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如何“不黑”“不臭”?典型方法歸納比較

時間:2016-07-08 來源:微水會 作者:雅偉

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明確,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體的責任主體,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會同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委指導地方落實并提出目標:2017年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我國黑臭水體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近年來,黑臭水體治理逐漸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已經開展了相關實踐!八畻l”將公眾身邊黑臭水體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體現自下而上的公眾訴求,也是自上而下回歸水治理本質的重要舉措。

界 定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對于城市黑臭水體給出了明確定義。一是明確范圍為城市建成區內的水體,也就是居民身邊的黑臭水體;二是從“黑”和“臭”兩個方面界定,即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以百姓的感觀判斷為主要依據。

城市黑臭水體識別主要針對感官性指標,百姓不需要任何技術手段就能判斷。感官的接受是最低標準,但是,昔日的黑臭水體突然變得“不黑”“不臭”就是合格的水質了嗎?就安全了嗎?

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孫永利指出: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因為污染物的來源和影響因素比較多,在城市政府層面涉及的管理部門也比較多。

很多地方的水體整治存在周期性反復問題,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體很快又會恢復到黑臭狀況,因此,整治效果評估不是僅僅看工程完工后這段時間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續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環境條件影響之后的效果。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評估,最重要的是要看公眾滿意程度和長效機制建設情況,只有周邊群眾滿意了,才能認為治理工作到位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藍天”需要地方政府長期的持續性投入,長效機制是周邊群眾長期滿意的基礎和前提。

方 法

黑臭水體的處理方法大致分為物理,化學以及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學法對于處理黑臭水體存在費用高,并且化學法會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但是目前國外的一些應用表明物理化學方法在一些處理實例中仍然效果良好,對于某些只采用生物法處理效果不達標的污水有較好作用。

1 物理修復

目前主要的物理處理方法包括截污、調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機械除藻、引水稀釋、人工造流等.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表示,河流黑臭問題的本質是污染物輸入超過河流水環境容量。在流域尺度上采取污染源工程治理等截污措施,能夠大幅度削減入河污染負荷,是消除黑臭問題的首要舉措。

污泥疏浚

疏浚既清淤能較好的處理水底污泥,對污泥進行再利用。并且隨著輕質疏浚材料的發展,以及科學的疏浚方法。疏浚對水體產生的二次環境影響越來越小。

河道曝氣

河道曝氣生態凈化系統以水生生物為主體, 輔以適當地人工曝氣,建立人工模擬生態處理系統,以高效降解水體中的污染負荷,改善或凈化水質,是人工凈化與生態凈化相結合的工藝。

2 化學修復

化學修復主要采用絮凝沉淀技術,該技術是指向城市污染河流的水體中投加鐵鹽、鈣鹽、鋁鹽等藥劑,使之與水體中溶解態磷酸鹽形成不溶性固體沉淀至河床底泥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學絮凝法的費用較高,并且產生較多沉積物,某些化學藥劑具有一定毒性,在環境條件改變時會形成二次污染。

強化混凝

化學法常見的有強化混凝、藥劑殺藻、活性炭等,其中強化混凝法被美國環保局推薦為最佳去除有機物的方法。自然水體存在的混凝現象對水質轉變有十分顯著的影響。水體顆粒物及溶解性的毒害物質通過自然混凝沉淀、遷移、轉化,逐漸恢復水體健康。混凝過程分為壓縮雙層、吸附電中和、吸附架橋和沉淀物網捕 4種。

通過增加混凝劑的投加量來提高有機物去除率的方法即強化混凝技術,相對常規混凝不同,強化混凝可高效地去除有機物污染物、濁度。引起水體黑臭原因分別有腐殖質、硫化鐵膠體和懸浮顆粒等;炷齽┩ㄟ^中和帶負電腐殖質,吸附架橋、共沉淀作用,有效去除水中有機物污染和黑臭現象。

不同的化學混凝劑,膠體脫穩、凝聚或絮凝方式也不同。常見的絮凝劑分為無機、有機高分子、表面活性劑三種,如聚丙烯胺、聚合氯化鋁(Polyaluminium Chloride,PAC)。氯化鎂較少使用,主要是因為可能引入雜質,但可添加助凝劑石灰、鹵素等很好地去除鎂離子,并促進混凝沉淀。聚合氯化鋁在工業中常用作表面活性劑、潤滑劑等,在水處理混凝去除濁度和可溶有機物。往往陽離子水解鹽比鋁鹽或鐵鹽更有效。因為膠體在自然水體以負電荷的形式存在。強化混凝沉淀能夠有效移除有機污染物,但混凝效果與有機物分子量有關,常用于富營養化水體,急性有機物污染,高效且短期效果明顯,但混凝劑增加底泥負荷,且不利于生態修復,也易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適用于水質和水量經常發生變化的河道。

藥劑殺藻

當水體富營養時,藻類大量繁殖代謝產生嗅味導致水體黑臭嚴重。藻類是典型的氯化消毒副產物前驅物質,所以控制藻菌可使用殺菌滅藻劑;瘜W殺菌劑除藻快速高效,但除微囊藻外,其他生物副作用較大且會加速釋放藻毒素,造成二次污染也破壞了生態平衡。

殺菌劑除藻又分氧化型和非氧化型,氧化劑殺菌劑中,液氯最為普遍,次氯酸鈉、二氯或三氯異氰尿酸等也有使用。非氧化型殺菌劑主要是金屬化合物及重金屬制劑,例如銅、汞、錫、鉻酸鹽等。這些會對魚類水草等產生一定程度傷害有致死致癌作用,只能作為應急處理。馬軍等通過高錳酸鹽復合藥劑預處理藻污染水體,結果顯示高錳酸鹽復合藥劑極大地提高了除藻效率,降低了紫外吸光度。

經小編查閱,化學方法在各種介紹中都帶有“見效快、效率高, 但易造成二次污染”類似的字樣,讓人不禁有些許擔憂。城市黑臭水體是群眾最容易發現的污染水體,也是地方政府的“臉面工程”,治理好黑臭水體從一定程度與政績掛鉤,那么“見效快、效率高”是再適合不過,而引起的二次污染因為短期內看不到聞不到而可能被忽視,而最終仍存安全隱患。

3 生物修復

生物修復具有很多優點,包括節約成本,處理效果好,不耗能或者耗能少,另外這種技術不會向水體投放藥劑,避免了二次污染。

現階段的生物修復技術比較繁多,大致可分為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微生物修復。其中微生物修復技術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己經成為一種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俱佳的、解決復雜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

生物修復包括光合細菌法處理黑臭污水(PSB)、生物復合酶處理黑臭污水、微生物群等技術。最為常見的有日本琉球大學比嘉照夫教授研制的EM。包含了10屬80多種微生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光合細菌類、放線菌類、酵母菌類和乳酸菌類。

另外在大多數實際生物修復工程中都會應用的土著微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土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接種的微生物在環境中難以保持較高的活性以及工程菌的應用受到較嚴格的限制。

綜合以上處理方法,可以看出,其中微生物處理方式以其的巨大優點,成為處理污水最為實用的方式。但是,如果單一投加微生物處理,仍然有DO不足,氮磷效果去除不理想等各種缺點。所以以目前的各種實驗綜合來看,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處理綜合利用,是最為現實并且效果最為理想的方式。而對于某些特殊情況則可以根據處理要求以及經濟條件進行適當調整,例如美國等有采用直接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蓋物的方式阻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效果也較為理想。

消除黑臭水體只是建設娛樂水體的第一步,完全凈化水質尚需要持久的努力。

小編后記

或許一味追求最好的方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而“最安全,最有效”地處理城市黑臭水體卻可以被認為是最好的方法,那么有效和安全哪個更重要,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立場,給出的答案可能不盡相同。但是地方政府代表群眾利益,應該也必須站在群眾長期生存安全的角度去考慮,到底什么方法才是可以去使用的。小編認為,安全比有效更重要,暗藏在表面清澈水體下的危機更加可怕,至少“看起來黑,聞起來臭”可以讓人提高警覺去改善,而單單看起來的清澈會讓人忽略危險的存在,忽視危險的開始就是下一次危險事件爆發的開端。

關于“方法論”,希望大家積極留言,說出你們的專業或非專業看法。小編對于平時生活中有人“談化學色變,一沾化學的邊兒就是有害的”看法是不認同的,但是化學方法處理城市黑臭水體值得關注。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一棍子打死不科學,而只重視高效不考慮后果同樣不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正道!小編將繼續研究化學方法處理城市黑臭河水體的技術,盡可能全面、客觀地為大家介紹這類技術,也希望大家給我們提供素材。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

聯系人:潘鵬

電話:010-88585610-815
手機:18510663273

郵箱:325178909@qq.com

關注微信訂閱號

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

京ICP備12048982號-4

Top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