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中全會《決定》守護青山綠水動真格
時間:2013-11-20 10:18:44 作者: 來源:人民網
【原文】
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解讀】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原來一直是GDP導向,看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是看GDP增長速度,導致很多地區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實際上過去30多年,一直都是環境給發展讓步的,F在一些地區的考核中也包含環保,但是,環保占的比重還不夠,現在提出來這個(取消GDP考核)是好事。
環保部生態紅線劃分專家組組長高吉喜: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預計2014年將完成全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具體劃定完成后,生態紅線將作為強制性措施在各保護區推行,國家也將出臺系列保障措施。對于生態環境極其薄弱的區域,為保證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政府將運用生態補償機制等優惠政策予以扶持。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生態保護管理體制體現了這么幾個意思,首先,在干部考核機制上,不能以GDP為重了。其次就是要有嚴格的法律制度。還有一個就是要調動社會的積極性,老百姓要去監督。最后一個就是稅收和市場,稅收就是對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稅,要征環境稅,另外可以建立一些碳交易等現代市場機制。這就是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我們國家為了更好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為了更好地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環保體制刻不容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民生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
【原文】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解讀】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國家公園制度是一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實現雙贏的先進管理模式,是讓生態環境與旅游消費達到共存的國際慣例和普遍適用的規律。其目的既維持和保護原生態系統,又要讓該系統滿足人們的休閑、健康、旅游需求。國家公園不同于自然保護區,在自然保護區內不可以搞建設和旅游開發。目前,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存在無序、收費不合理、管理混亂等問題,亟須進一步加強建設。
建設國家公園體制,首先需完善國家公園從建立到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其次,國家公園有各種類型,如森林、地質遺產等,要立法保護好各類國家公園的生態功能,維持其原有特征;第三,要打破地方壟斷,保證公平性,讓每個人都能公平享用這一自然資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國家公園體制的基本定位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通過國家公園體制來保護基本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特殊物種和景觀。這次《決定》提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將在法律層面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重大促進和引領作用,也將通過法律形式向全社會傳遞一個共識:要欣賞、使用但不能破壞生態系統,大家都要來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特定生態系統、物種和景觀,都應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在這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美國和加拿大做得比較好。最終,要將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國家的重要資產和人類的重要遺產。
【原文】
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旭濤:《決定》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從可持續發展方面,提出了加大對領導干部在資源保護方面的考核,這是改革的一大亮點。所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可以理解為一任領導在任時,環境退化沒有顯現出來,但如果是由于他在任時的決策造成的,即使離任了也要進行問責。問責的手段會有多種情況,將來根據相關部門制定的標準,可能會有免職、警告或者是黨內政績處罰等。傳統的干部考核,在內容上比較偏重經濟指標,而且很多是短期指標。雖然在2009年的干部考核辦法中增加了任期考核,但由于一些地區干部調整比較頻繁,任期考核實際上執行得并不是很到位。
環境保護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今后,我國將通過終身追責的辦法懲處損害環境卻一走了之的官員,這也是三中全會在生態環境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三中全會對加強環境保護,特別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若干意見,比如,劃定生態紅線等,環保部將在中央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將涉及到的問題逐一研究后提出具體方案并向社會公布。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建: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終身追責的提法很好,但必須要有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否則可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因此要切實操作,真正追責,才能起到真正的警示效果。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可參考目前已在實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評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后續還有跟蹤監測,目前管理十分嚴格。
【原文】
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解讀】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編制自然資源的資產負債表是制度上的創新。自然資源的負債表就是財產有一個存量,即消耗量,編制自然資源的資產負債表,就是看你原來有多少資源,消耗了多少,有沒有超出極限。
這個制度有兩個作用,第一是進行經濟管理,也就是發展本地經濟的時候一定看看資產負債表,是不是在自然資源欠債很多,發展經濟要先把自然資源恢復了,把綠化、污染治理了才能進行經濟活動;第二是領導干部管理,過去基本沒有自然資源核算,只要他為官一任經濟發展,GDP搞上去了,城市建設搞得漂亮了,他就提拔走了,至于他留下的荒山、污染的水體就不管了,這樣制度是不完善的,這樣下去沒有人對我們的家園負責任,所以要通過這些信息來評價為官者的政績。
全國人大環資委調研室主任王鳳春:要想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需要快速啟動基礎性工作。自然資源資產的綜合考量比較難,可以先從林業、土地、礦產等單個領域入手,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套自然資源的核算體系,下一步納入離任領導干部的審計體系中。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給地方官員戴上環境“金箍”。多年來我國不少地區的發展片面地依靠自然資源,但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還要從干部考核上下工夫。
【原文】
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
【解讀】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資源屬于國家統一管理,必須要有償利用,充分體現資源的價值并防止開采者濫采濫用浪費資源。為此,有必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從試點的情況來看,資源稅的推行是迫切和有效的。財政部在盡快建立資源稅的同時取消其他不合理的賦稅和費用。而一些稀土資源和稀少資源的開采必須要有嚴格的產權,沒有產權證的單位一律不準從事資源的開采和利用。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從價格角度切入的改革必然連帶到已經被人們所高度重視的資源稅改革,資源稅改革是推動基礎品、能源品價格改革的重要契機,牽一發而動全身。
比如,從煤到電的基礎能源的比價關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如何通過改革消除嚴重扭曲,來反映我們現在在資源環境制約之下特別稀缺而珍貴的資源品、基礎品的稀缺性,促使煤炭節能降耗、低碳發展、追求可持續性。但是對煤炭征收資源稅后,根據傳導機制從煤必然推到電,不可能說煤炭稅負上升了以后讓煤炭企業全部吸收,這不合乎邏輯,他可能在市場經濟中吸收一點,但更多的是要往中下游傳導。如果煤炭在開發的環節加上這樣的稅負以后,如何通過正常的競爭讓他往產業鏈的中游和下游傳導是關鍵,這個傳導一定要推到我們電力部門的配套改革。期待著新一輪的價財稅聯動改革,能如愿推動從煤到電一直到破除典型壟斷行業過度壟斷等不良因素的配套改革。
【原文】
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決定》提出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包括對污染物排放的檢測、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林區經營管理體制等五大體系,可以說做到了“全覆蓋、無縫隙”,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所有環節和領域,找到了落地的制度的東西。在微觀上,既要保護資源,又充分利用資源;在宏觀上,政府可以無縫隙管理。
創綠中心氣候與金融政研部研究員李莉娜: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要進一步改革,以適應環境保護的更高目標和更嚴要求。在環境監管中,現在只重視事前監管,放松事中監管和缺乏事后監管。缺乏事后監管是造成我國環境惡化和排放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嚴格環境監管部門的職責和干部的考核,真正發揮好環保一票否決的權力。監管工作中采用行政的手段多,缺乏有效的市場手段。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有些環境污染的危害是跨區域的,如大氣污染、霧霾、水污染等都帶有區域性,必須加強區域的管理部門的職權和懲罰力度。省級環保部門要對縣級環保部門進行直管,減少和擺脫當地政府對縣級環境監管機構的任命和影響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程會強: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大型能源企業將發揮關鍵支撐和表率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