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湖泊治理歷程 將湖泊治理進行到底

時間:2013-12-11 10:18:25 作者:  來源:中國科學報

“我國的湖泊治理曾走過一些彎路,就太湖而言,這幾年因為路子對了,效果還可以!敝袊茖W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以下簡稱地湖所)研究員、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站長秦伯強如是說。

這位與湖泊污染周旋了20多年的科學家,一提起湖泊治理便興致盎然。

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地處肥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前些年富營養化的問題著實讓人“撓頭”。

治理之初:“一片辛酸”

2002年底,秦伯強承擔了一個與太湖治理相關的“863”項目,名為“太湖梅梁灣水源地水質改善技術”。

該項目總經費4500萬元,其所采用的治理思路,最初源自滇池的治理,而后者常被認為是“我國湖泊治理的開端”。

滇池治理的摸索自1998年開始,采用當時最流行的湖泊治理思路—生態恢復!熬褪怯脟舭押磭饋,恢復植物生長,從而凈化水質!鼻夭畯娬f,“之所以這么想,一方面是認為植物生長需要營養,把植物種起來,就可以凈化富營養化的水質;另一方面,很多小尺度的圍隔實驗顯示,的確也很成功!

“當時東太湖有好多水草,我們從東太湖一船船地拖,拖過來的草怎么種呢?有的用竹簽插到底泥里,有的用簍子兜著泥巴放下去等,但是后來發現并不成功!鼻夭畯娬f,“滇池的經驗顯示,草種下去,一陣風浪過來就打得稀里嘩啦的,只能再種,這樣連續幾次,就沒有信心了!

秦伯強只好決定先消浪。“花了1000多萬元,打了1000多根用于消浪的水泥樁。”回憶起當時的決定他感慨萬千,“這個工程對凈化水質確實起到作用,但其實用的并不是生態的辦法,而是物理辦法,即降低水體中的懸浮顆粒物,沉水植物為主的生態體系還是沒有建起來!

2006年該項目驗收;貞浧8年前,秦伯強仍然希望自己能夠給出客觀的評價:“這個項目對太湖水質改善有幫助,但生態恢復并不太成功!

“一片心酸!闭f到這里,秦伯強嘆了一口氣。

教訓反思:“先控源截污”

在太湖項目驗收后不久,2007年太湖暴發了驚動全國的藍藻水華危機事件。

“這時問題就擺到臺面上了!睘榱藨獙λC,江蘇省政府征求專家意見,秦伯強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湖泊治理應該先控源截污,等水環境改善了之后再做生態恢復!

對秦伯強來說,其實這個觀點并不新。早在項目驗收那年,他就在《湖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淺水湖泊生態系統恢復的理論與實踐思考》的文章,提出:“目前,湖泊生態恢復不是被單純地理解為種草、養魚等,就是被解釋為生物群落的人為搭配或鑲嵌,由于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湖泊治理中有關生態修復的實踐長期以來鮮有成功的實例。”并認為應當“通過改善環境來恢復水生植物”。

在陸地生態系統研究者看來,這個觀點更是“地球人都知道”。“草的生長需要有合適的光照、營養、溫度,水生植物生長需要干凈的水來維持生態系統運轉,所以前提條件是水要先變清,草才能長得好,才有可能反過來凈化水質!鼻夭畯娬f,但當時對于湖泊科學來說,這卻是新東西。

每當反思這段“彎路”,秦伯強都不住地感慨:“當時湖泊科學的基礎研究太薄弱了!

不過,對于這段“彎路”,秦伯強認為“沒有白走”!拔覀兏冻龊芏嘈量啵矎慕逃栔锌偨Y出,湖泊治理應該先控制外源;再用清淤等辦法控制內源;第三步是換水;第四步才是生態恢復,建立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至此,“先控源截污、后生態恢復”的理念,成為我國湖泊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的新思路。

治理現狀:“還不夠徹底”

2007年之后,太湖沒有再發生重大水危機事件!疤卫碛幸恍┏尚,水質沒有繼續惡化,總氮等指標有所改善,每年藍藻水華發生的時間在延后,水華的范圍也沒有以前大,湖泛發生頻率和范圍也在下降!鼻夭畯娬f。

如今即使在冬季,太湖岸邊還是時常能看到綠色藍藻和黑色液體!暗胤秸畬μ闹卫砗苤匾,但是在控源截污方面做得還不夠徹底!鼻夭畯娭毖浴

水危機事件之后,蘇州、無錫、常州相繼關閉了不少小化工企業,搬遷了一批不符合當地產業規劃的企業!暗紤]到當地經濟的發展,還有相當數量的污染企業沒有關閉!鼻夭畯娬f。

秦伯強將治理湖泊歸結為“管理是關鍵、技術是支撐”。管理的核心是控源截污,這中間有許多技術方面的問題!"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得益"的理念沒有錯,但是,污染物來源認定、治理方法、污染補充的根據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

秦伯強認為,在控源截污和污染治理方面,誰污染了、污染多少、補償多少,對人體健康和當地經濟發展有多少影響,這些都應當明確和量化,例如可以在跨界的河道上設立監測點,采取科學的方法指標進行監測等,建立一套科學的算法來支撐污染補充的政策。

自2008年起,江蘇省就在太湖流域開展了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試點。但這依舊沒有促使控源截污做到徹底。因為根據《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方案細則》,污染權交易的指導思想是“以太湖流域環境容量和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為前提”,“這已經是非常落后的觀念了!鼻夭畯娬f。

所謂的“總量控制”,是指在實施過程中,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的總量,而允許排放的總量等于該區域環境允許的納污量,環境允許納污量又由環境允許負荷量和環境自凈容量確定。

“這跟水質保護的目標是脫鉤的,如果排出來的水氮磷含量是劣五類,怎么保證太湖里的水達到二類或者三類水呢?”因此,秦伯強建議,應該以水質目標為導向分配各地污染源的控制,真正達到削減污染源、控源截污的目的。

未來方向:“做科學決策的智庫”

“湖泊污染,要用科學態度面對,科學手段治理!鼻夭畯娬J為,現在政府已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既然路線方針已經明確,人就是關鍵因素,因此,科研工作者成為關鍵因素之一。

談及湖泊治理中科研工作者的角色和作用,秦伯強感慨:“湖泊科學不同于國防科技等科研領域,湖泊科研工作者能做的就是與政府結合,提供解決方案,提供治理技術!

“我們一直都說要"面向國家需求,發展湖泊科學",中科院為科研工作者做純科學研究提供了平臺,科學工作者要更好地與政府結合,成為科學決策的智庫!鼻夭畯娬f。

也恰恰是這“智庫”責任,促使湖泊科學不斷謀求發展。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研究所很多搞湖泊科學的人走的還是地理的路子,拿個地質錘、端個相機,考察考察,跑跑野外,采集樣本,分析分析,沒有一點現代湖泊科學的味道,所以,我們湖泊科學發展的基礎起點就很低!彼f。

2000年,秦伯強被任命為地湖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發展現代湖泊科學,倡導“抓過程、抓機理”,成為他當時的目標之一。

近年來,地湖所的項目越拿越多!疤孜廴九c藍藻水華暴發原因與消除機理研究”、“大型淺水湖泊水—沉積物為界面的環境特征及其環境效應”、“湖泊富營養化過程監測與藍藻水華預警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湖泊治理各類重大項目不斷。“因為宏觀環境生態方面的研究往往跟國家需求聯結得緊密,僅在"十一五"期間,我們拿到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就有7個!鼻夭畯娬f。

除了發展湖泊科學自身之外,秦伯強發現,藍藻水華等很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需要到分子生物學的水平上找原因!拔覀兒芰w慕水生生物研究所,我認為我們應該聯合,共同解決生態學的宏觀現象和問題,共同從微觀分子生物層面尋找生態現象的機理或機制!彼f,“合作”成了他的新期待。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