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兩岸新如畫:杭州探索大江大河整治新路子
時間:2013-11-21 09:56:11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杭州的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一氣貫通,滔滔江水自西向東流入東海。三江和兩岸的秀麗,自古就被無數文人墨客所稱道,留下了數千古文詩詞和《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傳世佳作。
然而,早些年在這優美山水詩篇中夾雜著礦山開采留下的千瘡百孔的傷疤,江面上漂流的垃圾,污水橫溢的工廠和養殖場、無序的采沙船和砂石加工,破舊雜亂的沿江構筑物,猶如浪漫的交響樂中不和諧的音符。
如何讓“三江”的水更清岸更綠?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杭州歷史上最大的生態修復和城鄉統籌工程——“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五位一體和“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杭州市加大推進“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步伐。通過3年整治,沿線面貌大為改觀,精品工程亮點紛呈,整治成效初步顯現,基本探索出了一條大江大河整治新路子,為“美麗杭州”建設抹上了色彩靚麗的一筆。
“我們把辦公室搬到一線,就是為了方便一線指揮,一線作戰!焙贾菔协h保局自然生態保護處科員鄭小龍同時也是三江兩岸現場辦(以下簡稱“現場辦”)的工作人員。現場辦還有來自農辦、農業局、林水局等部門的十多個抽調來的掛職干部,近3年來,他們每天來回奔波于城區和位于錢塘江邊的辦公室之間。從綜合性碼頭到沿岸景觀帶建設,從沙洲島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礦山覆綠、鄉土建筑保護,現場辦的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協調任務非常繁重。
截至去年,市級財政用于“三江兩岸”生態部分的補助資金已達1.4億元以上,不僅促進了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轉型,在保護好青山綠水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沿江百姓得實惠的目標,努力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三江兩岸”整治范圍上游起于千島湖,下游止于杭州經濟開發區和大江東新城,總長約231公里,沿線涉及10個行政區域。整治工作重點包括實施保護水源水質、促進產業轉型、完善基礎設施、開發人文旅游、整治兩岸環境、修復岸線生態六大類項目。
整治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水源水質。通過實施關停污染企業、砂石碼頭和拆除挖沙船、封堵排污口、截污納管、擴建和新建污水處理廠、建立水質預警體系等10項整治舉措,3年來,沿江累計關停搬遷電鍍、化工、印染、造紙、水晶行業等污染企業476家;關停拆除各類砂石碼頭172個、砂石加工廠10家、造船廠3家,停航采砂船37艘,拆除一、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16個;清除水產養殖網箱5700余只;關停搬遷畜禽養殖戶(場)213家;實施規模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和養殖廢水零排放等項目96個;實施肥藥雙控和測土配方施肥項目95個;完成沿線河道綜合治理378公里;完成千島湖25艘工作船的污水收集改造;建成了碼頭船舶污染物處理設施;建立了沿線江面垃圾打撈機制,建成7個三江干流水質自動監測站。
同時,通過開展污染行業專項整治、落后產能淘汰、清潔生產審核和生態化改造等,促進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建德、桐廬開展了化工、電鍍行業專項整治和水環境綜合治理,關停搬遷砂石、石材加工企業97家,完成提升改造67家。富陽大力淘汰以廢紙為原料單條年產1萬噸以下的板紙生產線,削減產能80萬噸。全市共完成和通過清潔主產審核企業59家,實施沿江企業外立面生態化改造4家。
重點推進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鎮級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和環境監測預警站等工程。對沿江145個美麗鄉村和45家農家樂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陽能微動力技術,形成了柵格過濾、厭氧發酵、人工曝氣、人工濕地等一整套先進的多級處理工藝,累計已在沿江農村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0多套,兩萬多農戶納入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網。今年初,桐廬縣率先在全國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全覆蓋。建成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工程5家;7家日處理能力達10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相繼投入運行。建設畜禽尸體無害化處理設施18套;完成沿江的已建成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處理設施3個,并對三江沿線45處工業煙囪實施景觀化改造或拆除。
推進“黃金水道”建設,啟動實施9個綜合性碼頭建設工程,完成富陽東洲、桐廬綜合作業區、紅獅碼頭和淳安貨運碼頭4個碼頭建設。全面開展江堤灘涂生態修復和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8萬平方米,復墾100畝。推進沿江生態景觀帶建設,完成兩岸江堤200米內生態景觀帶建設112.6公里,綠化508萬平方米。啟動沿江景觀道路建設146.3公里,已完成93公里;累計實施沿線林相改造5.67萬畝,護岸修建79公里。
以三江沿岸為重點,實施了礦山、墳墓、河道,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面源整治等工程。啟動10個礦山生態治理工程,開展三江沿線50米內構筑物整治,完成構筑物整治2582處,面積達13.4萬平米;場地整治93處,面積62.7萬平米;其它整治126處,面積7萬平米。
通過一手抓環境整治的減法,來促進企業產業轉型;一手抓岸線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和旅游建設的加法,“三江兩岸”工程把沿江的山、水生態優勢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通過關停污染企業,完善基礎設施,對工業功能區生態化改造和沿江企業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進行改造。對沿江可視范圍內的廢棄礦山、各種施工場、廢棄堆放場進行清理、復墾或綠化,找回自然景觀。在沿江自然灘涂種植綠色植物,恢復自然濕地。推行樹葬,改造兩岸生態墓地;通過種植和補植,建沿江生態景觀涵養林、生態公益林,真正做到讓江水清起來,讓兩岸綠起來,還原綠水青山,恢復生態環境。在沿江231公里長的“三江”整治段面和環干島湖一周,打造臨江(湖)風情景觀帶、近江(湖)綠道景觀帶和望江(湖)休閑景觀帶3條景觀帶。
臨江(湖)風情景觀帶,即在沿江(湖)50米范圍內,在兩岸和環千島湖建設一條長716公里濱水景觀道。對此范圍內沿江的道路、橋梁、親水埠頭及旅游碼頭進行規劃和建設。對泵房、排水口等沿江構筑物進行景觀化修復;因山就水利用江堤、廢棄的鄉道、縣道改建,或者加寬加固原先的田間小道建成。做到“親江、親水、親土”相融合。為游客沿江散步或騎自行車等提供場所。
近江(湖)綠道景觀帶,即沿江(湖)50米~200米區域內建綠道景觀帶。對此范圍內破壞江邊天際線永久性建筑暫停審批;對沿線有礙視覺效果的臨時建筑、種養殖棚等進行全面的清理和整治;并將本著生態化、本土化、多樣他、人性化和可行化原則,充分結合現有公路、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打造一條沿江生態綠道。在特色區塊設置驛站,做好與公共交通網的銜接,完善換乘系統。綠道將包含9個風情小鎮,串聯94個景點,覆蓋145個村落。建成后,杭州將成為長三角第一個“綠道城市”,中國首個“自行車旅游城市”。全程長達716公里“三江兩岸”綠道,也將是國家第一條濱水景觀道。
望江(湖)休閑景觀帶,即以沿江(湖)200米外向天際線延伸建休閑景觀帶。對沿江礦山整治修復、工業煙筒、廢氣排放口拆除和景觀化改造的同時,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農耕景觀、沿江公園、美麗鄉村、農家樂等旅游休閑元素進行規劃設計,打造旅游綜合體,加強城鄉區域統籌、構建城鄉區域一體化的核心理念。
在整治造紙、電鍍、化工、印染、采砂、采礦等企業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生態轉型,打造“三江兩岸”生態經濟產業帶,把“三江兩岸”生態資源優勢向產業發展優勢轉化。認真謀劃產業發展布局,制定“三江兩岸”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一批生態文化帶、生態休閑帶、生態文創帶和農業觀光帶。 重點推出5類項目:一是轉型升級類項目。對部分影響“三江兩岸”生態景觀的礦山、碼頭和污染企業,實施轉型升級和“騰籠換鳥”,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休閑旅游類項目。推進沿江景點升級和串聯集成,發展觀光休閑旅游;三是觀光農業類項目。按照“園區檔次高、產品效益高、農民收人高”的要求,建設一批油菜花觀光園、蠶桑示范園、蔬菜精品園、農藝生態園等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四是運動健身類項目。按照能承接規模賽事、標準化基地的要求,開發一批綠道自行車、水上運動、高空滑翔等運動健身項目,以水上運動項目為主開辟旅游綜合體項目。五是養老慈善類項目。鼓勵養老機構從城市、郊區向“三江兩岸”轉移,發展養老慈善產業,打造一批集旅游、運動、養老、休閑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
貫穿于大杭州的“三江兩岸”擁有豐富的文化基因,特殊文脈是傳承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源,也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對推動杭州從“誣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發展沿江特色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充分發掘“三江兩岸”的歷史文化內涵,著力于打造現代富春山居圖,切實加強鄉土建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農村原生態保護,尤其是在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中,彰顯“三江兩岸”的文化特色,融入現代文化元素,體現生態文化旋律,展示鄉土文化風貌,建設一批充分體現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元素的鄉鎮風貌風情小鎮。
三江兩岸整治戰線長,任務重,關停搬遷企業多,各項工作與沿岸數百萬人民群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協調難度大,保障任務繁瑣。如何保證整治工程順利實施,杭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條整治大江大河的路子。
在市《“三江兩岸”生態景觀概念規劃》統領下,按照“四規合一”深入實施交通發展、旅游開發、堤防建設與河道整治等控制性規劃,落實景觀廊道、綠道、碼頭等建設項目規劃。全市各區縣(市)也結合實際,分別編制了各自的整治建設規劃,做好與概念規劃對接的同時,進一步做好整治建設項目的方案設計。
為確保“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有序推進,在市委市政府以5年為期,1年全面啟動,力爭3年基本完成的總體框架下,圍繞總體目標的實現,結合各地實際,對各項工作進行細化區分,明確各項工作的時間節點,使整個工作既有長遠的奮斗目標的激勵,又有明確的近期工作目標,便于執行和操作。
市里成立了“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副組長。下設環境整治辦公室和生態建設辦公室,分別設在市環保局和市農辦。組建了市“三江兩岸”現場辦,以市環保局為主,選派有關部門人員進駐現場辦公,負責信息梳理、工作協調、督察落實、情況反饋等工作,形成了“橄欖型”的組織框架。區、縣(市)也都組建了相應的組織框架。
通過建立目標責任體系,把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各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并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在全市上下形成分工協作、良性互動、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的工作機制,通過聯合執法、現場督察、情況通報、工作督辦、專項督察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措施。建立“一月一通報、兩月一督察、季度開例會”等工作機制,加大情況通報和督促檢查力度。工程實施以來,先后組織召開30多次專題協調會議,赴現場督察321次,累計出動人員976人次。各區、縣(市)也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并及時向市里報送進展情況,確!叭瓋砂丁鄙鷳B景觀保護與建設工作上下呼應、整體推進。
為發揮市級財政對“三江兩岸”工程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先后制定出臺了《杭州市“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環境整治項目以獎代補暫行辦法》和《生態建設項目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兩年市級財政累計下達補助資金3億元。在加大市本級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確保了各項目順利實施。
工作中強化整治標準和政策指導,先后編制完善了排污口景觀化改造、碼頭生態化改造、碼頭整治后生態化修復、煙囪景觀化改造4個指導意見,出臺了沿江50米構筑物及廢棄場地整治、綠道建設技術導則兩個指導性意見。同時將“三江兩岸”工程納入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實時管理數據庫,實現項目全過程動態管理和項目進度網上申報。
在全面實施“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作的同時,對重點區域的重點問題實施重點突破。在重點工程的引領下,各項工程有序推進的同時,先后打造了江濱南大道、十里紅葉項目、蘆茨慢生活體驗區、干汾綠道和驛站等18個亮點示范工程,其中,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沙洲島整治、生態景觀護岸修建、污水處理等項目完成量超過目標任務量。
“三江兩岸”整治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計劃到今年底,影響水體質量和兩岸景觀環境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條“山水秀美、生態宜居、城景交融、和諧發展”的黃金生態旅游線,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