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熱驅動力清晰 環保藍圖現輪廓
時間:2013-11-14 10:17:47 作者: 來源:北極星節能環保網
一些機構預測,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有相關環保支持政策出臺,同時水污染防治計劃及土壤防治行動計劃也將在今年底明年初陸續推出,政策對板塊的支持力度仍較明顯。加之全國各大城市頻現的重污染天氣,PM2.5、污水處理、尾氣治理等相關概念板塊居股市漲幅榜前位。分析人士指出,三中全會政策預期和霧霾天氣頻現,刺激“美麗中國”概念卷土重來。
從三季報來看,板塊內不少企業的盈利能力保持快速增長,行業向上發展的趨勢不改,不少機構給予環保行業以維持 “增持”的評級。
近期 “美麗中國”熱再次襲來,有著“天時”、 “人和”的雙重原因。一方面,“十一”之后管理層出臺不少環保利好政策,包括中央投資50億元治理京津冀六省市大氣、國務院發布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等,市場普遍預期三中全會將出臺支持環保產業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近期霧霾天氣再度頻現,加上北方城市冬季供暖將至,市場對城市空氣質量的關注度再度提升。分析人士認為,受政策預期推動,氣候環境、資金配置等因素影響,環保熱潮在三中全會前后將達到高潮。
目前來看,環保類上市公司基本面依然較好。未來,隨著國家投資的加速以及上市公司項目的不斷落地,預計環保類上市公司將取得快于行業的增速。上海證券研究員楊彥、王昊認為,國內環保投資由2001年的1106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6592億元, 10年間環保投入翻了6倍,年均增速接近20%。在 “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將達4.5萬億元,行業發展空間巨大。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 《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明確環保行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9月,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出臺以及發改委調整環保電價,都彰顯出本屆政府對于環保行業的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望加大對環保板塊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投入力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出臺。
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具先發優勢的龍頭企業將憑借出眾的技術、資金優勢和豐富的施工經驗,受益于不斷擴大的市場空間,持續獲取訂單,從而獲得持續的穩定性收益;谏鲜鲈,仍維持行業 “增持”評級。
從營業收入、凈利潤看,行業保持高增長。 2013年前三季度,大氣治理、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產業收入增速快。環保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收263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大氣污染治理95億元,同比增長31%;污水處理31億元,同比增長51%;固廢處理104億元,同比增長32%;工業節能21億元,同比增長2%;環境監測12億元,同比增長20%。大氣治理、污水處理行業利潤增速高。前三季度,環保上市公司累計實現歸屬凈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大氣污染治理9億元,同比增長60%;污水處理4億元,同比增長28%;固廢處理10億元,同比增長7%;工業節能2.4億元,同比下降30%;環境監測2億元,同比增長9%。
環保行業整體毛利率小幅回落、期間費用率基本穩定。環保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毛利率26.1%,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其中,大氣污染治理24.1%;污水處理31.2%,下降4個百分點;固廢處理22.6%,下降2.7個百分點;工業節能32.3%,下降2.9%;環境監測48.7%,下降4.8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期間費用率保持穩定,同比幾無變化。銷售費用9.1億元,費率為3.5%;管理費用22.3億元,費率為8.5%;財務費用4.5億元,費率1.7%。環保上市公司總體負債率低于傳統工業行業,仍有提高資金杠桿的空間。前三季度環?傎Y產89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2%,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其中,大氣污染治理負債率50%,污水處理負債率29%,固廢處理負債率50%,工業節能負債率28%,環境監測負債率15%。
環保產業潛在需求巨大,產業中長期發展的驅動力清晰,近期事件催化劑豐富,短期資金配置聚焦環保板塊。環保行情具持續性,雖然短期走勢受事件驅動影響存在起落,但大方向和基本邏輯未改變。推薦的組合是:細分行業處于上升期,強者恒強,綜合環保服務商成為擴張之路,如中電遠達、桑德環境、碧水源、國電清新、首創股份;謀求異地擴張的公司,如維爾利、南海發展;轉型從事環保的公司:如盛運股份、隆華節能;受益于公用事業價格改革。
具體到環保的細分領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水處理和大氣處理領域的相關公司最值得看好。金利豐證券認為,市場憧憬將有環保政策出臺,相關環保節能類股份近期走好。在人口增長、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帶動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其中污水處理尤其值得關注。
今年中國內地污水處理量為711億噸,按年增長4.41%,同期,工業污水處理市場規模將達34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達18.03%;主要城市的平均工業污水處理費由每噸1.17元升至1.31元,按年升11.97%。安永報告指出,工業化是令耗水量及污水排放量增加的一個主要因素,預期內部消費上升及基礎設施投資相應增加,會帶動鋼鐵、造紙及紡織等耗水行業的產出持續高企。預期這些耗水行業持續發展會推高未來對工業污水處理及供水的需求。 “十二五”期內,中央計劃投資4300億元人民幣用于污水處理。另外,一些污水處理企業開始于近期簽署大額項目。有媒體報道,萬邦達與神木天元化工簽署約3.9億元的工業廢水處理項目,該金額占比達前者2012年總收入近七成水平。永清環保、國電清新等公司也在近期接到大單。
我國大部分地區再現霧霾天氣,尤其是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4.7天,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公開資料顯示,“十二五”以來,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政策路徑越來越明晰,特別是對占據污染源最大主體的電廠煙氣污染方面,去年環保部頒布 “史上最嚴”《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隨后在一系列規劃中不斷強調火電廠煙氣硫、氨氮等排放量削減目標,去年底又發布火電脫硝電價補貼政策。今年9月12日,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指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分別下降25%、20%、15%左右。這意味著,我國的環境治理問題已由單純的污染治理轉向真正改善環境質量,脫硝、除塵、脫硫的改造需求必將興起,煙氣綜合治理及特許經營模式也將進一步得到推廣。
此外,中央及地方更是加快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步伐。今年10月,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各地如南京、北京等也在冬季供暖時加大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
前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會公開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總報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詳盡的改革 “路線圖”,方案內容如得以通過,環保產業未來發展藍圖也將逐漸清晰,影響深遠。
根據“383”改革方案,將引入市場化的生態環保促進機制,實行更嚴格的環保制度。建立地區減排合作機制和各種排污權交易制度,形成市場化的減排激勵。完善地區間生態補償和生態支付制度。逐步提高礦產開發的環境補償標準,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加快制定和出臺《清潔空氣法》,修改《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規,加強環保執法。
方案指出,要以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大幅度實質性減少行政審批為重點,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促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 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明確提出“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
方案提到,要以優先調整事權、帶動財力重新配置為重點,啟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針對現存的政府事權不清、收支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應在維持宏觀稅負和中央財力集中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劃部分事權建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將科學監管提上日程,或將為環保產業市場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規范市場秩序,鼓勵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