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水價改革還不到位 階梯水價為何推廣難
時間:2013-10-06 10:01:00 作者: 來源:中國環境報
根據上海市發改委公布的兩套調價方案,自來水價格擬每立方米上漲0.85元,即綜合水價從目前的每立方米2.8元提高至3.65元,兩套方案的區別在于實施單一制還是階梯式調價。
近年來,我國多地相繼召開聽證會擬提高水價,一時間,關于水價為什么漲、漲多少合適的話題成為輿論中心。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曾表示,中國36個大中城市,已有17個城市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多數城市對非居民用水實行了超計劃、超定額加價收費制度,但中國現在的水價改革還不到位。
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明確提出要深化價格改革,涉及電、成品油、天然氣、水資源等多個領域。目前,水資源改革已經在實際操作層面開始布局,一方面,國家發改委在制定水價改革的相關全國性指導意見;另一方面,近20個省市相繼啟動水價調整政策程序。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2月開始,國內多個城市公布或準備聽證水價上漲方案,水價平均上漲幅度達到了30%。比如,長沙居民用水價格從每噸1.88元上調至每噸2.58元;廣州、海南公布的兩套水價聽證方案都要比原標準高;重慶計劃推進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等。
國家歷來非常重視階梯水價推廣工作,在眾多節水措施中,階梯水價是較早提出的措施之一。2000年10月,有關部委就明確提出要“提高城市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標準,適時推進階梯式水價和兩部制水價制度,促進節約用水”。此后,從2006年起,寧波、南京、蘇州等城市陸續實行了階梯水價改革。
據《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到2030年,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按國際上承認的標準,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為用水緊張的國家,我國節水形勢嚴峻。合理的水價機制是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最佳方式,階梯水價因此備受青睞。
但要執行階梯水價,前提就是“水表出戶、一戶一表、計量到戶”。因一戶一表推行過程存在一定難度,目前全國僅部分城市執行階梯水價,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其中水表出戶費用較高、抄表難以及時準確、戶均人數差別太大等成為主要問題。
比如,鄭州原本計劃在2007年底前實施階梯水價,卻一直未能真正實施。據悉,鄭州市現在仍有30萬戶居民未能完成一戶一表改造,無法實現抄表到戶,成為鄭州實施階梯水價的最大障礙。
而在蘭州市的水價調整聽證會上,水務部門有關人士透露,蘭州市需要進行戶表改造的居民有52萬戶,改造完成共需要9.6億多元。這筆錢該由誰出?政府、企業和用戶該怎樣分擔?這都成為目前制約蘭州實行階梯水價的最大困難。
此外,與現行的水價征收方式相比較,階梯水價的抄表和收費均需更多工作量。目前,自來水公司可以每兩個月抄一次表,而階梯水價就需要更加嚴格和準確地抄表和收費,成本自然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公開資料顯示,國內第一家實行抄表到戶的銀川自來水總公司目前還背負著沉重的財務包袱。業內人士稱,抄表到戶的改造意味著改造過程中的漏損得由自來水公司承擔。
面對政府提出的調整水價問題,供水企業往往面臨公益行業和收入自負盈虧的兩難境地,性質定位模糊不清,很多涉及成本與責任的問題都難以很好解決。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中國現在的水價改革還不到位。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的統計,中國現在城市自來水廠中,約有30%是虧損的,與水費附加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也不到位,全國大概有1/4的污水處理廠正面臨虧損問題。
根據廣州市價格成本調查隊出具的《2008年~2010年廣州市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監審報告》(簡稱成本監審報告),2008年~2010年,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的核定年供水量為11.87億立方米,單位供水成本為2.016元/立方米,遠高于廣州市物價局2005年批復的1.69元/立方米,導致企業連續3年虧損,主營業務2010年虧損接近4個億。
水價與成本倒掛也成為很多地方水務企業經營困難的重要原因。不僅是企業虧損,各地每次上調水電油氣等資源類公共產品價格,有關方面雖然召開調價聽證會,但每次聽證會總會引來多種議論。其核心原因在于,聽證對象的成本構成不透明,不少公眾懷疑其成本構成存在造假問題。
比如,廣州市價格成本調查隊在對廣州市自來水公司2008年~2010年的供水成本進行監審時發現,廣州每噸自來水的成本被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多報了0.35元,虛高比例達17.26%。
業內人士表示,水價應該上漲,但上漲的前提必須是公開和透明,并且在上漲之后能夠提高供水質量和服務質量。
此前,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價格上漲,公共資源漲價是大勢所趨。而水資源緊缺,水資源費逐年提升;水污染加劇,污水處理成本日益增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水價上調理所當然。
但必須注意水價的合理提升,由于階梯水價實施涉及多方面、多地區,在實際工作中,是否實施階梯水價應該進行科學論證,因地制宜地實施,避免不切實際地“一刀切”,避免加重使用者的生活負擔,也要有利于社會節水意識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