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真的非常缺水嗎?守著滇池卻在喊渴的城市
時間:2013-11-19 09:55:09 作者:魯巖琳 彭婷婷 來源:云南信息報
水對這座城市而言歷來珍貴。
從2009年開始,昆明正式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缺水之城”—當缺水成為一種常態性問題,水也在不斷考驗和挑戰著昆明的城市發展。
漫漫尋水路上,每每驚喜的發現,皆因城市急劇發展的腳步而陷入尷尬,引水“解渴”最終也只能對這座城市作出有限的承諾。
昆明能用的水其實就那么多 ,使用了近800年的松華壩蓄水越來越不夠昆明人喝,2007年,隨著昆明市民不再飲用滇池水,遠在祿勸的云龍水庫開始成為昆明的主要水源,而巨大的云龍水庫也在送水后的4年里險些被抽干,隨后昆明又再次從清水海找來水源,可還是不夠,再從牛欄江引水。但以后呢?
社會關注的目光不斷聚集在水—這個城市的命脈上。遠水解不了近渴,過去如此,未來亦是。
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昆明市發展的主要“瓶頸”。
提上大桶小桶去排隊接水,已成為昆明市民的集體記憶,娃娃也不例外。
我們的城,在高速飛奔中追逐著未來的夢想。當賴以生存的命脈慢慢消耗殆盡,失去了翅膀的鳥兒還如何飛翔?春城,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靈魂……
“昆明是全國14個缺水城市之一,水資源短缺,人均只有約300立方米,與嚴重缺水的以色列相差無幾……”從2009年開始,昆明乃至云南省便與“干旱”“缺水”這樣的字眼掛上鉤。
有人認為這是個偽命題—從古至今,昆明都是一座山水相伴的城市。根據流域內昆明、小河、干海子、雙龍灣、?诖硇运恼緦崪y資料分析 ,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5億立方米淡水,如此豐富的水資源,放在國內任何一座省會城市,都是傲人的本錢。相較于甘肅、寧夏、新疆等西北水資源短缺的省份,人們相信,坐擁500里滇池的昆明絕對不會沒水吃。
而放眼西南,在這個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江河縱橫,我國70%的水資源都分布在這里。
可現今的尷尬卻是,中國水資源正面臨著枯竭的危險,云南便是個典型例子。從2009年開始,連年干旱讓這個水資源豐富的省份旱災頻繁,缺水現象十分嚴重。即便是省會城市昆明,有強大的保供水措施卻也難逃限水尷尬。
2009年,當大旱在西南五省同時上演時,就有跡象表明,這種非洲大草原式的雨季與旱季殘酷交錯的景象,今后或許將持久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事實亦證明,蓄水成了城市生存與發展的長久之道、當務之急。
“百年不遇”的背后,實則是人口劇增、生態薄弱、水利工程準備不足和季風失時交叉所帶來的必然,至今,影響仍揮之不去!袊某鞘谢^程,表現為權力主導下的造城運動,城市“大躍進”式擴張,地下水巨量超采,工業發展竭澤而漁……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盲目大躍進吞噬著既有的水利系統的情況不僅僅是在云南,甚至在整個西南地區都正在上演。
“根據云南省財政廳網站上的數據顯示,云南全省經濟建設支出完成257.5億元,其中用于建設昆明呈貢新區及醫療機構的達21.8億元巨資。而同期用于水利水電設施建設的資金只有1.44億元,而且,這其中的大頭還是在水電而非水利建設上!2010年,《南方周末》報道了西南大旱,其中提及2009年之前,云南、昆明在水利建設財政支出上的薄弱。報道稱,面對干旱,云南仍在“老路”上奮力突圍,水利欠賬背后是財政投入失調帶來的懲罰。
>干旱的影響至今揮之不去,昆明是否陷入用水危機時期?過去5年限水、節水,城市用水在捉襟見肘中勉強撐到雨季,水危機已成不爭的事實。干旱改變和考驗的則是這座城市的供水格局,昆明不可能再安于過去幾十年用水的現狀。昆明市水務局供水處副處長蔣紅艷算了一筆賬,近幾年連續干旱背景下,當下昆明“七庫一站”城市水源比歷史上蓄水量較多的2008年蓄水少了近6成,需要多年調節才能恢復正常蓄水水平。
而今年,記者從昆明市水務局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5~10月,昆明平均降雨量為733毫米,這一數值雖然超過了過去五年昆明平均降雨量同期值,但與歷史同期的降雨量799毫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查詢相關歷史數據也不難發現,近30年來昆明降雨量差距呈現擴大趨勢。這樣的降雨量變化,在昆明城市化、用水量劇增的大環境下,讓這座城市的蓄水量一直在安全紅線左右徘徊。
至今年10月底,供昆明城區用水的“七庫一站”蓄水總量僅為2.2億方。這算是五年來昆明七庫一站蓄水最好的情況,可這也并未明顯扭轉已經持續了5年的供水現實—按昆明目前每天正常用水量90萬方來算,昆明一年的用水至少需要3.3億方,這也意味著昆明一年缺水1.1億方,有122天無水可供。如果除去水庫死庫容,人均每天只有65升水,低于中國人均每天86升的平均水平,昆明目前的蓄水遠遠不能滿足整座城市的需求。
“即便去年清水海投入供水,調水發揮了“及時雨”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認,去年一段時間也曾實施減量供水、加大節水措施,用水方面確實仍然比較緊張,勉強才支撐到汛期。”蔣紅艷說,今年的蓄水目前為止和去年的蓄水基本持平,整個城市的用水情況“還要看明年的雨季是否能正常來臨,如果雨季來臨晚的話也有可能會采取一些限水措施。今年9月25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試通水,明年牛欄江引水工程將在城市供水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每年五月,昆明人從未像現今一樣關注它。每到這個時節便是這座城市用水最尷尬的時期—前期蓄水幾被耗干,后期雨季仍未到來。昆明的水去了哪里?為什么無水可用?不管是滇池還是河道支流,回顧昆明市水資源的現狀,結局有點自食其果。
每一次的工程引水“解渴”,對昆明都是一次極富標志和轉折性的事件。但昆明周邊到底有多少水資源可以利用?
根據資料介紹,昆明市市域江河湖泊分屬金沙江(長江上游,占昆明全地區水系面積的80.6%)、南盤江(珠江上游,占昆明全地區水系面積的18.1%)、元江(紅河上游,占昆明全地區水系面積的1.3%)三大水系。徑流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61條(長江流域53條、珠江流域7條、紅河流域1條)。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73.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55.15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75.4%,地下水資源量為17.98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4.6%。2006年,全市人均年水資源占有量為227立方米。
可近年來昆明市的城市用水卻捉襟見肘—政府解釋,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昆明三者兼有—“昆明市處于珠江、長江、紅河的分水嶺,沒有大江大河過境,沒有直接可以利用的水,所以只有靠天吃飯!笔Y紅艷說,這導致了昆明資源型缺水,而上世紀初曾供給昆明城市用水的滇池水環境污染從而導致水質性缺水。
那么上述水系現狀如何?為何這座城市會無水可用?梳理這些問題,也就還原了昆明尋水路的水源選擇過程,昆明的水能利用的真的只有這么多了。
金沙江水系占昆明全地區水系面積的80.6%,主要支流有普渡河、牛欄江和小江。
發源于尋甸縣的小江,全長140.25千米,部分河床不穩定,含沙量大,易暴發泥石流,直接注入金沙江。
而普渡河則分為盤龍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作為普渡河上游段的盤龍江,是唯一一條橫穿昆明市區的河流,全長93.5千米,流域面積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從上世紀開始,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無節制排放,使該河被污染。盡管盤龍江的主要支流有牧羊河、冷水河、清水河、羊清河,以及供排灌使用的東干渠、金汁河、銀汁河、明通河、永昌河等20余條河道。
上世紀70年代,隨著工廠數量的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增加。據介紹,昆明原有的30余條入湖河流,流經市區的河道污染都比較嚴重,如盤龍江以及大觀河、明通河、船房河、永昌河、寶象河、采蓮河、金汁河、銀汁河等。相對來說,那些不從市區經過的河流,污染就要小一些,本地水資源已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這也是多年來昆明的尋水路為何要舍近求遠的原因。
作為金沙江水系的天然湖泊,滇池在接納20多條河流匯入的同時,也接納了這座城市每天60余萬噸的城市廢水,因而水質近年來一直處于劣V類。從2007年開始,滇池轉為全面治污,停止向城市供水。
而滇池的唯一出口螳螂川,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87億立方米,曾是安寧市的主要灌溉河流。在滇池被污染后,螳螂川也成了被污染的河流。
目前金沙江水系就只有普渡河下端主要支流掌鳩河,以及牛欄江能夠在昆明城市供水方面發揮較為關鍵的作用。
一項2010年來自云南省水文水資源局的研究稱,近年昆明市水資源量監測及其開發利用的有關資料顯示:昆明市水資源總量呈減少趨勢,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也呈下降趨勢。作為全國 l4 個最缺水城市之一,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昆明的城市用水將依賴于外流域遠距離調水,區域間的爭水現象也將越來越突出。由于云南省地質災害頻繁,遠距離調水存在一定的風險 ,應相應加強對遠距離調水的管理 ,隨時做好突發性水安全事故的應急預案。
“人們用"亙古不變"來形容山川河流,現在,山川真的要變了!贝饲榇司,正適用于這座城以及我們坐守的一汪池—滇池,我們真的無法割舍。
“滇池水是昆明人的救命水!贝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滇池研究會秘書長李國春用過這樣的話語來描述昆明用水的危機。
此說并非危言聳聽。從2009年至今年上半年,云南出現的連年大旱步步威逼昆明城市用水的紅線,寶象河水庫、云龍水庫、松華壩水庫都相繼告急。于此,昆明“七庫一站”的供水體系接近崩潰,接受著史無前例的挑戰。
自來水管理部門限片區供水、居民戶自然斷水,城區部分高層樓房長期無水可取成為這座城市最現實的水荒鬧劇。
每天早上上班前把水龍頭打開接水,擔心下班之后沒水做飯是大部分市民應對缺水的焦慮心態。人們不敢想象這座城市突然全部斷水會是什么樣子……每個人都成為這座城市用水的觀望者、彷徨者、建議者。
滇池蓄水庫容達15億余立方米,是維護昆明區域生態環境的基本條件,歷史上,滇池曾和松華壩以及地下水水源,一起供給昆明的城市用水,也是重要飲水、供水水源。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滇池被污染后,昆明主要就是通過周邊縣境水庫來供水,而滇池水體雖然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但在工業用水難以保證的當時,很多工企業用水均取自于滇池,滇池用水量達2.9億立方米以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昆明先后修建五座水廠,取水于九龍池(水源地位于翠湖內)、松華壩水庫、白龍潭、老黑龍潭、滇池等水庫泵站,五個水廠的修建初步使昆明市區供水形成了以上游水庫和下游滇池相互調劑的環形供水系統。
此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李國春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本世紀這60年中,大旱共出現了23 年,平均2-6年出現一次旱災,大小旱共出現34年。因區域性氣候問題也加劇了昆明的用水緊缺。
盡管近年來,昆明通過加大周邊水庫修建來解決城市缺水問題,但隨著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昆明從未徹底解決城市用水緊缺的狀況。
而回歸眼下,調水也已經被提前預估出了緩解城市用水方面的“壽命”—2007年3月25日,掌鳩河引水工程向昆明試供水,時年也結束了昆明引用滇池水的歷史,但這一局面并未持續多久。
其實早在2007年,掌鳩河引水工程完成后,昆明就已在籌劃清水海引水。有人士表示,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到2020年昆明還將面臨缺水。而掌鳩河引水供水,只可以滿足2015年前的昆明用水。
2012年4月,清水海水庫正式為昆明送水。而實際上被寄予厚望的清水海也只能滿足城市生活用水,而對一些工業用水,則無法保障。此外一直被看好的清水海、云龍水庫、松華壩聯合供水局面,也只能暫時緩解昆明2025年以前潛在的缺水問題。
當然,就是剛剛通水的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雖讓滇池得到補給,但也非長久之計。依據云南的規劃,到2030年牛欄江不再“借水”給滇池,牛欄江只能滿足曲靖城市的發展需求。
水資源稀缺束縛著昆明前進的腳步,昆明如何破除這一困局?長期研究滇池及周邊生態水系的李國春認為,解決昆明之渴還得回歸滇池,最終把滇池治理成為昆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后備飲用水源。但是,從金沙江上游引水是治理滇池水體最好的辦法,這也是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云南就已提出的構想!叭绻彘_工,把金沙江的水調進滇池后,就能接上牛欄江的水”。
此外,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長江、黃河、珠江、淮河幾大水系近幾年水資源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有研究者稱,應本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思想,在本區域內解決新昆明建設中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輔以其他調水工程。而滇池作為昆明的母親湖,回歸水的比率大約為30%,不能放棄長遠的治理目標和滇池的飲用水功能,應努力將其治理好,使它恢復湖泊水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否則無法解決水資源量的平衡問題。
會澤縣馬路鄉岔河村,大旱時節娃娃們也要到江底背水。
為了抵御大旱,岔河村民在山上挖水窖來存儲雨水。
陸良縣大莫古鎮一村民牽著馬走過一個水庫,庫底早已龜裂。
解昆明之渴要開源更要節流
耗水企業在發展,城市人口在增多,城市規模在膨脹,但是水資源供給卻在下降,城市節水水平還處于低水平,水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低,這是造成昆明城市用水供需緊張最大的矛盾。對于每位市民、每個家庭來說,節水都是一場馬拉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城市化建設本身需要耗水,城市的生活方式決定生活用水的增加,不論國內外,大城市一定是耗水的主體。城市用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幾乎所有的大城市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用水問題—城市之渴。而過去的城市用水、局部性的規劃,幾乎都不利于一個城市長遠的發展。
昆明市缺水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昆明如何發展?在水資源緊缺之下,眼下這些問題不得不思考。
云南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國際水歷史學會主席、法國水科學院院士鄭曉云研究水資源課題多年,“對于昆明的水資源來說,矛盾卻恰恰在于,需求增加了,但過去基本上能滿足昆明城市用水的水資源大多已被污染,無水可用”。和其他學者專家一樣,審視這座城市的現狀,鄭曉云同樣認為,目前依靠水庫、依靠遠程調水還是不能夠滿足昆明日益擴大的城市規模,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城市用水問題。
“昆明水資源和城市發展的沖突還是會越來越大,再加上近幾年干旱,實際上昆明水庫的蓄水在保障供應城市方面還是危險的!编崟栽普J為,城市作為高耗水主體,在水資源供給上一方面要開源,另一方面要節流!暗俏覀儸F在的體制,造成在節流方面并不注意!
目前對于城市生存、發展的政策幾乎都是傾向于全力保障城市供水,某些問題上也導致了水資源分配不公—集中了經濟力量、話語能力和社會關系的城市無需為用水發愁,干旱來臨,城市卻仍一切如常,流水潺潺的景觀一如既往地在運轉;而周邊甚至邊遠的農村卻陷入飲水難,甚至無水耕作。用于保障農業用水的水庫,功能也變成保障城市用水。
今年,《南方周末》在回顧北方缺水、南水北調十年時指出,“這些積年沉疴,并非一個南水北調工程就能亡羊補牢,也并非制定一個生態補償政策就能安之若素。這需要的是中國社會發展模式艱難轉型”。
那么,昆明這座已經患上“饑渴癥”的城市該何去何從?鄭曉云亦有憂思:“城市節水!這個問題其實和開源一樣重要!
與鄭曉云的觀點不謀而合的是,國務院調水辦首任主任張基堯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同樣表示:“不能調了水,而丟了節水。中國解決水的供需矛盾,出路在節約用水,依靠調水維持經濟發展是沒有出路的,只會破壞了水的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律。如果解決不好水資源浪費問題,中國經濟就有可能有很大的危機!
開源方面,鄭曉云認為滇池仍是不能舍棄,即便不能飲用但如何充分把滇池水再次利用起來,這其中仍有很多文章可作!皣夂芏喑鞘,如巴黎、東京,城市水管是兩條,一條是飲用水,一條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可能是中水的循環再利用,也可能是處理水平低一點的河湖水。滇池水經過一定的處理,來供給部分企業用水未嘗不可實現!
而對比下來,目前昆明市中水循環利用、雨水收集再利用方面做得仍然不夠!按蟮揭粋城市,小到一個單位、企業,如何實現大規模地循環利用水,這些是要考慮的!
鄭曉云說,大規模雨水收集利用自古就有,羅馬、希臘兩三千年前就利用水窖進行蓄水,而伊斯坦布爾自古以來水資源供給差,所以在城市地下修有巨大的地下蓄水水窖!拔覀兡茉谕饷嫘匏畮,城市里為什么不能修?”鄭曉云舉例說,單位可利用樓頂面積、院壩面積安裝設施后進行雨水收集,基本可實現每年單位洗車、澆花、沖廁所的用水。
“我感覺我們現在解決用水這個問題的思維是比較單向、比較落后的,只是限于大量地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調水,而沒有在綜合治理方面下工夫。既要多元化開源,更要多元化節流!
據了解,目前我市居民用水量占全市用水總量的58%。而現實的一筆賬是,如果昆明市65萬戶家庭,每個家庭每月節約1噸水,全市就能節約65萬噸水,就能滿足半個昆明的日均用水。作為嚴重缺水城市的昆明,已于2009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節水社區”建設。截至2012年初,全市已有53個節水社區。
遺憾的是,目前的社區節水更多的是停留在減少地漏現象、避免水資源流失的層面上。如何提升節水水平、讓節水工作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而非特殊時期的臨時之舉?鄭曉云認為,這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社會建設,提升節水文化意識、培養行為的養成!霸颇鲜〕鞘泄澦捻椖恳呀涍M入省政府及領導的視線,重點考慮節水。政策環境上可能會包括限制性政策和獎勵性政策,對于高耗水企業會有一些淘汰或限制措施!
要把昆明建設成面向東南亞的國際性大都市,從長遠來看,依靠長距離遠程調水終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上策,還要從自身、從本質上找到問題的關鍵—多元化開源、節流才是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最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