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東莞以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亮點頻現

時間:2013-12-02 10:06:27 作者:  來源:南方日報

公布的《廣東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可謂是東莞近年來最重要的一份區域總體規劃。

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在會上表示,落實總規要突出建設特色產業體系、突出推進生態系統保育、突出加快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和突出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在統籌兼顧上處理好市政府與市場、局部與全局、發展與保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生態保育

打造潔凈美麗

特色水鄉

總規:堅持保護性開發與利用的原則,通過修復蕉基魚塘、特色果林等嶺南傳統自然生態遺產,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手段塑造農業大地景觀,建立主題多樣的濕地公園體系,共同形成彰顯水鄉田園和濕地自然風光的特色生態系統。突出水生態的治理、修復、保育和建設,以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為重點,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打造潔凈美麗的特色水鄉。

觀點

陳建耀(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中心副主任)

總規在生態保育上的思路符合目前國內外在區域水環境治理及修復上的整體趨勢。特別是東莞主動提出要打破行政界線,在環境綜合治理上加強鎮際聯防聯控及流域協同治理,這一點對于從根本上治理好水污染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曾多次前往東莞各地開展水資源與環境課題研究。過去東莞總想集中投入資金把截污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等硬件建立起來后,再把河道的淤泥清理完畢。事實上這樣做從表面看治污的效果是很漂亮,實質上并未根治隱藏在地下水、河道底泥等地方的污染源。工程完工三五年甚至十年后,水污染還是會反彈。

東莞要真正治理好水鄉經濟區的水污染問題,絕對不能想著要一步到位,搞大規模集中式的政績工程。可以選擇水循環相對封閉的系統,在一些村莊或鎮街先行小范圍嘗試,探索出根治區域水環境污染的經驗后再逐步鋪開。

望洪樞紐要變

“嶺南水城”

總規:望洪樞紐地區綜合服務中心將望洪樞紐周邊優美的水生態環境與站點周邊地區開發建設相結合,吸引珠三角高端產業、科技資源與港澳人才、資金和市場資源集聚,重點發展區域總部經濟、國際電子商務和科技研發等產業,打造成為珠江口東岸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穗莞戰略合作的門戶地區和引領東莞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觀點

楊保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我認為這一點規劃得很好,在廣州和深圳的中間規劃一個有水鄉特色的新城,這和目前深圳、廣州以及東莞高度工業化的城市形態是不同的,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城市不能只是工業,也需要有觀光區、農業區等。這個中心建好了,對于東莞甚至珠三角的城市建設很有借鑒意義。

除了現在規劃的電子商務、科技研發等外,我覺得更應該往水鄉特色上靠,不能大規模的發展工業。引進的電子商務、科技研發等,是要為水鄉特色的經濟服務,比如農業科技、農產品(000061,股吧)、水產品的加工、貿易等。

水鄉的地理環境、民俗、產業要保留和扶持好,不然,只是將水鄉城市化、工業化,那也就失去了意義。

產業選擇

建立嶺南水鄉特色都市農業體系

總規:提高以都市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水平,積極保護東莞水鄉農業資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建立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觀點

東莞市農業局種植業科工作人員

水鄉經濟區都市農業發展的具體規劃正在起草中。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規劃,完善水鄉經濟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環境、整體統籌規劃農業發展產業帶。通過規劃來優化水鄉經濟區的種植業,把水鄉經濟區打造成為珠三角東岸集生產體驗、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基地。我們還計劃籌建農業博物館,展示現代水鄉農業高新技術和嶺南水鄉傳統農耕文化。

水鄉經濟區都市農業的示范意義在于帶動當地香蕉等精品產業發展,提高東莞類似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

發展水岸經濟特色的現代服務業

總規:東莞水鄉經濟區將充分發揮水鄉自然生態條件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依托濱水沿岸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生態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推動東莞水鄉從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

觀點

吳志才(旅游發展戰略與規劃設計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會展經濟與管理系主任、《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旅游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

東莞水鄉是環珠江口灣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就是發展都市田園型水鄉旅游,應重點在“三船旅游”(郵輪、游艇、游船)方面加強與環珠江口灣五市及港澳合作,發展海上綠道休閑,完善粵港澳游艇通關新模式,實現港澳臺和外籍游艇在珠三角航行和停泊便利化,為粵港澳特色旅游資源開辟推廣“一程多站”的旅游線路。

東莞水上游可以分三步走:近期啟動以龍灣為核心的東江夜游,中期逐步延伸到水鄉地區形成水上環線,遠期出江入海與南沙、中山、珠海、深圳、香港、澳門等“一程多站”合作,打造海上綠道。

東莞水鄉未來應統籌發展,突破行政束縛,一體開發,全面整合,以水鄉文化為靈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以休閑度假為方向,培育嶺南水鄉品牌,發展成為嶺南水鄉的領軍代表。

臨港經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

總規: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虎門港、新沙港以及東江沿線的河港資源,利用珠三角的高端制造技術力量,提高臨港經濟對東莞整體發展的帶動能力,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海洋生物科技、高端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觀點

嚴帥(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東莞戰略新興產業研究員)

目前,東莞的戰略新興產業還是以松山湖為中心。水鄉經濟區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以高端制造業、生物醫藥、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的應用為基礎,可與松山湖主攻科技創新形成差異化發展。

從整個東莞的戰略新興產業來講,依托東莞水鄉發展扶持政策,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相對過剩的產業鏈往上游產業鏈和應用領域轉移,整個行業良性發展可期。

區域合作

打造面向全球的健康養生休閑產業基地

總規:做強國際健康服務,打造面向全球的健康養生休閑產業基地。

探索給予在東莞水鄉工作的港澳臺同胞及僑胞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允許東莞水鄉的醫療機構試行對接港澳醫療保險(放心保),率先探索完善粵港澳居民轉診制度。

觀點

陳宏賓(東莞市宏元堂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休閑產業中,我們可以結合嶺南特色文化,比如東莞特色水鄉飲食,打造東莞特有的“大養生”品牌。東莞乃至廣東也是中醫藥大省,傳統醫學觀念融入每個人的內心,要善于運用這方面的資源。

醫療機構可探索完善粵港澳居民轉診制度,這方面廣州有醫院嘗試。我希望政府能在政策層面多推動轉診、珠三角醫療保險共同體等資源的整合,這將影響到一大批人的醫療、養老服務選擇,這可以說是水鄉經濟體崛起的必要條件。

莞穗合作打造嶺南山水旅游

總規:以東莞水鄉為平臺積極推進穗莞戰略合作,加強規劃協調、產業協作和基礎設施互聯對接。促進與廣州南沙新區、中新知識城等協調發展。吸引廣州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東莞水鄉建立分支機構,共建珠三角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融合東莞水鄉濱水休閑、廣州東部山林生態等旅游特色,共同打造體現嶺南山水文化特色的一站式旅游線路。

積極融入深莞惠一體化建設,強化與深莞惠交通網絡聯系。

觀點

丁力(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發展水鄉經濟區,推動穗莞合作存在一定困難。水鄉經濟區提出引進廣州的科研機構,但珠三角各地都在拋出橄欖枝,為什么要來水鄉經濟區?這是值得決策者思考的問題。我堅持認為,要給水鄉經濟區帶來改變的主要動力來源,應該是機制、體制改革帶來的釋放。在利益分配上,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東莞水鄉濱水休閑、廣州東部山林生態共同打造體現嶺南山水文化特色的一站式旅游線路的規劃會面臨一些困難。嶺南的山水文化在三水、惠州、珠海等地都有,水鄉經濟區景觀特色與地理位置目前來看都不占優勢,而且水資源環境也尚待改善。

在推動深莞惠一體化上,近年來,東莞與深圳的合作初見成效,但也還有限;葜莞鷸|莞關系也比較密切,都在發展加工制造,處于同一起跑線。三地應加強合作,關鍵在于資源互補。

統籌鎮際協作發展

總規:突破鎮域行政界限,跨鎮域整合產業、土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資源,構建統籌協調、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提高東莞水鄉整體競爭力。

觀點

陳鴻宇(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教授、原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

東莞現有的“諸侯經濟”造成市場、信息等網絡分割,行政架構的分割造成了經濟網絡的分割,各個鎮誰都想做大但誰都做不大。統籌鎮際協作發展的做法是重新搭建碎片化的網絡,有目的、有規劃,思路明確。統籌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問題,規劃從財政、政跡考核、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等多方面動刀子,方向明確,決心很大,值得期待。

在公共服務方面,之前東莞的有些做法不夠完善,各鎮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一些鎮條件好公共服務的標準就高一些,還有一些鎮不切實際提出了民生標準,而有些鎮則比較漠視。特別是涉及到新莞人的公共服務的欠缺,阻礙了東莞整體的經濟活力。

統籌鎮際協作發展,走市場化道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重新走回行政化的老路,會造成投資成本巨大、資源配置不合理,肯定會有一些不該建設、不該上馬的項目建設和上馬。走市場化道路意味著水鄉的發展不能單純靠外部輸血的老路,投資者和政府共同負起責任,使經濟發展的效率更優。

特色建設

創建永不落幕的“水鄉博覽會”

總規:深入挖掘東莞水鄉各鎮(街)農耕文化、海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民居文化等傳統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突出嶺南文化特色,展現水鄉民俗風情。

依托水鄉文化資源,創新文化(300336,股吧)資源保護和利用方式,打造嶺南水鄉標志性旅游體驗節點,創建開放、活態、永不落幕的“水鄉博覽會”。

觀點

閻江(東莞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近年來,各個鎮街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定效應的區域民俗文化品牌。不過,這些民俗文化品牌,正如東莞的“諸侯經濟”一樣,彼此之間關聯性不大,且是分散、割裂的狀態,無法做強做大。

正如整合“諸侯經濟”的做法一樣,水鄉片民俗文化資源的整合,目的也在于提升文化的品牌、活動能力以及凝聚力。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來說,東莞也有意借鑒云南麗江、江蘇周莊的開發模式,結合休閑旅游業,既重保護也重利用,從而盤活歷史文化資源,把特色文化的發展融入水鄉一體化的進程中。

在特色文化與旅游開發結合時,更要尊重市場規律,實現文化資源的最優配置。

水上交通暢游水鄉

總規:培育獨具特色的水上公共交通。加強與香港、澳門以及環珠江口沿岸地區的水上交通聯系,共建區域水上交通網絡。加強內河水上公共交通線路的建設,適時開通潢涌、中堂水道、洪屋渦水道、赤滘口河、東莞水道等水上公共交通線路。增設游船碼頭,完善與陸上公共交通的換乘。

觀點

趙書山(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教授)

說到區域交通體系建設,經常聽到的關鍵詞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水路運輸已經很少被提及。

在東莞,東江和運河直通虎門港和南海。同時,東江又橫穿東莞,是東莞重要的水上交通線。通過在水鄉經濟區建設水上公共交通線,能夠將水鄉地區與東江相連接,從而使水鄉經濟區通過水路交通連通虎門港和廣東南海。

東莞的陸路交通已經很便利,發展水路交通能夠進一步擴容東莞交通。與此同時,水路運輸也具有成本優勢,通過水上公共交通網的建設,能夠構建起沿江經濟長廊。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