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廢水不得不看的4個工藝路線+10個常見問題解決方案!
時間:2016-06-23 來源:微水會 作者:整理:馮茹

水世界導語
印染行業是我國工業用水大戶和廢水排放大戶,廢水和COD排放量一直居于全國工業行業前列。隨著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我國對印染行業的要求也逐步趨嚴,排放提標及回用,使得印染行業加快轉型升級,走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必然。

印染在退漿、煮練、絲光、染色、印花以及水洗等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油、酸、堿、纖維雜質、無機鹽、表面活性劑、漿料、染料和化學助劑等,即織物在染色或印花過程中產生的染色殘液、漂洗水,以及前處理、后整理產生的混合廢水,導致所產生的廢水不但量大,且廢水水質變化大、有機物濃度高、堿性大、色度高、pH高以及可生化性差,有些甚至會出現高氨氮,屬于難降解的工業廢水之一。其中色度的去除是其一大難題。
一、印染廢水基本知識概覽
1、廢水分類及特點:
1)退漿廢水:水量較小,污染物濃度高,主要含有漿料及其分解物、纖維屑、酸、淀粉堿和酶類污染物,濁度大;廢水呈堿性,pH值為12左右,COD高而BOD低,可生化性差。
2)煮煉廢水:水量大,污染物濃度高,主要含有纖維素、果酸、蠟質、油脂、堿、表面活性劑、含氮化合物等。廢水堿性很強,水溫高,呈褐色,COD與BOD很高。
3)漂白廢水:水量大,污染較輕,主要含有殘余的漂白劑、少量醋酸、草酸、硫代硫酸鈉等。
4)絲光廢水:含堿量高,NaOH含量在3%-5%,多數印染廠通過蒸發濃縮回收NaOH,所以絲光廢水一般很少排出,經過工藝多次重復使用最終排出的廢水仍呈強堿性,BOD、COD、SS均較高。
5)染色廢水:水質多變,有時含有使用各種染料時的有毒物質(硫化堿、吐酒石、苯胺、硫酸銅、酚等),堿性,pH有時達10以上(采用硫化、還原染料時),含有有機染料、表面活性劑等。色度很高,SS少,COD較BOD高,可生化性較差。
6)印花廢水:含漿料,BOD、COD高。
7)整理工序廢水:主要含有纖維屑、樹脂、甲醛、油劑和漿料,水量少。
2、常用處理方法
1)物理化學法
(1)吸附。依靠吸附劑的吸附作用脫除染料分子。用到的吸附劑有活性炭、離子交換纖維、各種天然礦物(膨潤土、硅藻土)、工業廢料(煤渣、粉煤灰)及天然廢料(木炭、鋸屑)等。
(2)混凝。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和混凝氣浮法。常用的無機絮凝劑有鋁鹽、鐵鹽、聚合氯化鋁及聚合硫酸鐵等。對于含陽離子染料的印染廢水,以鐵系、鋁系為代表的無機絮凝劑對脫色基本無效。
2)化學法
(1)氧化法。包括化學氧化、光催化氧化及超聲波氧化,其中化學氧化是目前研究較為成熟的方法,氧化劑一般采用Feton試劑、臭氧、氯氣、次氯酸鈉等。氧化法處理印染廢水脫色效率較高,但設備投資和電耗還有待進一步降低。
(2)電化學法。根據電極反應電化學法可細分為內電解法、電絮凝和電氣浮法。
3)生物法
該法具有處理費用低、運行較穩定等優點。目前主要有好氧法和厭氧法,國內對印染廢水處理以好氧生物處理法占絕大多數。
(1)好氧處理技術。最早采用的工藝是活性污泥法。單一的好氧生物處理只能去除廢水中部分易降解有機物,色度問題無法解決。在探索中,加壓生物氧化法、膜生物反應器及添加優勢菌種技術在逐漸發展。
(2)厭氧處理技術。對印染廢水的前期處理,大都采用厭氧生物處理。目前,厭氧生物處理應用較多的主要是共復合或改進工藝。
(3)好氧—厭氧技術。目前印染廢水在處理時,多先進行厭氧處理,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使出水水質穩定,減少了沖擊負荷,便于后續的好氧處理。
(4)生物強化技術。即在原生物處理體系中投加具有待定功能的微生物用以改善原處理系統的處理效果,特別是提高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率。
4)各處理方法比較

二、工藝路線簡析及實例
1、以厭氧—好氧—生物炭接觸為主體

2、以生化處理為主體,由水解酸化、接觸氧化和氧化溝組成。

3、生化與物化相結合

4、生化+物化+深度處理

在印染廢水處理中,由其廢水性質決定在好氧處理前采用厭氧水解,是提高廢水B/C值的解決方法之一。對于高濃度的蒸煮廢水、染色原液要予以預處理,將有機物濃度降低;對于高pH的廢水應先進行加酸中和;營養源不足時,在進入水解酸化池要投加一定的氮磷,保證好氧處理時營養物的比例。
目前在印染廢水處理中,將物化與生化相結合的組合工藝應用廣泛,也能夠滿足排放標準,但隨著提標的進行,探索更加優化的組合工藝仍舊勢在必行,F將某印染廢水處理方案附上,供查看。
Eg:某印染公司,主要主要生產棉和滌棉,每天污水流量為5000噸/天。

工藝流程:

三、運行問題之分析解決
在印染廢水處理實際的調試運行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問題,現將一些整理如下供參考。
問題1:最近公司上了一套新的水洗生產線,水洗印花布,因為退下來的漿料含尿素很高,所以使得廢水氨氮很高 總體水量40t/天,COD=400-600mg/L,氨氮200-300,PH8左右 想單獨處理,現在打算用兩個閑置的池子做一個調節池和一個缺氧池,然后想上一個硝化為主要目的的池子,大家推薦下MBR、MBBR、還是做個常見的接觸氧化池,或者其他什么工藝 想最終出水氨氮在20-30 mg/L?
調試了半年,原來發現之前還都低估了,氨氮有1000 mg/L,現在接觸氧化后勉強到20 mg/L,每天要加大量的純堿說碳源不足的那是對總氮,對氨氮來說,調試下來的經驗是碳源盡量還是低點,前期BOD越低越好,這樣硝化細菌才能成優勢。
答:大量的加純堿,是因為硝化反應徹底,堿度不夠。增加堿度。說的沒錯,氨氮降下來了,其實轉化為硝酸鹽氮,檢測氨氮指標會看不到。不過這樣也是不錯的。
問題2:采用的是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印染廢水,想知道生化池中溶解氧的濃度與水中氨氮濃度的關系?溶解氧高氨氮低? 還有就是之前的出水偏棕紅色,在棕紅色出水情況下,氨氮測量結果很低。
現在出水是淺棕色,但是氨氮升高了,也想知道出水色度對氨氮的影響?手工測量方法是納氏試劑法。我們的污泥回泥全部回到生化池,回泥的間隔因為是人工操作,基本8個小時回泥一次,回泥的時間約2~3小時才能完成(處理系統分成6組,每組單獨的生化和二沉,需要一個一個的回泥),回泥量控制也不怎么合理,有時生化系統的泥量都SV30值都達到了700~800。需要回泥進去厭氧池嗎?我們都沒有回泥進厭氧。
氨氮進水為20mg/L左右,進入水解酸化后變成了40~50mg/L之間,但是B/C比的變化較小,進水的B/C比已經近0.3,水解酸化池的硫化物析出較多。
答:溶解氧是最關鍵的條件之一,還有污泥。兩者結合,綜合看待。還有一個原因是水解效果不好,氨氮析出量較少,在好氧池中分解出來。由于水解不少,厭氧的脫色效果不好,所以顏色也較淺。要以此判斷,出水COD應也偏高。感覺你的印染廢水,正常情況下應是深色,廢水中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基本是無色,好氧后重新有顏色,呈棕紅色為正常顏色。從這點判斷看,可能是由于進水有機物高或溶解氧低影響了氨氮的轉化。
問題3:做了個退漿廢水的好氧生化小試,將進水pH調低到了7,可是在曝氣過程中pH會上升到10,堿度也升高很多,廢水中氨氮也不高,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因為曝氣可以使污水中的有機物、酸敗物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從而降低酸度提高pH值。
看看廢水中有沒有有機物酸的鹽類。有機酸鹽以有機酸的方式被去除后,pH會上升。
問題4:印染廢水:好氧池用的是CASS工藝,前段時間污泥濃度在6000mg/L左右,污泥負荷在0.3,進水COD在2500mg/L左右,出水COD在500-600mg/L左右,由于受到一次沖擊,目前污泥濃度在3000mg/L左右,出水COD已經增加到了700-800mg/L左右,出水COD增加是因為污泥濃度比較低的原因嗎?在不影響正常處理的情況下該如何增加好氧污泥濃度。曝氣已經足夠了 沒有排泥,有點跑泥。
答:增加污泥濃度方法, 1、保持溶解氧較低,1.5mg/L; 2、少排污泥。 COD增加是因為污泥狀態不好,有問題了。
問題5:印染廢水厭氧出水呈現綠色,這種物質是什么,有什么相關資料嗎?

答:看看是不是亞鐵,曝氣一下看看。像是三價鐵被還原了。厭氧出水顏色透明是否透明,若混濁的話,看下是不是綠藻。
問題6:中試試驗,印染廢水,調節池進水進入厭氧反應器,進水pH約為7.5-8.0,出水pH約為8.0-8.5,停留時間32小時,18小時,12小時的情況下都出現這種情況。進水COD約為1000左右,去除率20-40%。
答:堿性物質的反應。有機氮氨化,就很容易出現PH升高的情況。而且有機酸或者揮發性脂肪酸徹底被轉化,所以PH就呈現升高。
問題7:印染廢水采用的工藝:進水---調節池---絮凝沉淀---曝氣池---SBR--出水 在運行過程中SBR池中總是有泥上浮,不是塊狀,像爛泡沫,感覺是死泥,不知是為何?
答:污泥還是沒有馴化好。進水的指標還不是很清楚,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如果控制的正常,包括營養等等。最壞的情況就是,最后,污泥基本都消失,如果控制的好的話,污泥也逐漸消失,且cod變化不大,就要大的改動,這個方法就不是很適合了。果是馴化正常后還有這個現象就不是很正常了。如果是馴化好的情況,還出現這個問題,沉淀的方式就改變一下,做成氣浮的就能改善了。
問題8:我在一家有機顏料化工廠處理廢水,目前原水的顏色特別大,COD為1500mg/L左右,也就是高鹽度高色度廢水了,目前使用的工藝為加酸進鐵碳微電解,出水加PAM進沉淀池沉淀,再進氣浮池,pH在6-9之間進生化池,但是經過這一套下來顏色還很深。
首先微電解出來的水顏色幾乎沒處理,估計反應器里面有問題(怎么分配投加鐵碳的量)再者經過氣浮池顏色還是沒拿掉,大體這些下來COD去除靠近一半,再經過生化池(剛開始使用,還在污泥馴化期)去除一半。
還有生化池出水用漂白粉脫色,可是看起來顏色還行到池子里面后漸漸的又變紅了,跟原水顏色都差不多了。請問鐵碳微電解和氣浮池的注意點,如何才能發揮作用,還有最后的漂白水經過一兩天有變色是怎么回事?
答:廢水的預處理部分鐵碳不是都可以脫色,沒有那么神奇,要控制進水的pH等,操作也相對復雜。 不知道出水是不是顏色已經很淡,然后加漂白粉后顏色加重? 如果是的話,廢水中有還是有很多有機氮氧化后形成新的染料了。 建議前期要進行一下藥劑脫色處理。
染料一般都是以苯胺類主要原料,很多非印染行業的廢水,以苯胺為原料的,經過生化后或者氧化后,尤其是COD較低的情況下,廢水顏色加重的很厲害,cod越低顏色越重。 這種情況下,要考慮非氧化性物質的脫色,氧化脫色顏色更重,同時考慮一點就是氧化劑藥量如果很大的話,顏色會相應的去掉。
建議前期進行一次脫色處理。但是從你發的信息上看,生化后可能還會有顏色。如果想解決,還是要對這個廢水進行一下小試的試驗,如果小試試驗可以脫色很好,來指導下目前的運行,從所說的情況看,目前的色度單靠鐵碳和漂白粉好像不行。這和染料的種類性質有關系。
問題9:印染污水,生化池后的沉淀池出現大塊污泥上浮,并伴有惡臭。請問是什么原因?該怎么辦?
答:可能是污泥發生腐化。在沉淀池中污泥可能由于長期滯留而厭氧發酵,生成氣體(H2S、CH4等)從而發生大塊污泥上浮的現象。它與污泥脫氮上浮所不同的是,污泥腐敗變黑,產生惡臭。此時也不是全部污泥上浮,大部分都是正常地排出或回流,只是沉積在死角長期滯留的污泥才腐化上浮。
防止的措施有:
1、安設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設備;
2、消除沉淀池的死角;
3、加大池底坡度或改正池底刮泥設備,不使污泥滯留于池底。
此外,如曝氣池內曝氣過度,使污泥攪拌過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氣泡附聚于絮凝體上,也容易產生這種現象。防止措施是將供氣控制在攪拌所需的限度內,而脂肪和油則應在進入曝氣池之前去除。
問題10:現在調試一個印染廠的廢水,其中COD350-600之間,BOD180-290之間,氨氮在16.5-25mg/L之間,總磷在6-9mg/L之間,廢水處理工藝為調節池+兼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出水,兼氧停留時間10個小時,好氧停留時間20個小時,兼氧池內懸掛組合填料,好氧池內沒有掛填料。
現在的問題是系統控制的最好的時候出水COD105-120mg/L之間,通常出水在150-170mg/L之間,現在出水一直在200mg/L以上,主要的困難是晚上測出COD160mg/L,白天再測就會是230mg/L,這么大的波動很奇怪,只要進水一上600mg/L出水就會跳動七八十,有時波動在100mg/L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其余pH,溶解氧,溫度都是最佳狀態。pH控制在7-8,溶解氧不是很好控制,有時很高達到6-7,一般在0.8-4之間,溫度現在在20-30度之間,SV30控制在23%左右,污泥回流60%,出水色度很高。
答:超過600mg/L,出水就波動較大,說明已經過了設計最大負荷了。建議檢測一下兼氧池和好氧池的污泥濃度及污泥負荷,在COD沖擊(超過600)時,可以考慮增大污泥回流比,提高兼氧和好氧池的污泥濃度。另外,應該考慮加脫色劑或者氧化劑對色度進行一下處理。
增大污泥回流比,另外看一下二沉池沉淀效果怎么樣;是否調節池之前有其它處理工序?水中是否難降解有機物,若有建議兼氧池停留時間長些。
小結:“十三五”規劃出臺,環保是重頭戲,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排污大戶的印染行業用政策倒逼行業轉型升級是未來發展必走之路。這就對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印染行業由于原料、產品等差異,雖采用同種工藝進行處理,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在設計、調試及運行過程中實行區別對待,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策略,進行工藝參數、運行過程的調整優化。探索經濟高效的工藝路線,加強回用工藝的重視度,防治結合,注重源頭監管,切實有效的減輕其對環境的污染。

歡迎添加“水世界”微信(微信ID:chinacitywater)