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車伍、佟慶遠、趙江等,海綿城市建設的“量”與“質”如何落實?
時間:2017-02-07 來源:水世界訂閱號 作者:
水世界導語
▼
面對水資源約束趨緊的局面和多地出現的“看海”現象,海綿城市建設被提出,并掀起一陣熱潮,從2015年起,已在30個城市展開試點,建設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第十一屆城鎮水務大會上,關于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專家們也給出了見解。
一、規劃建設
海綿城市正本清源及系統實施
▼
車伍 北京建筑大學教授
海綿城市是以 現代雨洪管理為核心 的建設。要意可理解為:以國家層面空前重視的一個長期存在而又重視度不夠的重大領域。以空前的高度和廣度來面對城市開發建設以及氣候變化等多種社會和自然因素產生的嚴重雨洪問題,對 城市安全、水環境、人類 和 城市生態環境 具有深遠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第一次大范圍、大規模調動國家資源和社會資源,調動多部門、多專業領域資源;第一次全面地從城市規劃、市政與環境工程、水利、建筑、園林景觀工程、道路交通工程等多專業和部門來協調開展城市現代雨洪管理及相關工作,同時銜接廠網一體化改造,兼顧黑臭水體治理,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工作。
海綿城市建設的不同視角和系統關系
海綿城市建設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跨)專業性,同時還需考慮舊城改造帶來的艱巨性,新城建設的挑戰性。此外,其建設要注重與黑臭水體、廠網、洪澇控制、流域上下游的關系,保證設計和規劃的可實施性、科學性及技術經濟合理性。
車伍-海綿城市正本清源及系統實施
海綿城市規劃編制主要問題與對策
▼
朱建國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市政規劃所長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統籌協調;還需落實相關政策及文件要求來指導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防止建設碎片化。
就 海綿城市規劃 而言,編制中要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如何制定海綿城市規劃目標及相應指標體系;
2)如何落實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保護;
3)如何劃分海綿城市建設分區并進行分區規劃;
4)如何與相關規劃進行反饋調節;
5)如何落實海綿城市近期建設任務;
6)如何根據規劃實施海綿城市建設。
據此,制定專項規劃應遵循如下技術路線,建成區以問題為導向,新建區以目標為導向;并重點解決以上 六大關鍵問題 。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技術框架
基于現狀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發展需求,從 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 等功能需求出發,兼顧 水景觀、水文化 等方面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功能目標;明確規劃區范圍內需要保護的“山、水、林、田、湖”,形成自然空間格局。以排水分區為基礎,考慮水系、地形、行政區劃等因素,與控規編制單元相結合,將城區劃分為若干海綿城市分區并進行指標、徑流等的分區管控。實時對城市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進行反饋;分類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通過模型校核實施規模及效益,確保最終的達標。
海綿城市建設與新型雨水系統構建
▼
趙江 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城鎮水務事業部總裁
新型排水系統 要求具備內澇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功能,而改善水環境的關鍵是對 沉積物 和 漂浮物 進行控制。
針對丘陵地區建成區,構建新型排水系統要優先保護自然排水系統,劃定自然溪道(天然排水通道)保護線,納入綠地管控。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和豎向設施,結合地表導流規劃,保證洪澇行泄順暢。針對平原河網地區建成區的新型排水系統構建,可修建河網和橫向滲排系統、新型礫石滲排系統。
總結來看,對于建成區新型雨水系統的構建,要 因地制宜、系統評估、匯率結合、水質水量耦合、多目標合一,以達到綜合解決 。針對內澇積水、水體黑臭、河湖水系生態功能受損等問題,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原則,制定積水點治理、截污納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態修復等措施,并與城市道路、排水防澇、綠地、水系統等相關規劃相銜接。
系統方案
趙江-海綿城市建設與新型雨水系統構建
二、案例實踐
海綿城市建設的PPP實踐
▼
佟慶遠 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院長
隨著PPP模式的大熱,其助力海綿城市建設也成為一大趨勢。目前PPP項目分為 傳統特許經營項目 和 公益類項目 兩類,具有不同的收益特征。
不同PPP項目收益特征
以遂寧市某區海綿城市建設及水系治理PPP項目為例,通過細致的模型分析,全流域系統性調查分析,采取一口一策溢流凈化設施,將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結合的方式予以建設治理。
由此得出,流域治理PPP模式應按照 “ 源頭控污 - 過程截污 - 綜合治污 ” 流域系統治理思路,將可經營項目和非經營項目進行搭配,形成 “整體打包”、“景觀效果與治理效果并重”、“考核與效果考核相結合” 的PPP項目建設模式。
佟慶遠-海綿城市建設的PPP實踐
鎮江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的具體做法
▼
佘年 廣州大學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研究所教授、所長
鎮江市作為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面對老城區存在的內澇現狀、城市面源污染現狀,以問題為導向制定總體目標及技術路線,最終確定以 水質水量耦合管理(即雨洪管理+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技術路線。
總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將“量”與“質”落實于實踐中,需要 源頭+過程+末端,綠色與灰色相結合,陸地與水上相結合,市政與景觀相結合。選取適合的水力模型進行評估,利用調蓄池等進行源頭削減,再利用在線處理、在線調蓄等進行過程控制;在末端采用集中式LID處理、排口處理等措施。
江南河網城市海綿城市設計總結回顧與思考
▼
黃屹 嘉興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以嘉興市萬國路低影響開發設計為例,設計目標是進行水質水量控制,制定了如下技術路線。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達到了預期效果。
通過實例分析得出,江南地區的LID措施應側重 滯、蓄、凈 為主。對于連續降雨多,滲透能力差的江南地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計算應以容積法計算,必須采用模型法復核。土壤以粘土為主的地區,LID設施設計應考慮進行土壤換填并且設出水盲管。埋地滲透池、滲井、調蓄池等設施在高地下水位、高河水位地區應用時,要充分考慮現場條件,否則設施無法發揮作用。在注重排出口出水水質的同時,更應注重雨水對綠地設施的污染,做好進入綠地的預處理設施。
小結:自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會議上提出建設 “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的海綿城市后,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國基建設施與城市發展的不協調,孤注一擲的寄厚望于海綿城市是不可取的,其作為緩解城市內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一種有效方式,建設過程中理順源頭、過程和末端的關系,將綠色建設與灰色建設結合,秉承全局和系統性觀念,認識其復雜性,借勢信息化、PPP等,對于建好新型生態化智慧海綿城市均至關重要。
(整合自第十一屆中國城鎮水務大會第1和17分論壇—海綿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相應嘉賓演講內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在水世界訂閱號內回復“海綿城市”,查看所有專家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