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干涸成常態 鄱陽湖怎能每年“死一次”

時間:2013-11-11 10:11:11 作者:  來源:新華時政

核心提示:根據11月4日衛星監測,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僅為1375平方公里,較8月7日遙感監測的水面減少1447平方公里。與歷史同期相比,鄱陽湖水面更是偏小了25%,這也是近十年來衛星遙感監測到的同期最小水面。雖然每年鄱陽湖都有枯水期,可是枯水期年年提前,枯水期最低水位年年下降,這不能不引起相關部門的警覺。極端天氣增多、湖區用水量增大、上游水庫群汛后蓄水……都是鄱陽湖每年“遭此劫難”的原因,要采取綜合性應對措施,理順河湖關系,加快現有提水灌溉設施的改造,建設鄱陽湖與長江上游水工程,周邊五條河流水工程的聯合實時調度平臺,最重要的是,提高江西現有森林質量,提升森林蓄水能力。

季節性干涸幾成常態!

最大淡水湖變身“河溝”傳統“水鄉”頻鬧“水荒”

11月初,九江市廬山區姑塘鄉鄱陽湖畔,干涸的湖底開滿了紫紅色的蓼子花,集聚著許多攝影發燒友和野餐的人們。堤壩上滿是來自各地的自駕車,一些越野車開下堤壩,在“草原”上飛馳。

姑塘鄉的程文偉9月底就把200多只羊趕到了這片“草原”。在鄱陽湖邊放了20多年羊的他告訴記者:“今年湖水退得早,我把羊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放下來吃草!

今年10月中旬以來,受持續少雨和長江水位降低的共同影響,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枯水期再次大幅提前。目前,鄱陽湖水位接近極枯水位,一條條“河溝”替代了寬闊的水面,遼闊的草原替代了浩瀚的湖面。

鄱陽湖持續低枯水位的到來,使周邊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變得窘迫起來。

長江干線全面進入枯水期

11月9日,進入枯水期的長江干線江西九江段大面積江灘裸露,貨船在低水位下通航。受長江流域降雨量偏少和上游來水量銳減的影響,進入10月份以來,長江中下游持續低水位徘徊,目前已創今年入秋以來最低,長江武漢、九江、南京、揚州等各主要站點均到達枯水位,標志著長江干線全面進入枯水期。由于長江枯水期水位下降較快,航道變淺變窄,對船舶航行帶來一定影響。

天災?人禍?

星子站水位在10米以下意味著鄱陽湖進入枯水期。但近年來鄱陽湖枯水時間逐步提前,枯水時間不斷延長。江西省水文局的統計分析顯示,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時間在1956-2002年期間平均為12月1日;在2003-2013年期間平均為10月27日。今年鄱陽湖星子站枯水位出現于10月19日,較之1952—2002年期間平均出現于12月10日,提前了52天。

近年來持續極端氣候是鄱陽湖“喊渴”的一大誘因。江西省水文局局長譚國良說,每年冬季鄱陽湖都會出現枯水,但近年來降雨時空分布極端不均的情況突出,雨季雨水偏多,枯季雨水偏少。今年鄱陽湖枯水時間提前與近期降雨異常偏少有關。氣象監測資料顯示,今年9月以來,江西平均降水量為65.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等專家認為,上游河流大量水電工程興建,汛后蓄水也是鄱陽湖水來量減少的一大原因。江西省水利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長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庫共29座,防洪庫容合計530億立方米,其汛后集中蓄水運行正值鄱陽湖流域枯季,造成中下游的部分河湖尤其是鄱陽湖低枯水位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等重大變化,對境內水資源的“拉空”作用明顯。

有一些專家也認為,周邊河流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也使鄱陽湖水出流加快,蓄水量減少;部分河湖的大肆采砂現象加劇湖床和河道下切速度;鄱陽湖整個流域內,河道外用水量大幅增加也是湖水減少的原因。

三峽

2013年11月2日 三峽水庫蓄水突破174米 進入“最后一米”沖刺階段 11月2日拍攝的三峽水庫蓄水后的高峽平湖風光。當日凌晨2時,三峽水利樞紐上游水位已達到174.03米,新一輪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后一米沖刺階段。據三峽樞紐梯級調度通訊中心負責人介紹,近幾天對長江上游降雨情況的監測顯示,流域內出現普遍降雨,對長江上游干流及支流的流量形成了補充,有利于保證三峽水庫蓄水的入庫流量。依照目前的水量條件,此次蓄水到175米有望在11月上旬或中旬實現。

三峽水庫新一輪試驗性蓄水

11月2日2時,三峽水利樞紐上游水位已達到174.03米,新一輪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后一米沖刺階段。

實時水情信息顯示,11月2日2時,長江上游來水量約為8200立方米/秒,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為6160立方米/秒。上游來水量與前幾日基本持平。

三峽樞紐梯級調度通訊中心主任肖舸介紹,近幾天對長江上游降雨情況的監測顯示,流域內出現普遍降雨,對長江上游干流及支流的流量形成了補充,有利于保證三峽水庫蓄水的入庫流量。

為確保庫區通航安全,長江海事部門對三峽庫區17米以上的超高船舶采取“限高”措施,切實加強安全監管。庫區的重點航段、水域、碼頭,海事部門實行全天候監控。

三峽蓄水加劇鄱湖枯水困局

獲得國家水利部驗收,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承擔的《三峽工程運用后對鄱陽湖及江西“五河”的影響研究》顯示,三峽工程運行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整體表現為“預泄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三峽水庫調度對鄱陽湖水位影響最大的時段是每年10月至11月的蓄水期,造成鄱陽湖枯水和干旱的提前、加劇。

研究成果顯示,每年9月至10月是三峽水庫蓄水期,正值長江水位下降,鄱陽湖及“五河”進入枯水期,鄱陽湖區開始退水,三峽此時減泄使鄱陽湖水位較之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如省水文局2012年1月2日8時的監測統計顯示,我省境內五大河流的入鄱陽湖流量只有732立方米每秒,而鄱陽湖的出水流量則達到了1280立方米每秒。鄱陽湖湖水被急劇“拉空”,水位快速下降。

“三角戲”變得復雜

位于長江中下游交接處南側、我省北部的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其上承我省贛、撫、信、饒、修五大河流之水,下接長江,是長江中下游僅存的兩個通江大湖之一。鄱陽湖流域面積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年均徑流量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5.5%。

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面世前,鄱陽湖與“五河”、長江以純自然的方式上演“三角戲”。鄱陽湖水位變化受“五河”和長江來水的雙重影響,汛期(4~9月)長達半年之久。進入10月份,湖區水位下降,湖區最低水位一般出現在1~2月。三峽工程運行后,以往的“三角戲”變得復雜。[詳細]

上游河流大量水電工程興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等專家認為,上游河流大量水電工程興建,汛后蓄水也是鄱陽湖水來量減少的一大原因。江西省水利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長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庫共29座,防洪庫容合計530億立方米,其汛后集中蓄水運行正值鄱陽湖流域枯季,造成中下游的部分河湖尤其是鄱陽湖低枯水位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等現象。

人與自然

10月28日,在江西省都昌縣印山附近水域,民眾布置抽水設備。連日來,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快速下降,提前進入枯水期。10月28日早8時,鄱陽湖江西都昌站水位為8.35米,較前一天下降0.15米,為歷史同期最低。目前,湖水還在快速下降中。持續的低水位造成江西省都昌縣城及周邊鄉鎮供水緊張,居民生產生活受到一定影響。

水位下降直接導致候鳥數量減少

2003年以前,長江水與鄱湖水有清晰的分界線:江水很濁而湖水很清,F如今分界線仍然存在但恰恰相反:鄱陽水很濁而長江水很清。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原因是,三峽工程蓄水使湖區約50%的水量提前出湖入江。鄱陽湖水位變化和泥沙變化,改變了“五河”入湖水在湖內滯留時間及換水周期,影響到水污染物的稀釋和擴散,在一定條件下對湖區水環境質量可能產生影響。

鄱陽湖水位變化的同時,候鳥數量與以前的百萬只相比減少了很多。如2006年冬至2007年春,鄱陽湖區越冬候鳥約46萬多羽;2007年冬至2008年春,鄱陽湖區越冬候鳥約37萬多羽。

中國最大淡水湖頻鬧“水荒”

余干縣、鄱陽縣、都昌縣等地一批沿湖鄉鎮水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取水困難甚至是無水可取的情況;沿湖部分農村地區因為地下水位低,飲水井、壓水井出水嚴重不足,不少農戶的水井每天出水量僅夠1人飲用。

在鄱陽湖邊捕魚20多年上饒市余干縣漁民熊琴說:“今年水少魚不好打,量減少了好多。”由于水位下降過快,漁業資源明顯減少,今年捕撈期比往年縮短1個多月且捕獲量銳減。湖區漁民收入不到往年的1/5,紛紛外出打工謀生。低水位還導致贛江中下游江段部分船只擱淺、停航,航運受影響。

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華分析,鄱陽湖低枯水位使得洲灘外露,帆蚌、河蜆、螺螄等底棲動物及植物死亡,很可能影響越冬候鳥的食物來源。

80多萬人飲水受影響

近段時間以來,江西境內江河湖泊低枯水位持續走低已對城鄉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響。截至目前,江西境內已有82.2萬人飲水受影響。江西省正在緊急調度,確保城鄉居民飲水。

據江西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消息,江河湖泊低枯水位持續走低已導致江西部分市縣城市供水出現緊張,都昌縣甚至采取三級提水方式為縣城供水;部分山丘地區群眾飲水出現困難,萍鄉等地部分鄉鎮已采取送水緊急措施,萍鄉、上饒、宜春等部分農村地區開掘應急水井,緩解用水緊張局面。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