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視頻丨張土喬:供水管網技術發展與展望
時間:2016-12-14 來源:水世界訂閱號 作者:
水世界導語
▼
“ 水 ” 是關系民生的重要產品,在水資源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供水管網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致使水資源流失,一方面給企業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在第十一屆中國城鎮水務大會上,中國計量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大學張土喬教授就供水管網發展做了演講。
城市供水管網技術發展與展望
張土喬
中國計量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大學教授
附高清版演講視頻:
https://v.qq.com/x/page/h0354ha0ug7.html
主要內容概述:
處政策風口供水管網問題突顯
▼
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區域供水; “ 水十條 ” 則明確要求,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就目前來看,城市管網建設與管理明顯滯后于城市建設的總體水平,存在管道漏損與爆管、管道水質、管道運行管理三方面問題。
1、管道漏損與爆管
據《中國城市供水年鑒》顯示,我國城市管網平均漏損率達17.9%以上,部分城市超過25%;此外,供水管網平均爆管事故也比較多,引起城市供水危機、淹沒、路面塌陷、交通中斷和管網二次污染(水質下降)等次生災害及其他社會損失。
漏損情況
爆管情況
2、管道水質問題
水源切換往往導致管網出現“黃水”現象,管網腐蝕,管網水質參數(余氯、濁度等)在管網水輸送過程的下降等均影響水質,進而影響健康。
“黃水” & 管道腐蝕
3、運行管理問題
在供水管網的運行管理中,缺乏在線實時的優化調配,管網安全運行監管能力薄弱,管網突發污染應急處置措施缺失。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保證供水管網輸配安全,管網整體合理設計、有效保護、加強監控、數據化管理都是現今需要做的。
技術是關鍵,且看現今發展狀況
▼
要實現和保證城鎮供水管網輸配安全,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供水管網水力模型
供水管網水力模型歷經三個階段的發展:
其主要功能有:
輔助管網信息管理、
管網水力狀態分析、
管網供水優化調度、
管網事故模擬與分析、
管網系統可靠度分析、
監測點優化布置等。
但就目前來看,城市供水系統拓撲結構復雜,模型校核難度大尚沒有足夠重視管網模型的應用價值。
2、供水管網漏損監測與控制
影響漏損產銷差主要因素,包括:
日常免費用水量,
管齡、
施工質量、
水表誤差等
根據對不同地塊的分析易發生漏損事故的管材排序大致為:
鍍鋅鋼管 > 灰口鑄鐵管 > 石棉水泥管、鋼筋混凝土管 > 塑料管 > 球墨鑄鐵管
影響漏損因素
漏損監測技術有:瞬邊流的漏損檢測,光纖傳感的檢測等。供水管網用運用最多的元素是閥門,智能閥門調節與多傳感器耦合技術。
3、供水管網優化調度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進入了供水管網調度研究,可實現監測點信息與管網模型相融合及實時模擬,準確實時的水力分析為在線調度提供了決策依據。
實時監控與調度系統功能
4、供水管網水質控制
通過研究發現,硫酸根離子、硝酸根離子等陰離子的濃度與金屬管道的化學穩定性直接相關,陰離子高濃度時會加速腐蝕,加速余氯消耗。此外,污染物入侵對供水管網水質擴散、遷移和衰減與流速、溫度等都有一定關系。
水源切換管網黃水預防與水質穩定控制技術,通過對出廠水和管網水的消毒劑濃度等的調節,抑制水源切換過程的腐蝕產物釋放,使管網趨于穩定,增強對水源切換的耐受性。
“互聯網+”熱潮供水管網搭上信息化快車
▼
在智慧城市、智慧水務發展熱潮下,實現智慧管網是未來發展趨勢。從智慧管網角度出發,以管網水力、水質保障為基本點,建議對供水管網規劃設計、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診斷、預警調度、管網安全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供水管網智能規劃設計
智能預警調度
小結: “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 ” 的十六字治水方針,將節水優先放在首位,而對于管網爆裂、“跑冒滴漏”、管理不健全等問題,加強供水管網技術研究和管理觀念轉變十分關鍵。在未來,要在保障水質安全的基礎上優化規劃設計理念,重視管網基礎建設、推動地下空間,開發統一規范管理,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大數據,完善給水管網模型,提高預警系統安全可靠性。
(整理自第十一屆中國城鎮水務大會,張土喬教授演講內容,未經主講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