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短板該如何盡快補齊
時間:2013-12-24 09:54:33 作者: 來源:遼寧日報
全國絕大多數農村目前都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手段。如何改變許多農村“有上水、無下水”的困境、盡快補齊農村污水處理這一環保短板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與城市污水處理相比,農村和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存在難以收集、資金缺乏、技術管理體系混亂的問題。有專家表示,我國的農村污水治理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商業模式不成熟、投資落實不到位、處理技術不完善等多個挑戰,國家應盡快出臺有效的收費和建設機制,通過政策法規等方式解決這些難題。
走進大連市旅順口區北海街道袁家溝村,仿佛來到幽靜的別墅式小區,1.3公里長的景觀河旁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黃墻紅瓦的農舍。景美氣清,在這里即使深吸一口氣,也聞不到任何難聞的味道。村民蔣立祥對記者說:“過去可不是這樣,污水直接往街上倒,味兒可大了呢!現在屋里面就有集體修的下水道,一直通到污水站這個地方,通過凈化之后,變成了好水,可以說我們農村和城里沒有什么區別了。 ”原來,該村采取建設小型分散式集中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污水處理。目前,共建成7個小型污水處理站,總處理能力70噸/日,全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袁家溝村之所以有如今的面貌,是因為作為兩個試點之一,2008年袁家溝被旅順口區確立為“精品村莊”改造試點村。而對于國內絕大多數村莊來說,則沒有這么幸運了。日前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有專家提及,中國僅有約2%的農村污水經過處理。這就意味著,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村,目前都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手段。這已經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前不久記者去某地農村采訪,看到許多農家房前和屋內收拾得都很干凈,然而繞到屋后,卻是一派臟亂差景象,村里的小河上漂滿垃圾,當地人說,這是村里的“下水道”。 “十一五”以來,我省不斷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到“十一五”末,已完成“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工業點源排放的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大多做到了達標排放。相比之下,農村污水處理則成了環保短板。
在不少人印象中,農村排放的污水不像工業污水那樣毒性大,其實不然。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來自農業污染源,其中化學需氧量占總排放量的43.7%,總氮、總磷占總排放量的57.2%和67.4%。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廚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滌用水和沖洗廁所用水,有機物含量大是其主要特點。這些用水分散,如果沒有任何收集設施,會隨著雨水的沖刷,順著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造成污染。曾震驚全國的“太湖藍藻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農村污水。
面對水污染,農村人自己也很苦惱。但由于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往往只是對排水溝進行維修建設,總是治標不治本。 “雖然現在我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但是配套的污水處理廠還沒有建起來。 ”聊起污水處理話題,一位村委會主任告訴記者,用上自來水后,農民日常用水量逐年增加。對于污水直接排向河道,“村里曾經打算向村民收錢治污,但村民們都不樂意,覺得治理環境不單單是自己的責任”。
即使少數村莊興建了污水處理設施,也不見得能解決水污染問題。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農村污水處理的嚴重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興建污水處理設施,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比如,照搬傳統污水集中處理模式,因投資運行費用過高而無法持續運行;管網嚴重缺乏,導致大量污水無法有效收集等等,更遑論污水處理了。
當城市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時,農村污水何去何從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難,資金困擾是根本原因。 “我們測算過,如果要鋪設管網,集中處理一個村的生活污水,要投入上百萬。 ”某市水利局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于居民以分散居住為主的農村來說,資金需要量可謂天文數字。
環保部的專家張后虎對記者表示,由于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小,其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難以進行市場化運作,因而必須依賴財政資金,而鄉鎮和村一級行政組織普遍財源不足,難以建設污染治理基礎設施,這就造成了農村聚居點污染日趨嚴重并將繼續嚴重的狀況。
省內一家環保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已將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作為重點突破領域,在拓展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的同時,城鎮周邊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也有少量涉及。但目前公司主要是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及商業模式方面作探索,尚未大規模開展項目建設。因為,從目前的政策標準體系及投資力度來看,農村污水處理的大規模商業化仍有較多障礙。在排放標準方面,國家沒有統一規定,不好操作,同時農村環境治理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整體投入有限的制約下,企業也較難擁有可觀的盈利空間。
缺乏明確的建設標準導致的問題也很多。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陸續建設了很多村鎮分散污水處理設施,但據住建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研究中心主任范彬看,當下各種技術五花八門,結果就產生處理效果良莠不齊、重復建設、投資浪費、缺乏后期運營維護等現象。除此之外,由于缺乏運營資金,有些農村地區很多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卻被閑置,成了“曬太陽”工程。
有專家表示,我國的農村污水治理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商業模式不成熟、投資落實不到位、處理技術不完善等多個挑戰,急需政府通過政策法規等方式解決這些難題。
收費機制方面,目前主要是政府投資建設,負責運營,而向農民征收污水處理費,較難實行。這也是某些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畢被閑置的原因之一。
農村污水處理后的排放標準,國家沒有統一的規定,各地千差萬別,造成招標、驗收都沒有依據。實際項目中,甚至出現同一地區的不同縣或鄉鎮,由于分管部門不同而采用不同排放和建設標準的怪事。
資金方面,目前出資主體是各地政府,資金來源單一,而且越到鎮級、村級財力越弱;又由于每個單體建設項目都很小,不適宜銀行貸款,因而必然導致投資難以落實。
針對這些問題,國內不少專家呼吁:國家應該出臺機制,利用收費支持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可以參照城市的做法,在自來水費中包含每噸幾毛錢的污水處理費,加上一定的政府補貼,形成長效機制;可以以。ǹ尚械脑捯钥h域)為單位制定農村污水排放標準,并盡快建立國家級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分散污水處理設施的質量檢測,實行行業準入,篩除不合格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以后的運營和監管也有標準可依;應該以縣為單位,統一招標、統一建設、統一監管,建設成本和應收賬款將因此具有集合效應,可以實踐銀行信貸融資,進而推動行業發展。
專家認為,如果收費機制和建設機制設計成熟,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完全可以在市場上自發成長。
中國農村分布廣泛,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都有很大差異,每個村都可能不一樣,選擇何種技術模式進行污水處理至關重要。許多專家向記者表示,“因地制宜”是中國農村污水治理的要點,解決中國農村污水處理問題一定要接地氣。清華大學教授張錫輝就強調說,其實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門檻并不低,最好能實現無人值守(主要考慮農村缺少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實際情況)。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建設示范性工程和一定規模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這些設施所借鑒的大多是國外已成功運行的污水處理技術,但這其中有些并不一定適用于中國農村的污水處理。為避免“水土不服”情況發生,必須探索出適合中國農村特點的污水處理新技術。應充分利用現有荒廢地、池塘、水渠、沼澤等,大力發展污水生態處理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通過科學設計、優化組合,以達到技術上的互補,不斷總結出適宜推廣的污水處理新技術。
張錫輝認為,評價農村污水處理技術是否可行,要從造價不高、運行費用少、穩定達標、管理簡單、無人值守、抗污染負荷能力強、機動靈活、占地較少等多個方面綜合考慮。
值得欣慰的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難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 11月18日,環境保護部發布關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農村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農村小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建設及投資指南。其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指南》為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工程的技術選擇及建設投資提供參考標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指南》從農村污水排放量確定、廠站建設投資、設備運行費用等多個細節入手,為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的拓展提供了參考。
據了解,目前遼寧、山東等地均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進程。我省今年將完成超過1000個村級污水處理和水系統綜合治理工程,5年內全面實現村級污水達標排放。而根據國家“十二五”全國村鎮污水治理規劃,到2015年,農村污水處理率要從目前的2%提高到10%,也就是完成約6萬個村莊的治理,鄉鎮污水處理率要從目前的10%提高到35%。再用25年時間,要在全國90%的村鎮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與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