有些問題解決起來磕磕絆絆、大而化之,根源在于制度。

全會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所在,把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找準了破解難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從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到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很多全新語匯撲面而來。

從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等制度的強化,到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很多已有制度得以深化。

從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到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很多保障性制度得以確立。

如果說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

建設的基本方向和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略。

一個新的改革周期由此啟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不到一個月,中組部就下發了創新政績考核方式的通知。

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避免走彎路,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1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五大湖區湖泊水環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

這些戰略部署都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以改革思路破解難題的具體體現,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個新的生態文明建設周期已經啟航。

生態文明之勢——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凝聚成如此廣泛的社會共識,匯聚起如此強大的推動力量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即將揮手作別的2013年,堪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史上最為提氣的一年,也是環境質量遭受非議最多的一年。

提氣,是因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在這一年引起了上上下下前所未有的重視;

非議,則是因為環境質量改善的速度趕不上群眾期待提升的速度。

這一年,用一個關鍵詞總結環保工作,是大氣;用一個關鍵詞概括矛盾焦點,還是大氣;用一個關鍵詞表征群眾期待,依然是大氣。

大氣污染,成為群眾最急、最憂、最怨的突出環境問題,反映最為強烈,問題最為突出。

群眾的關心,有埋怨,但更多是鞭策;群眾的期待,是壓力,但更多是動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贏得了難得的歷史契機。

“當前是環保工作有所作為的最好時期,也是解決新老環境問題的關鍵時期!杯h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這樣總結我國環保工作所處的歷史階段。

一年來,環境保護部黨組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將“以PM2.5防控為重點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作為3項重點工作之首;.

全國環保系統從群眾最關心、最急切的事情做起,緊緊圍繞大氣污染治理提升能力、強化服務。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頻繁的重度污染,猶如記記重拳,在猶自反省、蹣跚轉型的經濟巨人背上猛推了一把,在接棒起跑、蓄力改革的地方黨委、政府身上猛推了一把。

治理,沒有后路;轉型,別無他途。

我們必須做出抉擇:

綠與黑之間,何取何舍?

好與快之間,誰先誰后?

質與量之間,孰輕孰重?

在這些重大抉擇上,新一屆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戰略清晰、方向明確。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增長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

李克強總理多次指出,要著眼整個中國經濟的升級,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張高麗副總理明確要求,搞好大氣污染防治,必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中央高層一系列明確表態,不僅直接加快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進程,也有助于引導地方黨委、政府轉變觀念。

根據之前的制度設計,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黨委一般不用擔責。然而,新一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政治任務,把黨委納入環境保護責任范疇。

于是我們看到——

20多個省份召開省(區、市)委常委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成為一些省份專題民主生活會的重要議題;

因為常有六七個城市位列全國空氣質量排名“最差前十”,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和各位常委都有一種臉紅、出汗、坐不住的感覺,“抬不起頭來”;

各地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明顯增多,省委常委、市委常委大氣污染專題調研明顯增多。

按照以往的發展邏輯,在經濟下行周期,環境保護一定程度上要為經濟發展讓路。然而,在新一屆中央政府注重提質增效的背景下,環境保護在決策和制度設計層面得到強化。

于是我們看到——

北京、上海、廣東紛紛調低經濟增速目標,主動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更大空間和余地;

天津、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將大幅削減鋼鐵、水泥、焦炭產能,以加快大氣污染治理。

根據以往的執政思路,地方換屆之初,新任職干部希望快出政績,盲目追求高指標。然而,新一屆黨中央明確提出,既看發展成果,又看發展成本與代價。

于是我們看到——

新官“三把火”更多地“燒”向質量

與效益,而不是規模和速度;

新一屆政府更多地選擇環保問題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新任職干部更多地選擇環保部門為上任調研第一站。

嚴峻的污染形勢,加上中央高層的明確要求,倒逼各級黨委、政府加速轉變發展方式,重新審視發展目的——

在40億噸標準煤的能源消費總量紅線面前,不少地方開始探索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的新機制;

在化解嚴重過剩產能的硬性要求面前,不少地方正在盡力消除發展帶來的后遺癥,并努力避免產生新的后遺癥;

在依舊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面前,不少地方逐步從追求“又快又好”向強化“又好又快”轉變……

嚴峻的污染形勢,加上中央高層的明確要求,倒逼各級黨委政府重新調整防控策略,更加尊重生命健康——

突破行政區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全面啟動,長三角聯防聯控協調機構也正在醞釀,聯動、會商、協作獲進展;

注重源頭防控,10多個。ㄊ校┌l布了本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壓煤、治污、控車合發力;

保障群眾健康,北京、天津、河北等。ㄊ校┏雠_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停車、停工、停課齊上陣……

嚴峻的污染形勢,加上中央高層的明確要求,促使各級環保部門更加注重管理轉型——

更加注重環保能力建設,針對新增監測指標,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強化監測能力建設;

更加注重環境質量改善,除了繼續開展總量減排,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

更加注重環境風險防控,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以強化源頭防控,要求公開環評報告全本以讓污染項目無處遁形……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了這些實打實的措施,生態文明建設新進展可期,環境保護新成效可期。

生態文明之夢——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寄托著人民群眾如此之多的期待,承載著整個社會如此之多的憧憬

回首過往,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催人奮進。

放眼未來,與保障群眾健康的要求相比,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環境質量還有很大差距。

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如何推向深入?基本的思路是改革,也只能是改革,可行的路徑是改革,也只能是改革。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能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大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取決于生態文明改革措施的落實程度。

歷史地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寄托著人民群眾如此之多的期待,承載著整個社會如此之多的憧憬。

——我們期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路線圖更具體一點。

當今的中國,最緊缺的是制度供給。尋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動力,關鍵要在制度改革和創新上做文章,以改革來釋放推動發展的制度紅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相對來說都是方向性、粗線條的表述,需要盡快細化,盡快落地,盡快見成效、見實效。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怎么實施?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如何完善?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怎么推進?生態紅線如何守?

這些層面改革的推進,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也需要基層摸著石頭過河,既需要盡快明確時間表,也需要抓緊制定路線圖。

——我們期待,政績考核改革步伐再快一點。

政績考核是引導干部行為的指揮棒,影響著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發力方向。既然是“五位一體”,考核體系就不能偏頗,不能為了強調經濟指標而忽視生態指標。

12月6日,中組部發布創新政績考核的通知,明確提出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權重。

這些規定對扭轉單純追求GDP的片面政績觀有重要作用,但要真正貫徹落實起來,阻力也不小。

應該看到,GDP規模及增速排名,在體制機制上容易破除,但要想真正在領導干部心中消除,恐怕還需一個過程。

一個需要觀察的不確定性因素在于:習慣了高速增長的地方政府,對降低經濟增速的容忍程度有多大?

——我們期待,生態文明法制保障再實一點。

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除了經濟、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成為推進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當前,有些領域的法律不夠完善,有些體制機制改革需要法律授權,有些法律震懾力度不夠大,影響了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效能。

2013年,《環境保護法(修正案)》多次公開征求意見,并順應民意做出了某些調整!皟筛摺币布皶r出臺了司法解釋,提升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震懾力。

2014年,除了備受關注的《環境保護法》,我們還期待大氣、水等領域的法律法規修訂能夠更快、更實,以保證在生態環保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我們期待,環保投入增加的幅度再大一點。

嚴峻的環境形勢和長期艱巨的治理任務,使環保投入需求增加。盡管今年的環保預算比去年增加18.8%,但依然不能滿足治理要求。

從投入結構來看,當前的支出主要用在了節能工程、調結構、治污設施建設等領域,在能力建設、科技創新、保運行等方面投入不足。

從投入比例來看,目前的投入一定程度上能夠消化污染增量,但對于還清歷史欠賬明顯不夠。

有人說,要想使我國的環境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全社會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應該達到2.5%~3%,F在來看,這一比重是必要的,應該朝此努力。

——我們期待,轉方式調結構的動力再足一點。

轉方式調結構,我們已經提了很多年,各地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坦率地講,成效并不盡如人意。

一些地方把轉型升級掛在嘴上,但一到具體工作,還是想著上項目、抓投資。

有數據為證。我國早在2005年就停止審批鋼鐵項目,但全國鋼鐵產能卻從2005年的3億多噸,增長到現在的七八億噸。轉型阻力可見一斑。

與粗放式發展留下的經濟后遺癥相比,粗放式發展留在主政者心里的后遺癥可能更難消除。

在強化轉型升級外部動力的同時,我們期待,在激發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方面有所突破。

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上述期待很難在短期內全成為現實,但并不影響我們為之付出努力、寄予期待。

繪發展大計,興復興偉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然包括天藍、地綠、水凈的環保夢;美麗中國的畫卷中,自然少不了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流。

夢想之門已經開啟,追夢之旅卻絕非坦途。傳統觀念的束縛、發展模式的慣性、利益格局的羈絆,每一項都必須認真對待,都面臨嚴峻考驗。

2014,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一年,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期待與憧憬還將持續。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