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周口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紀實
時間:2013-12-10 10:24:31 作者: 來源:周口市人民政府
從春秋時期經隋朝至元朝近2000年時光,中國人挖掘了世界上最早、最長的人工河——京杭大運河,1794公里的河道,溝通五大水系,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傳奇。
如今,中國人開始修建世界上規模浩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線路縱貫鄂、豫、冀、京、津等省市。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按照規劃,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北送,總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工程分期建設,目前正在實施東、中線一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底基本完工,明年汛后通水。
在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區中,我市有幸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項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是幸運,是機遇,更是責任。
周口人將銘記2012年11月22日。這一天,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破土動工。2014年汛期過后,南水北調工程將為周口人送來一渠清水。
(一)
周口雖擁有沙河、潁河、賈魯河等河流, 但水資源卻極其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省的二分之一,相當于全國的十分之一,加之水資源污染加劇、地下水資源超采、水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嚴重影響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09年,我市水利部門通過對全市14眼地下水常年觀測井的常規水化學監測,根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綜合評價如下:地下水井有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總硬度、硝酸鹽氮、氟化物、氯化物等,其中總硬度超標的有3眼,硝酸鹽氮超標的有5眼,氟化物超標的有3眼,氯化物超標的有1眼。
最新數據顯示,全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的52.8%,相當于全國同期人均水資源量的十分之一;畝均水資源量212立方米,為全省畝均水資源量395立方米的53.7%,相當于全國同期畝均水資源量的15%。
同時,我市水質性缺水嚴重。由于我市工業結構不甚合理,環境污染負荷大,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水環境污染尤為突出,造成水質性缺水;再者,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及面上配套工程跟不上等原因,造成我市地表水利用水平較低,攔蓄量較少,造成工程性缺水。而地表水污染及工程性缺水,地表水可用水量小,造成大量超采地下水,中心城區超采更嚴重,漏斗區已經形成。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將很大程度上為我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工程實施后,將鞏固和促進我市生產力布局和發展,提高人民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質量。
“隨著國家南水北調的成功開展,我市缺水狀況將得到解決,市民也將喝上放心水。”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謝康軍說,“對于我市來說,南水北調是一個大好機遇!
(二)
我市是全省南水北調工程11個受水城市之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分配給我市的水量每年是1.03億立方米。我市受水區有2個,分別是中心城區和商水縣城。中心城區年受水量9180萬立方米,商水縣城年受水量1120萬立方米。
我市境內規劃承接南水北調水的水廠有3座,其中中心城區2座,商水縣城1座。中心城區規劃水廠分別為西區水廠和東區水廠,西區水廠位于川匯區城南辦事處王向午行政村南,設計日供水量10萬立方米;東區水廠位于東新區植物園東北角,日供水量15萬立方米;商水縣城水廠1座,位于省道213線與緯三路交叉口東南角,日供水3萬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線路方案為:從西區水廠沿漯阜鐵路西側—太昊路—周口大道—慶豐路—東區水廠。
我市供水配套工程上接總干渠,下連城市水廠的輸水管道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發揮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從干線10號口門(平頂山葉縣辛莊)向東至漯河,然后沿寧洛高速公路北側至我市,我市供水線路途經商水縣、川匯區、經濟開發區和東新區四縣區12鄉(鎮辦)。漯河至我市管線長51.85公里,工程總投資8.8億元。
為了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早在2005年6月,市政府就成立了周口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2006年3月,經周口市編委批準成立了周口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周口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建設期間,市委、市政府主要及分管領導多次到現場辦公,并對工程建設數次作出批示。這些,足以顯示我市對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的重視程度。
(三)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我市供水配套工程,受水來自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面積700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水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被譽為“亞洲天池”。丹江口水庫水質透明,正常情況下是II類水質,有時達到I類水質。
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是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輸水總干渠自我省淅川縣陶岔渠首閘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廣鐵路西側,跨江、淮、黃、海四大流域,自流輸水向北。
中線工程的供水范圍是北京、天津、華北平原及沿線湖北、河南兩省部分地區。主要任務是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兼顧農業及其他用水。輸水總干渠不結合通航。
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工程科科長孫宏志介紹,我市供水配套工程整個線路總體地形西高東低,且地勢落差比較大,無需加壓,運用自流形式完全可以滿足輸水壓力需求,所以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輸水形式采用地埋式管道自流輸水。
有關管道輸水優點,孫宏志說,地埋式管道輸水可以少占土地,并有利于環境保護,同時施工難度小、工程量小;再者,地埋式管道輸水不存在冬季和早春結冰問題,有利于保證長年正常供水,還可避免輸水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輸水損失小且維護費用低。最為重要的是,地埋式管道輸水由于管道是封閉的,水只能出不能進,管道內的水不與周圍的水系接觸,可避免水污染,省去治污費用。
在管道設置上,從漯河市到我市的主管道是用直徑2.4米的PCCP管道(一種新型的鋼性管材),進入我市中心城區后,主管道改用直徑2.2米的PCCP管道。在主管道與商水支線分叉處,向東到東區水廠改用直徑1.6米的PCCP管道。其中,從主管道到西區水廠支線管道用的是直徑1米的鋼管,到商水水廠支線管道用的是直徑0.8米的鋼管。自西向東,隨著管道內水量越來越少,管道也就變得越來越細。
對于市民所關心的輸水管道如何穿越沙潁河的問題,孫宏志介紹,穿越沙潁河工程位于周口大道與七一路交叉口北約600米處,河道穿越處上游35米處為沙潁河周口大道橋,下游約150米處為橡膠壩。由于此處施工場地有限,且有通航要求,應盡量采用非開挖穿越方法。經分析比較,最終確定穿越沙潁河工程使用定向鉆施工方案。
穿沙潁河定向鉆施工是在不開挖地表面的條件下,鋪設多種地下公用設施(管道、電纜等)的一種施工方法。對于管道穿越沙潁河工程,定向鉆方案施工時完全在河流兩岸陸地上進行,具有不破壞大堤、不擾動河床、對環境影響較小、施工周期較短、管道運營安全、綜合造價較低等優點。
由于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河岸兩側的輸水管道內徑為1.6米,定向鉆內徑目前國內最大為1.2米,如果用1.6米內徑的管道穿越沙潁河風險太大,所以穿越管道計劃用兩道內徑為1米的管道,兩管線凈距20米。在河岸一側開始穿越處輸水管道由一道分為兩叉,到達河對岸后再合二為一。穿越位置在河底以下10~20米處,穿越管線水平投影長度為523.23米,河底最小覆土厚度為14米,河底最低點管道中心線高程為23.33米,入土點、出土點距堤防約30米。管道回拖完成后,兩端封堵長度為3米,整個施工長度為569.952米。施工時,從河岸一側用定向鉆機向對岸鉆孔、擴孔,之后把焊接好的輸水管道逐漸向對岸牽引,最終達到預定位置。
(四)
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受到沿線各單位和群眾的大力支持。
“整個征遷工作,商水占總面積的近80%,該縣主要領導深入工地,幫助解決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所有征遷工作絲毫沒有影響到工程的施工和進度!笔心纤闭{辦公室工程科科長孫宏志對記者說,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商水縣譚莊鎮前譚村黨支部書記石國勝,當時的征遷工作牽涉到他家的兩所房屋,了解國家政策后,石國勝非常理解配套工程建設對我市的重大意義,按照國家的補償標準。他毫不猶豫地帶頭先把自家的兩所房屋拆除,他的行動在村民中起到了模范帶動作用,該村所有需要拆遷的村民房屋沒有一家影響到施工。
商水縣張莊鄉姜莊村的村民王文革,他們弟兄二人所辦的養豬場也在征遷范圍內,了解國家政策后,他們沒說個“不”字,從動員到拆遷結束用了不到一周時間!罢f實在話,當時還真有點想不通,養豬場是我們弟兄倆半輩子的心血呀!”采訪中,王文革對記者說,他心里很清楚,南水北調對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雖然心里有點猶豫,但他始終也沒有說出口,怕因自己覺悟不高影響到工程的施工。
“記得春節后不久,天還冷得很,為了不影響施工,商水縣張莊供電所30多人的施工隊一整天馬不停蹄地移栽電線桿。那一天,刮著大風,施工隊員們中午靠啃燒餅喝礦泉水充饑!睂O宏志對記者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沿線單位和群眾的大力支持,讓他非常感動。
工程規劃征地4734.53畝,影響鐵路、電力、通信、軍事光纜、雨污排水、自來水、天然氣管道等專項遷建470條;拆遷居民房屋和農副業房屋5958.97平方米,其中居民房屋21戶、577.4平方米,農副業3381.57平方米,除此,還有零星樹木75207棵,墳860冢,機井172眼。
截至目前,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征遷工作基本完成。按照“征遷先行”的要求,我市征遷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于去年10月在商水縣和川匯區先期展開,以滿足開工要求。第二階段從今年2月全面展開,規劃內臨時用地征遷已全部移交,永久用地移交21.47畝,拆遷居民房屋和農副業房屋全部完成,專業項目遷建465條,因工程設計變更新增征遷工作任務正在有序進行。
管道鋪設長度過半。從去年底開始,施工單位陸續進場作業,今年6月所有標段全部開工。截至11月10日,我市配套工程開挖土方258.7萬立方米,占規劃設計的87%;回填土方165.2萬立方米,占規劃設計的61.12%;運到施工現場管道28698米,占規劃設計的57.9%;鋪設管道24528米,占規劃設計的49.5%。實際完成工程投資27832.43萬元,占合同額的64.2%;累計完成單元工程評定555個,合格率100%,優良率94.2%。
按照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要求,我市配套工程主體工程2013年12月底完工,2014年3月底工程全部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建設工期16個月。由于目前我市中心城區及商水縣城居民生活用水日消費量分別為5.5萬立方米左右和5000立方米左右。按初步計劃,配套工程通水后,2015年按設計受水量的50%供水,以后逐年增加10%,2020年按設計受水量的100%供水。我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供水量足以滿足我市中心城區和商水縣城居民用水,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