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周生賢:堅持不懈探索環境保護新路

時間:2013-09-25 10:19:56 作者:  來源:學習時報

記者:人類發展史既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請您簡要介紹一下人類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探索歷程。

周生賢:人類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人類出現以后,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就緊密聯系在一起。環境問題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從全球視野看,人類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主要經歷了沉痛的代價、寶貴的覺醒、奮起的飛躍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沉痛的代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傳統工業化在創造無與倫比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大范圍破壞生態環境,大量排放各種污染物,人類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從20世紀到30年代開始,英、美、日等國家相繼發生了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階段,寶貴的覺醒。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引發了人類對傳統工業化道路弊端的反思,喚醒了人類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環境覺醒歷史進程中,出現過著名的三本書。第一本書是《寂靜的春天》,其代表性語言是,“不解決環境問題,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第二本書是《增長的極限》,其代表性語言是,“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第三本書是《只是一個地球》,其代表性語言是,“不進行環境保護,人類將從搖籃直接到墳墓”。

第三階段,奮起的飛躍。經歷了沉痛的代價和寶貴的覺醒之后,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問題不斷進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環境與發展會議為標志,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四次歷史性飛躍。

第一次飛躍是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世界各國開始共同研究解決環境問題。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確立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共同看法和原則。

第二次飛躍是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第一次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進行認識,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倡導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成為國際環境與發展合作的基本原則。

第三次飛躍是 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會議提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必須同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相協調。

第四次飛躍是 201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會議發起可持續發展目標討論進程,提出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正式通過《我們憧憬的未來》這一成果文件。

記者:在世界環境保護歷程中,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

周生賢:環境與經濟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

縱觀世界環境保護歷史,發達國家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調整和轉變,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絕路逢生型。以德國為代表。二戰后,德國經濟發展優先,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從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國家戰略從經濟發展優先逐步調整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通過實施一系列環境法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嚴重的環境污染得到治理。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變清了,空氣污染減輕了。

二是奮起直追型。以日本為代表。二戰后隨著工業發展,日本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日本一開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礙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環境,結果沒有擺脫公害事件爆發的厄運。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四件。從1970年開始,日本確立環境優先原則,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環境法律和標準,經過幾十年努力,基本解決了工業污染問題。

三是跨越發展型。以新加坡為代表。新加坡在工業化初期就開始實行城市功能分區,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離,避免市區環境污染。經過加快建設完善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保持了清潔和優美的環境,成為舉世聞名的“花園式城市”。

記者:發達國家環境保護有哪些經驗教訓?

周生賢:發達國家環境保護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和汲取。主要教訓是:發達國家曾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我國不能重蹈覆轍,必須努力避免,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基本經驗在于:一是建立以高違法成本為理念的環境法律體系,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嚴格執法。二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經濟發展中找出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強化環境經濟政策激勵,推動環境成本內部化。四是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推進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

記者:伴隨著國際環發事業的發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周生賢: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與國際環發事業基本同步。1972年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 32字環保工作方針。1983年,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1992年,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近年來,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重要變化。一是強力推進污染減排!笆晃濉蔽廴緶p排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電廠脫硫機組比例由14%提高到 90%。二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2008年以來,環境保護部拒批345個、總投資近1.2萬多億元的“兩高一資”、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項目。三是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積極落實《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屬、化學品污染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制定《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深入推進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全國七大水系好于類水質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V類水質比例由27%下降到12.3%。建立健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新機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期間的環境質量。五是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 135億元,實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支持2.6萬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建設,5700多萬農村人口受益。

記者: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突出,環保工作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周生賢: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環境質量改善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是污染減排任務艱巨。結構減排尚未取得實質進展,工程減排空間在不斷縮小,實現主要污染物減排8%~10%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二是環境污染依然嚴重。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價,70%左右的城市達不到二級標準。2012年,十大流域中劣V類水質比例占10.2%,地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不達標。三是環境風險不斷增加。全國存在較大以上環境風險的企業仍有60%未進入工業園區,52%距離環境敏感目標較近。電子廢棄物、工業固體廢物、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產生量持續增加。四是環境法制不完善、能力建設滯后!笆胤ǔ杀靖、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不相匹配。五是國際環境壓力日益加大。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和義務。

記者:大家對大氣污染問題十分關心,您能否介紹一下國家在PM2.5污染治理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

周生賢:大氣污染防治是今后5年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6月,國務院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要求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逐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主要措施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縮過剩產能。二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三是嚴格治理機動車污染,提升燃油品質。四是強化綜合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五是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六是強化責任考核,未完成年度任務的地區,由環保部門會同組織部門、監察機關約談省級人民政府負責同志,督促整改。

記者: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環保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是什么?

周生賢: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和新要求。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指向,在創造亮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應對熱點上下功夫,勇擔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突破難點,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繼續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努力推進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

抓住重點,就是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從嚴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建設上發揮積極作用,優先解決大氣、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環境問題。

創造亮點,就是狠抓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不放松,認真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和《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著力抓好火電廠、鋼鐵廠、水泥廠、造紙廠、城鎮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和機動車減排措施落實,全力完成減排任務。

應對熱點,就是進一步加強大氣、水和農村污染防治,集中力量做好三項工作:以PM2.5防控為重點,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以飲用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強化重點流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推進村鎮環境連片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

記者:您剛才提到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繼續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煞裾埬俣嘧饕恍╆U述?

周生賢:用生態文明的理念來看環保,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

探索環境保護新路,核心在于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動態變化和調整的歷史。我們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的方針,牢牢把握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要求,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探索環境保護新路,關鍵在于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要利用好環境保護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行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把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傳導到經濟轉型上來,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生態化,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微信推廣

本期回顧

返回頂部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