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時評:人工濕地用處大 誰來管護卻很惱人
時間:2013-12-04 10:22:42 作者: 來源:四川日報
全國70%的生活污水來自農村,處理成本高。在四川,一種簡便有效的污水處理方式正在興起,可是——
今年6月走馬河漲水,把陳世斌家里的人工濕地淹了。僅僅把淤泥挖干凈,這位郫縣安龍村村民就花了整整兩天。4個池塘仍有1個是空的,“3個塘子夠用了,(補種植物的事)等明年春天再說吧!
建設人工濕地,被認為是凈化農村生活污水的簡便、低成本途徑。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等NGO組織主導的試點示范工作,如今已在我省多地蓬勃開展。僅安龍村,就建有約170個大小不等的人工濕地。
然而人工濕地需要定期管護,否則可能喪失功能。
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濕地常陷入“NGO無力管、農民不想管”的尷尬。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遠彬估計,省內此類人工濕地中有六成缺乏管護。
人工濕地有用沒?安龍村民大多回答:“有!”
11月27日11點50分,端著飯碗的陳世斌,用筷子指著桌上回鍋肉,“這個湯湯夠油了吧?處理完了也是青花亮色的,干凈得很!彼蚁赐、洗澡等生活污水,都順著管道流入2分地大小的人工濕地,經植物吸收、沉淀后再進入村邊走馬河。
就在7年前,村里污水都是直排入河!暗胶舆吘鸵还勺有瘸簦 标愂辣笳f,那時河水連澆菜都不行,“水里有洗衣粉,會燒壞菜根。”有了人工濕地,河水清澈,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游泳勝地。27日中午,還有3位都江堰的游客在水中冬泳。
事實上,農村對污水處理有著很大需求。數據顯示,全國約70%的生活污水來自農村。因管道成本過高,在住地分散的農村建污水處理廠,并非良策。張遠彬介紹,對生活污水,農村多挖深坑填埋,或直接排放,這些方式都會污染環境。而人工濕地造價最低僅千元,處理過程又無需人力,適合我省農村、尤其是山區使用。
濕地管護卻出了問題。記者隨著陳世斌走訪了村里5家人的小型濕地,倒有3家不盡如人意——其中兩家屋前的竹子、銀杏枝繁葉茂,擋住了陽光,濕地里植物凋零。村民鄭學虔家的濕地被雜草覆蓋,連池子都看不到了!凹翌^就我一個人,沒得那個精力管!编崒W虔年過六旬,他的子女這兩年都外出打工。
缺少管護,會削弱濕地凈化能力。重慶大學資環學院教授袁興中介紹,管護人工濕地,每年至少有三項工作:清理淤泥1-2次,收割1次植物,濕地設施與植物的修葺、補植!皾竦匚諒U水中的有機物,但它的承載量也有限,需要定時清理!睆堖h彬說。
為何會出現管護缺失?WWF成都辦公室主任梁海棠認為,這與濕地和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不掛鉤”相關。這一觀點,得到了陳世斌的認同,“濕地治河水是好,但現在都喝井水了,愿意淘神去整理的,還是少數!
“解決好人工濕地的管護,才談得上這種凈水方式在農村的推廣!笔×謽I廳野保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省內人工濕地主要由NGO組織投資。能否由他們來管護?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王曉蜀直接否定,“工作量太大,不現實!彼榻B,目前NGO組織只能通過不定期回訪,對管護不力的村民給予提醒。
梁海棠認為,在目前示范階段,在農村選擇農家樂經營者、旅游從業者等利益相關人群,可有效解決管護問題。“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意,這會激發村民的管護熱情!背啥际旋埲偺一希褪浅晒Π咐
而要長遠解決這一問題,適度規;,或是一項策略。張遠彬建議,可在一個村子建1至2個濕地,集中處理生活廢水,濕地管護由村里統一解決,政府可配給相應的管護費用。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和沼澤地類似的地面,栽有蘆葦、傘草等水生植物。這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用于對污水、污泥的處理。污水進入人工濕地后,經自然沉淀、沙石層過濾,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營養物被濕地植物吸收,從而凈化為可供農業灌溉的干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