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缺不缺標準

時間:2013-09-27 14:17:27 作者:  來源:人民日報

●強制性標準并非越多越好、越高越好。在當前標準數量已經不少、商品質量問題仍頻頻發生的情況下,全過程的嚴密監管、事后追責及時到位,相比提高標準更為重要

每當發現產品或服務的問題,總有人炮轟標準缺失。最近,“為何沒標準”的指責就在多個領域頻頻出現。出現了水龍頭鉛析出量超標傳聞,有人質問:國家標準為何不早做規定?逛商場覺得太冷,有人質問:既然節能這么重要,為什么不用強制性國標規范公共場所空調溫度?甚至發現月餅保質期有長有短,也有人質問:為什么不能統一標準,減少大家的疑慮?

的確,我們需要標準來規范和指導經濟社會活動,而作為質量管理的基礎,標準也確實影響著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標準越全面,可鉆的空子就越少;只要約束機制跟得上,標準越高,產品與服務質量就越高。然而,標準也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發現問題就打標準的板子,可不一定都能打到“七寸”。

標準具有滯后性,只能亡羊補牢,無法防患于未然。標準和法律法規類似,勢必先有實踐,在實踐中發現了問題、總結出經驗,才談得上制修訂標準。發現牛奶中還可能含有三聚氰胺后,人們才能知道牛奶標準也要有三聚氰胺限量規定?萍歼M步總是日新月異、人們的認識總在不斷革新,從這個角度上講,標準一經誕生,就處在了缺失和過時的狀態。因此,除了要隨情況變化及時制修訂標準外,還要加強產銷過程監管,質量才能有保障。

標準也有副作用,并非數量越多越好,更不能各個都強制。我國標準目前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強制性標準是底線,一般只涉及健康安全環保。推薦性標準是指導,指導企業如何滿足底線或市場需求。不管是哪一種標準,既然給出了規范,就一定會或多或少地抑制創新。一如月餅保質期,如果規定太死,生產企業就無法通過技術進步創新出保質期長且健康的月餅,也沒有動力開發保質期短但添加劑少的月餅。這樣一來,市場競爭方式趨于單一,優勝劣汰作用就會受到抑制,對消費者和產業發展都不是好事。

即便那些該用強制性標準規范的問題,也不是說標準越高越好。以飲用水為例,我國飲用水國標有100多項強制性規定,是世界上要求最高的國家之一,但由于自然條件和生產能力沒跟上,多數城市無法滿足,標準施行日期不得不一再延后。超前的嚴格國標并沒能起到提高自來水質量的作用,反而使行業實際處于沒有技術依據的狀態。相反,家電能效等級標準則是先引導產業技術進步,等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后才提高標準,效果就好得多。

實際上,我國已有上萬個強制性標準,現在的問題不是強制性標準太少,而是強制性標準太雜太亂,該管的問題沒有管好,不該管的又管得太多。有時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制性行業標準和強制性地方標準還有參數打架的情況,導致企業無所適從。當務之急應是抓緊梳理強制性標準,參數打架的盡快統一,過時的及早修訂,欠缺的抓緊補上,而能交由市場解決的問題就少做硬性規定。

何況,有了標準,不管是推薦性標準還是強制性標準,也不是萬事大吉。監管部門,尤其不能因為已出臺了標準就覺得盡到了責任。全過程的嚴密監管、事后的追責,與確定合適的標準同樣重要。在當前標準數量已經不少、商品質量問題仍頻頻發生的情況下,日常監管及時到位,顯得更加迫切。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